早晨在晨光的照耀下,山村苏醒了。
蜿蜒的小路两旁,嫩绿的稻田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新的一天致意。
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偶尔有几只清脆的鸟鸣划破了山村的宁静,为这幽静的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气。
随着太阳的升高,山村里开始热闹起来。
村民们忙碌着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的身影在稻田和菜地间穿梭,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田园牧歌画面。
人们在村头嬉戏打闹,欢笑声此起彼伏,给山村带来了无尽的活力和欢乐。
午后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小路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
北风吹过,带来了山间的清新和花草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此时的山村,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片纯净与和谐之中。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整个山村,将一切都染上了金色的光辉。
炊烟袅袅升起,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带着家的味道和温暖,村民们纷纷归家。
围在围坐在炉火旁,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享受着这份简单而淳朴的幸福。
就在村子的东头住着一家四口,母亲以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
父亲为了生计远赴他乡打工,留下他们母子三人在这个被群山环绕抱的小屋里相依为命。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照进略显简陋的小屋时,是母亲早早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餐,炊烟袅袅中,是他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大女儿卫红已经能帮衬家务,小儿子卫国则依偎在母亲身边,用稚嫩的小手帮忙择菜,眼中闪烁着对父亲归来的期盼,夜晚,没有了父亲的欢声笑语,家中的灯光显得格外温馨,又落在寂寞。
母亲会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缝补着衣物,一边给孩子们讲述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是以及父亲工作的不易,鼓励他们要坚强,勇敢。
尽管父亲不在家,但这份爱与希望如同山间清泉,滋养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转眼姐姐卫红到了上学年龄了,妈妈想方设法想把她送去上学。
可是那时候条件不好,村里大多数孩子都沒有机会走进学校大门,这也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人们都觉得上学没多大用处,净浪费钱,所以沒人愿意把孩子送去学校。
孩子们都在家帮忙打猪草,放牛,到了年龄就找个人家嫁了。
住在他家隔壁的王大伯家就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小香从小就沒上过一天学,从小就帮衬着家里干农活,还能帮母亲带带弟弟妹妹们,母亲见人都夸她女儿既懂事儿又能干,还到处托人给小香说婆家。
今年小香十六岁了,年前刚结婚,如今已经有六七个月身孕了,花儿一样的年纪,自己也还是个孩子,而她马上就要做妈妈了。
她和她的家人却觉无比骄傲和幸福,不过像她这样的在那里的农村也算不上稀奇。
话说卫红的母亲张氏则是一个思想先进的母亲,她不甘心让她的孩子们再重蹈覆辙。
虽然家里不算富足,但她坚信孩子只有多读,多学知识才能闯出一片天地,才能不困在这个穷困的小山沟。
为此她常常受村里的人嘲笑。
每当她一个人在地里干完活又回家喂猪做饭时,别人就指着她说:“别人孩子跟她们孩子一样大,都能外面帮忙拔草,家里帮忙做饭的,看她掏钱把闺女送学校,自己扛了家里所有农活儿,真是太傻了。
女儿长大了迟早是别人家的人,这不是帮别人投资吗?哈哈”而当每母亲张氏听到这样的话时,她总是装做没听见,她觉得只要孩子们将来有出息了,她就是再苦再累也不后悔。
她也从来没有后悔过送女儿卫红去学校上学的事。
卫红也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都得早早起床,匆匆吃了早饭,然后踏上漫长的上学路。
她从家到学校每天要走几公里的路,山区的道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方陡峭险峻,有的地方泥泞湿滑。
到了冬天,如果是下大雪,路边深沟里的积雪足足有一人多深,一不小心就会有滑下去的危险。
可她从没叫过苦。
她背着沉重的书包,里面装着书本和文具。
也装着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的学校坐落在小山脚下,全校一共五个班,一般只有二三十个学生。
教室里光线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一张张专注的脸庞上。
孩子们或站或坐, 紧紧围绕着老师,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他们的书本翻阅的边角微卷,笔记密密麻麻,那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希望之田。
即便条件艰苦,资源有限,也阻挡不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每当遇到难题,孩子们总是相互讨论,或是勇敢地举手提问,那份坚信与勇气,在简陋的教室里熠熠生辉。
课间时分,没有了书本的束缚,他们却依旧忙碌。
有的孩子聚在一起,用树枝在地上划拉着数学题,有的在围坐在树荫下,轮流朗读着从家里带来的破旧故事书,彼此分享着书中的奇妙世界。
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
卫红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
他是一位老教师,他的身影每天在简陋的校舍间穿梭,仿佛是岁月静好的守护者,他的脸上刻满了时光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藏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
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翻阅过无数教科书,还牵起过一代又一代山里孩子的手,引领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
尽管条件艰苦,他的眼中却总是闪烁着不灭的光芒,那是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们未来的无限憧憬。
春去秋来,他像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着山区教育的夜空,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书写着不朽的篇章。
他热爱他的事业,更爱他的学生们。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转眼卫红上了小学五年级了。
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同学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嬉闹,下课不再轻易离开自己的座位儿,而是埋头学习为,男生们不再打闹,反常的围在一起讨论问题。
女生们也不再八卦,谈论的都是课本的重点。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肃静起来。
再说卫红为了考上乡里唯一的中学,她必须加倍努力。
这一年老师和同学们都鼓足了劲。
因此在农忙时节,她们往往得到任课老师家里去学习,而老师则一边干活一边帮孩子们辅导作业。
可是尽管这样老师和同学们谁也没有叫苦,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初中。
这是一个非常晴朗的中午,太阳炙热的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远处的山坡上成群牛羊热的张开大嘴叫个不一停,近处的小河沟里正有几只口渴了的乌鸦在低头喝水。
卫红背着书包和往常一样,边走边背诵着老师布置背诵的课文。
她这是要到数学王老师家让他帮忙辅导昨天老师抄在黑板上的两套卷子的。
王老师家离得并不远翻过一座小山就到了。
卫红信心满满,经过这半年来的努力,她想她一定能考上乡中。
她想着走着转眼来到了那片茂密的栗树林子。
这时隐隐约约听见树林里传来哗啦啦的响动。
卫红放慢了脚步,她想一定是谁家的牲口没拴好跑出来了。
等走近了她定神一看,“妈呀!原来是一条大蛇他正在追一只田鼠。”
这下可把小姑娘吓坏了,她三步并做两步飞快离开了那片可怕的树林。
转眼就到了王老师家里。
王老师家是两间平房面积虽然不大但也足够他们住了。
乇老师今年四十多岁了,有一个儿子在县里上高中,他爱人就跟着,一边打工一边照顾他儿子的生活。
家里只留王老师一个人,他一边教书,一边照看家里们几亩庄稼田。
卫红走到老师门口她看到门是半开着的,“王老师,王老师”她叫着轻轻推开了门,可是屋里并没有人“老师去哪儿了?”她心想,“管他呢先把昨天剩下的两道题写完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