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拖着行李箱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斑驳的树皮上那道他们小时候刻下的划痕还在,只是被岁月撑宽了裂口。七月的阳光火辣辣地舔着他的后颈,汗水顺着脊椎往下淌,衬衫黏在背上。
"哟,这不是老刘家的大学生吗?咋回来了?"王婶挎着菜篮子从田埂上走来,眼睛瞪得溜圆。
刘瑞笑了笑:"王婶好,我回来住段时间。"
"住段时间?"王婶的音调拔高了八度,"城里那么好的工作不干了?"
刘瑞没接话,只是点点头,拖着箱子往村里走。身后王婶的嘀咕声追着他耳朵跑:"老刘家孩子是不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村道两旁的水稻田绿得发亮,远处起伏的山峦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新。刘瑞深吸一口气,这是他在城市五年里最想念的味道——混杂着泥土、青草和炊烟的气息。
家门口,母亲正蹲在井边洗菜,抬头看见他,手里的茄子啪嗒掉进盆里,溅起一片水花。
"妈,我回来了。"
母亲在围裙上擦着手,眼圈已经红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爸下地去了,晚上给你炖鸡。"
刘瑞的卧室还保持着五年前的模样,墙上贴着泛黄的奖状,书桌上那盏旧台灯罩着一层薄灰。他放下行李,从背包里取出一个文件袋,里面是他熬夜三个月写的创业计划——《刘家村特色农产品开发方案》。
下午四点,刘瑞拿着文件去了村委会。推开褪了漆的木门,他愣住了——办公桌前坐着一个陌生姑娘,扎着干练的马尾辫,正低头写着什么。听到动静,她抬起头,一双明亮的眼睛让刘瑞莫名想起山涧里清透的泉水。
"你好,我是新来的支村干部李萌。"姑娘站起身,伸出手,"你是......"
"刘瑞,本村人。"刘瑞握了下她的手,触感温暖干燥,"刚回村,想来咨询点事。"
李萌眼睛一亮:"你就是村里唯一那个大学生?我看了档案,省农大毕业的?"
刘瑞点点头,有些惊讶她知道这些。
"太好了!我正愁没人懂农业技术呢。"李萌拉过一把椅子,"坐,你回来有什么打算?"
刘瑞刚要开口,门被猛地推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大步走进来,灰白头发剃得极短,脸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深。
"任支书。"李萌立刻站起来。
任树扫了眼刘瑞,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听说老刘家的大学生回来了?不在城里挣大钱,跑回村里干啥?"
刘瑞挺直腰背:"任叔,我打算回村创业,搞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
任树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笑声里带着刺:"创业?就咱们这穷山沟?娃娃,种地不是你写论文,弄不好要饿肚子的!"
李萌皱了皱眉:"任支书,大学生返乡创业是国家鼓励的,我们应该支持。"
任树摆摆手:"小李啊,你刚来不懂。这些娃娃在城里待几年,就以为知道天高地厚了。"他转向刘瑞,"你爹知道你要回来种地吗?"
刘瑞攥紧了文件袋:"我会用实际行动证明。"
"行啊,我等着看。"任树掏出烟袋,在门框上磕了磕,"不过丑话说前头,村里没闲钱陪你们这些娃娃玩。"
任树走后,办公室里一时沉默。李萌给刘瑞倒了杯水:"别介意,任支书思想比较保守。我对你的计划很感兴趣,能详细说说吗?"
夕阳西下时,两人才结束谈话。刘瑞惊讶地发现,这个城里来的姑娘对农村发展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而李萌也频频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刘瑞提到的每一个技术要点。
"我明天想去看看村里闲置的土地,你能一起吗?"分别时,刘瑞鼓起勇气问。
李萌爽快地答应了。回家的路上,刘瑞的脚步轻快了许多。经过村口小卖部时,他听见里面传来任树的大嗓门:"老刘家那小子,读了几年书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刘瑞没有停下,只是把文件袋攥得更紧了些。远处,他家屋顶的炊烟正袅袅升起,母亲一定在炒他最爱吃的腊肉。不管前路多难,他回来了,就不会轻易认输。
晚饭时,父亲闷头喝酒,直到第三杯下肚才开口:"真想好了?"
"嗯。"刘瑞给父亲夹了块鱼,"爸,现在农业不一样了,我们村的条件其实很好......"
"随你吧。"父亲打断他,"反正地里的活你也干过,饿不死。"
母亲把鸡汤往刘瑞面前推:"多吃点,都瘦了。"灯光下,刘瑞看见母亲鬓角的白发比去年视频里看到的更多了。
那晚,躺在儿时的床上,刘瑞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稻田里的蛙鸣此起彼伏。他想起李萌听他说计划时发亮的眼睛,想起任树不屑的冷笑,想起父母欲言又止的表情。
创业的路不会平坦,但他已经踏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