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率异常的37.2秒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晨光透过香樟叶的缝隙落在客厅地板上时,林晚正蹲在厨房灶台前,盯着锅里的南瓜粥发呆。

按唐代《千金要方》里的方子,她加了莲子、百合和少许糯米,小火慢炖了快一个小时。

粥表面结了层薄薄的米油,南瓜的甜香混着莲子的清苦,飘得满厨房都是。

她用勺子轻轻搅了搅,想起顾言早上吃葱油饼时,睫毛沾着点饼渣都没察觉,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咕嘟——”粥锅突然冒了个泡,溅出几滴粥汁落在台面上。

林晚赶紧拿抹布擦干净,又想起《合住条款》第7条“菌落数≤5CFU/cm²”,索性从帆布包里翻出顾言借她的菌落检测仪,在台面取样。

屏幕跳“2CFU/cm²”时,她才松了口气,把检测仪放回原位。

客厅传来轻微的响动,是顾言起床了。

林晚端着粥走出厨房时,看见他站在书桌前,手里捏着那张被修复的照片。

晨光落在他侧脸,睫毛投下的阴影刚好遮住眼底的情绪,只有指尖摩挲着照片上的飞天贴纸时,动作比平时慢了些。

“学长,吃早饭啦。”

林晚把粥放在餐桌一端,刻意留了50厘米的距离——这是条款第12条里“安全社交距离”的标准。

顾言回头,把照片轻轻夹进《力学史》里,合上书本时动作很轻,像怕吵醒什么。

他走到餐桌旁坐下,目光落在青瓷碗里的南瓜粥上:“成分?”

“南瓜、莲子、百合、糯米,比例5:1:1:2。”

林晚报得熟练,又补充道,“没放糖,南瓜本身的甜度够了,百合能安神。”

顾言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粥放在唇边吹了吹。

温度刚好,不烫嘴,南瓜炖得软烂,莲子去了芯,没有涩味。

他没像昨天那样报“温度数值”,只是慢慢喝着,目光偶尔落在林晚的碗沿——她喝粥时会轻轻抿着唇,像只谨慎的小兔子,怕发出声音。

“今天有课?”

他突然问。

“嗯,早上有节《中国古代史》。”

林晚扒了口粥,“学长呢?

去实验室?”

“十点有个组会。”

顾言放下勺子,碗里还剩小半碗粥,不多不少,刚好是总量的三分之一。

林晚注意到,他每次吃饭都这样,精准控制食量,像在执行预设程序。

她正想说话,手机在帆布包里震了震,是历史系室友发来的消息:“晚晚!

图书馆特藏室的《敦煌文书选》被借走了!

你不是说今天要查厨娘契约吗?”

林晚心里一沉。

那本《敦煌文书选》是孤本,她上周就预约了,今天要抄里面“开元十七年厨娘阿赵”的契约,用来补论文论据。

“怎么了?”

顾言瞥见她皱紧的眉。

“没什么,”林晚赶紧回消息,“就是要查的书被借走了,可能得去别的图书馆看看。”

顾言没接话,起身收拾碗筷时,目光扫过她手机屏幕上的“敦煌文书”西个字。

林晚匆匆吃完早饭,抓起帆布包就要出门。

走到玄关时,顾言突然叫住她:“等一下。”

他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夹着照片的《力学史》,翻到某一页,里面夹着张淡黄色的便签,上面是打印的文字:“陕历博藏敦煌文书残卷(编号DK-071),含开元十七年厨娘契约,可查官网数字资源库。”

“这个给你。”

他把便签递过来,“我本科做考古物理课题时,用过陕历博的数字库,比图书馆的扫描件清晰。”

林晚接过便签,指尖碰了碰纸页,有点烫。

便签边缘有轻微的折痕,显然是特意找出来的。

“谢谢学长!”

她眼睛亮了,“你怎么知道我要查这个?”

顾言避开她的目光,转身往厨房走:“碰巧看到。”

林晚攥着便签站在玄关,晨光落在便签上,字迹清晰,连数字库的网址都标了出来。

她突然想起昨天拼照片时,他书桌上放着本《敦煌遗书校注》,当时没在意,现在才明白——他哪是“碰巧”,分明是记在了心上。

她轻轻带上门,走廊里的桂花香飘过来,混着怀里便签的纸墨香,暖得像刚才那碗南瓜粥。

上午的《中国古代史》课,林晚坐在教室后排,偷偷用手机登陕历博的数字库。

果然找到了编号DK-071的残卷,扫描件清晰得能看见墨迹的晕染,“厨娘阿赵,善作胡饼,月钱六百文”的字迹赫然在目。

她抄得专注,连老师点她回答问题都没听见,还是同桌碰了碰她的胳膊,才慌忙站起来。

“林晚同学,你来说说,唐代女性‘主中馈’的内涵是什么?”

教授推了推眼镜,目光温和。

林晚定了定神,想起早上顾言说的“《礼记》里‘主中馈’是掌饮食,没说只能在家”,又结合刚抄的厨娘契约,轻声说:“***授,‘主中馈’不止是家务,唐代女性甚至可以以厨艺为业,比如敦煌文书里记载的厨娘阿赵,受雇于西市酒楼,月钱六百文,和当时的小吏俸禄相当——这说明饮食技艺在唐代是受认可的社会技能。”

教授眼睛一亮:“很好!

你还能举具体文书为例,看来做过功课。

那你觉得,这种‘以厨艺为业’的女性,社会地位如何?”

林晚顿了顿,刚想说“史料记载不多”,突然想起顾言提过的“长安西市石碑”,又补充道:“陕历博藏有块开元年间的石碑,刻着‘厨娘阿姜,供饼于市,邑人敬之’,‘敬之’二字说明她们受尊重,不是底层仆役。”

教授点点头,笑着说:“不错不错,下去可以找找这块石碑的拓片,补充到论文里。”

坐下时,同桌凑过来小声说:“晚晚,你什么时候知道这么多?

连陕历博的石碑都知道?”

林晚脸颊有点热,含糊地说:“查资料看到的。”

心里却想着顾言——他随口提的一句话,竟成了课堂上的加分项。

下课铃响时,她刚把契约内容抄完,手机又震了震,是顾言发来的消息:“陕历博数字库需注册,用校园网登录可免权限,账号是你学号,密码123456。”

林晚愣了愣,才想起自己刚才登数字库时卡了权限,试了好几次都没进去,原来他一首在留意。

她回了句“谢谢学长,你怎么知道我没权限”,很快收到回复:“猜的。”

简单两个字,却让林晚笑了半天。

她收拾好东西往公寓走,路过食堂时,想起顾言中午可能不回来,特意买了两个菜包——按宋代《东京梦华录》里“菜饼”的做法做的,馅料是青菜和豆腐,清淡不腻。

回到公寓时,客厅没人,顾言的实验桌前放着本摊开的《光谱学原理》,书页上压着支银色钢笔,笔杆上沾着点淡蓝色的试剂渍。

林晚把菜包放在茶几上,正想回卧室,却瞥见实验桌下有个半开的纸箱——是昨天顾言翻旧物的那个,里面除了几本旧书,还有几个没拆封的玩具。

她蹲下来看,最上面是个乐高航天飞船,包装盒上印着“适合8-12岁”,生产日期是2012年;下面是个铁皮青蛙,上弦的钥匙断了一半;最底下压着个变形金刚,塑料外壳都发黄了。

这些玩具,显然是没被碰过的。

林晚想起照片上那个站在领奖台的小男孩,突然有点酸。

她轻轻把乐高盒子拿出来,发现包装盒边角有点受潮,大概是放了太久。

她找了块干抹布擦干净,又把铁皮青蛙的断钥匙小心地拼回去——虽然合不上,至少看起来完整些。

收拾到变形金刚时,她指尖碰了碰塑料外壳,突然听见卧室门响了。

顾言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个数据记录本,看见她蹲在纸箱前,眉头微蹙:“你在干什么?”

“我……”林晚赶紧把变形金刚放回去,“我看箱子歪了,想扶一下。”

顾言走过来,把纸箱推回桌下,动作有点快,像是在藏什么。

“别碰这些。”

他语气冷了点,和早上不一样。

林晚低下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顾言没说话,转身去实验桌前翻记录本,指尖却有点抖。

他知道林晚是好意,可这些旧玩具像根刺,扎着他不想让人看见的过去——十岁那年,他拿着物理竞赛一等奖的奖杯回家,想换一个变形金刚,父母却只说“别玩这些没用的,赶紧准备下一场比赛”。

“这些是……小时候的玩具?”

林晚小声问,没敢抬头。

顾言的动作顿了顿:“嗯。”

“挺好看的。”

林晚捡起掉在地上的乐高说明书,“这个航天飞船,我弟弟也有一个,拼起来特别酷。”

顾言没接话,翻开记录本假装看数据,却一个字也没看进去。

林晚蹲在地上,慢慢把说明书折好放回盒子里,轻声说:“我小时候,想要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妈说‘女孩子读那么多诗没用’,后来舅舅偷偷买给我,我现在还留着。”

顾言猛地抬头看她。

林晚笑了笑,眼里没什么委屈,只有点坦然:“所以我知道,有些东西没得到,会记很久。

不过没关系呀,现在拼乐高也不晚,我可以帮你拼。”

顾言盯着她的眼睛,她的睫毛很长,笑的时候弯成月牙,像在发光。

手腕上的手环突然“嘀”地响了一声——是心率异常的提示音。

他下意识地抬手看,屏幕上的绿色曲线正往上跳:62、78、91……最后停在98次/分钟,旁边跳出“持续时间15秒,原因:未知”。

“我去实验室了。”

他突然转身往门口走,脚步比平时快了些。

“学长!”

林晚叫住他,把茶几上的菜包递过去,“食堂买的菜包,清淡的,你带去实验室吃。”

顾言接过菜包,指尖碰了碰她的手背,像触电似的缩回去。

“谢了。”

他丢下两个字,几乎是逃似的出了门。

林晚站在客厅,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道里,才轻轻叹了口气。

她蹲下来把纸箱推回桌下,看见刚才掉出来的铁皮青蛙躺在地上,断了的钥匙朝上,像在委屈地哭。

她把青蛙捡起来,放进自己的帆布包——晚上回去,或许可以试试用胶水把钥匙粘好。

下午西点,林晚去图书馆还书,路过物理楼时,鬼使神差地拐了进去。

302实验室的灯亮着,透过玻璃窗,能看见顾言站在光谱仪前,手里捏着滴管,正往样品池里加试剂。

他面前的实验台上,放着那个菜包,还没拆。

林晚没敢进去,悄悄站在走廊里看。

他加试剂的动作很稳,每滴间隔10秒,精准得像钟摆。

加完最后一滴,他盯着样品池里的溶液看了很久,溶液慢慢从透明变成淡紫色,像他刚才看她时的眼神,藏着点说不清的波动。

突然,他拿起那个菜包,拆开咬了一口。

林晚赶紧转身躲到柱子后,心跳得有点快。

她听见实验室的门开了,顾言的声音传来:“站在这里做什么?”

她吓了一跳,转过身时,看见他站在走廊里,手里还捏着那个咬了一口的菜包。

“我……路过,想看看你菜包吃了没。”

她结结巴巴地说。

顾言举了举手里的菜包:“在吃。”

他顿了顿,补充道,“味道不错,湿度35%,符合标准。”

林晚笑了:“那就好,我怕你不爱吃青菜馅。”

“还好。”

顾言低头咬了口菜包,没再说话。

走廊里很静,只有窗外的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还有他咀嚼的声音——这次没数次数,吃得很自然。

“对了学长,”林晚想起课堂上教授的话,“你知道陕历博那块‘厨娘阿姜’石碑的拓片在哪能找到吗?

教授让我补充到论文里。”

“物理楼资料室有复制品。”

顾言说,“我带你去。”

资料室在物理楼负一层,阴暗潮湿,空气里飘着旧书的味道。

顾言熟门熟路地走到最里面的书架,抽出一个长条形的盒子,里面是张拓片,墨色均匀,“厨娘阿姜,供饼于市,邑人敬之”的字样清晰有力。

“这个能借吗?”

林晚小心翼翼地摸了摸拓片边缘。

“可以复印。”

顾言从口袋里摸出手机,对着拓片拍了张照,“我发你邮箱,比复印清楚。”

他拍照时,手臂不小心碰到书架,上面的一本《考古物理方法论》掉了下来,林晚伸手去接,没接住,书砸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

“小心!”

顾言赶紧扶她,指尖碰到她的胳膊,才想起“50厘米距离”的条款,又猛地缩回去。

林晚蹲下去捡书,发现书里夹着张旧照片——是顾言本科时的合影,他站在中间,旁边是几个穿白大褂的同学,手里举着块奖牌,笑得比现在放松些。

照片背面写着“考古物理课题获奖,2020.6”。

“这是你本科获奖的时候?”

她抬头问。

顾言接过书,把照片夹回去:“嗯。”

“很厉害啊。”

林晚真心实意地说。

顾言的耳尖红了红,没说话,转身往资料室门口走:“拓片照片发你了,回去吧。”

林晚跟在他身后,看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他没那么“冷”了。

他只是习惯了用数据藏起情绪,像把柔软的内里裹在坚硬的壳里。

回到公寓时,天色己经暗了。

林晚把拓片照片存进电脑,正想开始写论文,却听见厨房传来响动。

她走过去一看,顾言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拿着锅铲,笨拙地翻着什么——是她早上剩的南瓜粥,被他倒进锅里热,粥汁溅得满台面都是。

“学长,我来吧!”

林晚赶紧抢过锅铲。

顾言手忙脚乱地让开,手背沾了点粥汁,他没察觉,只是盯着台面:“菌落数……没事,等下我用酒精棉擦。”

林晚笑着把粥盛进碗里,“你怎么突然想热粥?”

顾言没说话,从口袋里摸出个小盒子递给她——是下午她放在茶几上的铁皮青蛙,断了的钥匙被粘好了,虽然还有点歪,却能卡在上面。

“我用实验室的胶水粘的,强度够。”

他语气有点不自然,“你不是说……想修吗?”

林晚接过青蛙,指尖碰了碰粘好的钥匙,暖得想哭。

她抬起头,看见顾言站在厨房门口,白大褂下摆沾着点面粉(大概是早上擦台面蹭的),眼神有点闪躲,却没像平时那样躲回卧室。

“谢谢学长。”

她小声说。

“不客气。”

顾言转身往客厅走,走了两步又停下,“论文……需要帮忙查资料吗?”

林晚愣了愣,随即笑了:“需要!

我想查唐代厨娘用的厨具,你知道哪有相关文物的图片吗?”

“陕历博有件唐代铜锅,内壁有糕点 residue(残留物),我发你链接。”

顾言拿出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敲着,“还有……你做甜点的小炉子,功率300W,实验室的稳压电源可以用,要是家里跳闸,去实验室找我。”

林晚看着他认真的侧脸,突然想起早上的心率监测——她不懂物理,却突然觉得,那些跳乱的曲线,或许不是误差。

她盛了碗热好的南瓜粥递过去,这次没留50厘米的距离,只隔了20厘米。

顾言接过碗时,指尖碰了碰她的,没缩回去。

手环又“嘀”地响了一声,这次他没看,只是低头喝着粥,嘴角轻轻扬了一下——很轻,只有0.5秒,林晚却看见了。

窗外的月光落在厨房台面上,南瓜粥的甜香飘在空气里。

林晚看着顾言喝粥的样子,突然觉得,这***合住条款,好像有一条可以悄悄改改——比如,把“安全距离50厘米”,改成“心跳靠近时,允许误差”。

她拿出手机,给顾言发了条消息:“学长,明天我做唐代的‘蜜沙餤’吧,加芒果的那种,你上次说甜度刚好。”

顾言的手机在口袋里震了震,他拿出来看,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回了两个字:“好啊。”

后面还加了个小小的笑脸表情——是他从林晚画在条款上的笑脸里学的,有点歪,却很认真。

林晚看着那个笑脸,突然笑出了声。

客厅的灯光落在两人之间,距离刚好,不远不近,像误差范围内的心动,温柔得刚好。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