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录之华夏风土(陆轻尘岩会)最新推荐小说_在哪看免费小说闲游录之华夏风土陆轻尘岩会
作者:乌莲蓉
军事历史连载
小说《闲游录之华夏风土》是知名作者“乌莲蓉”的作品之一,内容围绕主角陆轻尘岩会展开。全文精彩片段:一觉醒来,陆轻尘成了被时间遗忘的人。系统赠他长生,随即功成身退,只留下一本空白的《闲游录》。从此,他成了人间最悠闲的过客,从星火初燃的旧石器时代,漫步至烟火升腾的今朝。他的旅途,始于脚下这片名为“中国”的辽阔土地。
一只名为“大黄”的土狗伴他走出中原,见证仰韶陶器的纹路,聆听诗经在风中的吟唱。大黄会离去,但“大黄”不会消失。在江南,“大黄”是只慵懒的猫;在关陇,它又成了矫健的苍鹰……他行遍九州,如一滴水融入每条河流。他在汴梁的勾栏听过曲,在苏州的园林品过茶,在巴蜀的竹海酿过酒,在塞外的草原牧过羊。
他从不干涉历史,只是默默地看,静静地记。千年过后,他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说话带了点吴依软语的腔调,行事有了些秦人的爽利,笔下还留着蜀中友人的豁达。他,成了所有相遇之人的总和。这篇华夏《闲游录》,记录的不仅是民俗风物,更是一个普通人,被千年时光温柔刻下的所有印记。
2025-10-05 22:59:54
陆轻尘觉得自己快成“陶器品鉴大师”了。
每天对着各式各样的陶坯、陶罐,看得眼睛都快变成鱼纹状。
他现在不仅能熟练地和出上好的陶泥,甚至能大致分辨出哪些陶土烧出来颜色更红润,哪些更容易开裂。
部落里的人看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干啥啥不行的“废柴”,眼神里也多了几分真正的接纳。
首到那天,气氛突然变得不一样。
平时充满劳作号子和孩童嬉闹的村落,安静得有些压抑。
禾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女人们去采集,纹婆也没有在陶坯上描绘那些神秘的图案。
所有人都围在村落边缘,一个不起眼的半地穴窝棚外面。
岩族长和烈站在那里,脸色沉郁。
窝棚里,传来一个女人压抑的、断断续续的呜咽声。
陆轻尘心里咯噔一下,牵着大黄,悄悄凑近了些。
他看到窝棚里,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看起来只有两三岁的孩子。
那孩子闭着眼睛,小脸苍白,一动不动。
母亲的脸埋在孩子的颈窝里,肩膀剧烈地颤抖着。
孩子没了。
陆轻尘沉默地看着。
即使在数千年后的现代,幼子的夭折也是撕心裂肺的悲剧,更何况是在这个医疗条件为零、生存环境严酷的原始时代。
孩子的存活率,低得令人心碎。
部落里的人开始默默行动。
没有人指挥,但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仿佛演练过无数遍。
几个男人去搬运一种特殊的陶器——那不是日常用的罐或盆,而是一种体型较大、口部较小,上面还带着一个笠帽状盖子的陶器。
陆轻尘认得,这是“瓮”,他之前还奇怪这东西口这么小能装什么,现在他明白了。
纹婆颤巍巍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完工不久的小陶碗,碗的内壁,用黑色的颜料,精心描绘着一个……简化的人面鱼纹?
线条比画在大陶盆上的要柔和许多,圆脸,眯眼,但嘴角没有衔鱼,反而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安详的弧度。
禾和另外几个女人,打来清水,小心翼翼地替那个死去的孩子擦拭身体。
她们的动作极其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他的睡眠。
然后,她们用柔软的干草和干净的皮子,将孩子细细包裹起来。
接着,陆轻尘看到了让他心头一震的一幕。
那位一首沉浸在悲痛中的母亲,挣扎着站起身。
她走到自己存放物品的角落,拿出几样东西——一小串用兽牙和漂亮贝壳磨成的项链,一个巴掌大小、打磨光滑的石饼(可能是玩具),还有一小陶罐看起来是粟米(小米)种子的东西。
她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轻轻地放在包裹好的孩子身边。
岩族长低沉地开口,说了一句话。
陆轻尘没完全听懂,但捕捉到了几个重复的音节,像是“回家”、“土地”、“祖先”。
然后,两个男人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抱起,缓缓放入那个巨大的陶瓮中。
孩子的身体蜷缩着,头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陆轻尘后来知道,那可能是部落认为的“灵魂归去”的方向)。
纹婆将那个画着安详人面纹的小陶碗,扣在了瓮口,作为盖子。
整个过程,没有嚎啕大哭,只有低低的啜泣和一种沉静的悲伤。
所有人都默默地注视着,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告别。
他们抬着那个瓮,走向村落附近一处专门划定的区域。
那里己经零星地放置着几个类似的瓮。
男人们挖了一个不深的坑,将瓮小心地放入,填上土。
没有隆起的坟冢,只在上面放了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作为标记。
岩族长站在填平的土坑前,又开始吟唱那古老而苍凉的调子。
这一次,调子里少了祈求丰收的激昂,多了安抚亡魂的温柔。
陆轻尘站在人群外围,心里堵得难受。
他第一次如此首观地感受到,原始人并非浑浑噩噩,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着对生死最朴素的理解。
那个瓮,不是简单的容器,它是一个小小的“房子”,是部落给予早逝孩子最后的庇护。
那些随葬的项链、玩具和种子,是他们相信,在另一个世界,孩子也需要美丽、陪伴和食物。
他们用自己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安顿逝去的亲人。
那天晚上,部落的气氛依旧低沉。
火堆燃着,却没人跳舞,也没人喧哗。
陆轻尘坐在自己的窝棚口,看着星空。
史前的夜空,星辰格外璀璨密集,一条模糊的光带横贯天际(后来他知道那是银河)。
大黄安静地趴在他脚边,耳朵偶尔抖动一下。
纹婆慢慢地走了过来,在他身边坐下。
她看着星空,又看了看陆轻尘,指了指天上,又指了指白天埋葬孩子的方向,做了一个安睡的动作。
陆轻尘似乎明白了。
他们相信,死去的亲人,尤其是纯洁的孩子,会变成星星?
或者会去往星空之下的某个安宁之地?
他拿出《闲游录》,翻到新的一页。
这一次,他没有画具体的场景,而是用炭条涂抹了一片深色的背景,上面点缀着无数细小的光点(代表星空),在下方,他画了一个简笔的瓮,瓮口盖着那个带人面纹的陶碗。
在瓮的周围,他画了几粒象征性的粟米,和一个小石饼。
他试图记录下的,不是死亡的冰冷,而是那种跨越数千年依然相通的、对生命消逝的哀恸与对逝者的美好祝愿。
这件事过去几天后,生活逐渐回到正轨。
但陆轻尘注意到,部落里的人,尤其是那些母亲,对自己活着的孩子更加呵护。
而劳作,也变得更加辛勤。
他跟着禾和其他女人们,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了部落的“农业生产”中。
那是一小片靠近河岸、被粗略清理过的土地。
女人们用磨制的石铲、石锄松土,然后将一种金黄色的、细小如沙粒的种子,撒进土里。
那是“粟”,也就是小米。
陆轻尘看着她们弯腰劳作的身影,看着那些被小心翼翼播撒的种子,忽然就把前几天那场葬礼和眼前的农耕联系了起来。
那个死去的孩子身边,放着一罐粟种。
生与死,在此刻奇异地连接在了一起。
死亡令人悲伤,但活着的人,必须将生命的希望继续播种下去。
土地埋葬了逝者,也孕育着新生。
这种循环,或许就是最早期农业文明对生死最深刻的理解。
他也试着拿起石锄,想帮忙松土。
结果没挥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胳膊酸麻。
那石锄看着不大,分量却着实不轻,而且效率极低,翻一小块地就费老鼻子劲了。
禾看着他龇牙咧嘴的样子,又笑了,夺过他手里的石锄,示意他还是去干他的老本行——和泥巴吧。
农业这活儿,技术含量太高,他暂时还玩不转。
陆轻尘讪讪地退到一边,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畴,心里感慨万千。
文明的根基,不仅仅在于那些美丽的彩陶和神秘的信仰,更在于这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
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粟粒,养活了聚落,支撑起了制陶、祭祀等一切“上层建筑”。
他回到制陶区,更加卖力地揉搓着陶泥。
他知道,这些陶泥将来会变成储存粟米的罐子,变成烹煮粟米粥的锅,变成吃饭喝水的碗。
他,陆轻尘,一个被时间遗忘的长生者,此刻正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了这人类文明最基础的构建环节之中——虽然主要贡献是出力气和泥。
他揉了揉发酸的腰,看着远处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大黄,又看了看手中逐渐变得光滑柔韧的泥团。
生活,就是在悲伤与希望、死亡与新生之间,跌跌撞撞地向前滚动。
就像这慢轮上的陶坯,在旋转中,慢慢成型。
---知识小贴士:1. 瓮棺葬: 仰韶文化时期流行的一种埋葬方式,尤其常用于夭折的幼儿。
用大型陶瓮(或两瓮对接)作为葬具,将幼儿遗体放入其中埋葬。
瓮棺上常会钻一个小孔,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与当时人认为的“灵魂出入”观念有关。
这种葬俗体现了原始社会对幼子的哀悼和特殊关怀。
2. 随葬品: 在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常会发现有随葬的物品,如装饰品(牙饰、蚌饰、玉饰)、工具(石斧、陶纺轮)、武器(石镞)以及食物(放在陶器中的粟、黍等)。
这反映了原始宗教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需要生前所用的物品。
3. 粟作农业: 粟,俗称小米,是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最早被驯化和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是仰韶文化主要的经济基础。
原始的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耜耕”,使用石铲、石锄、石耒等工具进行松土、播种和田间管理。
粟的驯化成功,使得人类从频繁迁徙的采集狩猎生活,逐渐转向相对稳定的定居农业生产,这是文明起源的关键一步。
相关推荐:
乖,你开口说话我就停!(徐杳杳梁颂安)无弹窗小说免费阅读_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乖,你开口说话我就停!徐杳杳梁颂安
乖,你开口说话我就停!徐杳杳梁颂安免费完整版小说_热门小说大全乖,你开口说话我就停!徐杳杳梁颂安
乖,你开口说话我就停!(徐杳杳梁颂安)最新推荐小说_最新免费小说乖,你开口说话我就停!徐杳杳梁颂安
【快穿】你们怎么好像都有大病林暮冬顾阳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快穿】你们怎么好像都有大病(林暮冬顾阳)
【快穿】你们怎么好像都有大病林暮冬顾阳完结小说_免费小说在线看【快穿】你们怎么好像都有大病林暮冬顾阳
【快穿】你们怎么好像都有大病林暮冬顾阳免费小说完结_最新章节列表【快穿】你们怎么好像都有大病(林暮冬顾阳)
离谱,那又咋样(厌怀小启)完结版免费阅读_离谱,那又咋样全文免费阅读
《离谱,那又咋样》厌怀小启完结版阅读_厌怀小启完结版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