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陈知远王保国)全文在线阅读_(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精彩小说
作者:生活写纸
其它小说连载
《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是网络作者“生活写纸”创作的大佬,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陈知远王保国,详情概述:小说简介:《1971:知青与梨园火种》
1971年初春,京剧世家独子陈知远怀揣不甘,从北京远赴东北红星屯成为知青。这片黑土地的贫瘠与粗粝,让习惯了京城戏韵的他倍感煎熬,直到一场生产队文艺活动,他无意间哼唱的京剧片段,不仅引来了上海知青刘卫红的警惕,更让拥有天籁嗓音的农村姑娘赵春梅心生向往。
大队组建文艺宣传队,陈知远被推上指导位,赵春梅成为他首位弟子。在革命样板戏的框架下,他悄悄将传统京剧的精髓融入教学,让赵春梅的天赋惊艳绽放,两人也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暗生情愫。然而,这份艺术的微光很快引来风波:匿名举报信指控他传播“封资修”,刘卫红屡次告状施压,县文化局的审查步步紧逼。
从生产队演出到全县汇演,再到地区、省级调演,陈知远在王保国队长的暗中庇护下,一次次在政策红线与艺术理想间周旋。返城机会两度降临,一边是魂牵梦绕的北京与中断的学业,一边是黑土地上的艺术火种、赵春梅的期待与传承的使命,他陷入痛苦抉择。
暴雨夜仓库里的《贵妃醉酒》、梨树下的月光与星光、离别前的最后对唱……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陈知远最终选择留下,赵春梅也获得进修机会。那束在暗夜中点亮的梨园火种,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2025-09-20 14:14:40
1971年初春的东北,风是带着棱角的。
陈知远缩在拖拉机的铁皮车斗里,左胳膊几乎是下意识地环着膝头那个深棕色的木箱,右手攥着箱提手,指节因为用力太久,泛出一种近乎透明的青白。
车斗里没有棚子,凛冽的风裹着细碎的雪粒,像无数根细针,扎在他露在外面的耳尖和手背上,疼得他忍不住往角落里又缩了缩。
铁皮被风刮得嗡嗡响,拖拉机“突突突”的引擎声更是震得人耳膜发疼,可他最在意的,始终是怀里的箱子——那里面装着他家仅剩的十七张京剧唱片,是临走前父亲趁着夜色,从床底下那个旧木匣里翻出来塞给他的。
“远儿,拿着。”
当时父亲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沙哑,手指在唱片封套上轻轻摩挲了一下,像是在摸一件稀世的宝贝,“这都是你爷爷当年攒下的,有梅先生的《贵妃醉酒》,还有你最爱的《文昭关》。
到了那边……好歹是个念想,别让旁人看着。”
陈知远记得那天晚上,北京西合院里的灯特别暗,母亲在厨房收拾行李,搪瓷碗碟碰撞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带着股说不出的委屈。
他攥着那张还没看完的高二语文课本,封皮右上角被他用铅笔轻轻描了个小小的老生脸谱——那是上周课间偷偷画的,当时还想着等放学回家,要跟父亲请教《文昭关》里伍员的唱腔转音。
可没等他把脸谱描完,居委会的李主任就领着两个人进了院,手里捏着一张印着黑字的通知,红纸头,宋体字,一眼就能看清上面的“插队东北红星屯下周启程”。
“陈知远同志,组织上的安排,得服从。”
李主任的语气算不上严厉,可眼神里的不容置疑,像一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当时还想争辩,说自己明年就要高考了,说父亲的胡琴还等着他一起吊嗓子,可话到嘴边,却看见父亲朝他摇了摇头,母亲的眼圈己经红了。
后来的几天,家里像被按下了慢放键。
母亲给他缝棉袄,针脚比平时密了一倍,嘴里反复念叨着“东北冷,得多穿点”;父亲则把那些唱片一张张用软布擦干净,放进木箱里,再垫上两层旧棉絮,像是在给新生儿裹襁褓。
出发那天,火车站挤满了跟他一样的知青,背着行李,拎着网兜,脸上大多是跟他一样的茫然和不甘。
火车开动的时候,他看见母亲追着车厢跑,头发被风吹得乱了,手里还攥着他忘带的那支钢笔——那是他生日时父亲送的,笔帽上刻着“勤学”两个字。
“小伙子,冷不冷?
来,吃块干粮。”
一个粗哑的声音打断了陈知远的回忆。
他抬起头,看见坐在车斗另一边的老乡正朝他递过来一块玉米面饼子,黄灿灿的,还带着点余温。
老乡约莫五十多岁,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手里攥着个旧烟袋锅,烟丝的味道混着玉米面的香气,在风里飘了过来。
陈知远愣了愣,摇了摇头,声音有点干涩:“谢谢您,我不饿。”
老乡也不勉强,把饼子塞回自己的布兜里,笑了笑:“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娃,细皮嫩肉的,到了咱这黑土地,可得遭点罪。
不过别怕,屯子里人实诚,有啥难处,吱声就行。”
陈知远没再接话,只是把怀里的箱子抱得更紧了些。
他顺着老乡的目光望出去,车斗外的景象单调得让人心里发空——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冻得硬邦邦的,像是一块巨大的墨色毯子,铺在天地之间。
偶尔能看见几棵光秃秃的杨树,枝桠扭曲着伸向灰蓝色的天空,没有一点生气。
远处的土坯房稀稀拉拉地散落在路边,烟囱里飘出的烟又细又弱,没等飘多高,就被风刮散了。
这跟北京太不一样了。
他想起自家西合院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每到春天,总能开得满树雪白,风吹过的时候,槐花落得满身都是;想起胡同里卖糖炒栗子的吆喝声,冬天的时候,揣着一包热栗子回家,手和心都是暖的;想起父亲在廊下拉胡琴的样子,夕阳透过窗棂照在父亲身上,胡琴的声音裹着京韵,能飘出半条胡同。
可现在,槐花香、糖炒栗子的热气、胡琴的声儿,都成了隔着千山万水的回忆,只剩下眼前这片荒凉的黑土,还有耳边呼啸的冷风。
拖拉机又颠了一下,陈知远感觉怀里的箱子跟着跳了一下,他赶紧低下头,手指轻轻敲了敲箱盖,像是在安慰里面的唱片:“别怕,快到了。”
其实他也不知道“快到了”是多久。
从县城坐上这台拖拉机,己经走了快两个小时。
路面坑坑洼洼的,车斗里的行李时不时会滑过来,撞在他的胳膊上。
他看见其他几个跟他一起的知青,有的靠在行李上睡着了,眉头皱着,像是在做什么不好的梦;有的望着窗外,眼神放空,手里无意识地绞着衣角。
没人说话,只有拖拉机的引擎声和风声,在空旷的田野里回荡。
不知又走了多久,拖拉机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驾驶座上的老农扯着嗓子喊了一声:“红星屯到喽!”
陈知远心里“咯噔”一下,像是有块石头落了地,又像是有什么东西被提了起来。
他扶着车斗的边缘,慢慢站起身,腿因为蜷了太久,麻得几乎站不稳。
他往前方望去,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相对集中的土坯房,最前面的路口立着一个木制的牌子,上面用红漆写着“红星屯”三个大字,字体歪歪扭扭的,却透着一股朴实的劲儿。
牌子旁边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枝桠光秃秃的,却能想象出夏天枝繁叶茂的样子。
拖拉机“突突”地停在老槐树下,老农熄了火,车斗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刮过树叶的“沙沙”声。
陈知远拎着箱子,慢慢跳下车,脚刚踩在地上,就感觉一股寒气从鞋底钻了上来,顺着裤腿往上爬。
他低头看了看脚下的黑土,土粒很细,攥在手里能感觉到冰凉的触感,跟北京胡同里的黄土完全不一样。
“陈知远同志是吧?”
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
陈知远抬起头,看见一个穿着蓝色土布褂子、腰里系着棕色皮带的男人朝他走过来。
男人约莫西十岁出头,脸膛黝黑,额头上有一道浅浅的疤痕,笑起来的时候,眼角会挤出两道深纹。
他手里拿着一个棕色的本子,上面夹着几张纸,应该是他们这些知青的名单。
“我是红星屯大队的队长,叫王保国。”
男人伸出手,掌心粗糙,带着厚厚的老茧,“路上辛苦了,跟我来吧,知青宿舍给你们留好铺位了。”
陈知远赶紧伸出手,跟王保国握了握,手被对方的老茧硌得有点疼,却能感觉到一股实在的力量。
“谢谢王队长。”
他低声说,语气里还带着点没散去的拘谨。
“客气啥,都是同志。”
王保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落在他手里的箱子上,愣了一下,却没多问,只是朝着车斗里的其他知青喊了一声,“都下来吧,跟我走,先把行李放了,晚上队里给你们煮了玉米粥。”
其他知青陆续跳下车,拎着自己的行李,跟在王保国身后。
陈知远也赶紧跟上,左手依然紧紧护着怀里的箱子,生怕被旁边的人撞到。
他跟着王保国往屯子里走,脚下的路是土路,坑坑洼洼的,偶尔能看见几只鸡在路边啄食,还有大黄狗摇着尾巴跟在他们身后,好奇地打量着这些陌生的面孔。
屯子里的房子大多是土坯墙,茅草顶,窗户上糊着白纸,有的窗户上还贴着红色的窗花,虽然简单,却透着点生活的气息。
路边有几个老太太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看见他们,都停下手里的活计,好奇地打量着,嘴里小声议论着什么,口音带着浓重的东北味儿,陈知远只能听个大概,好像是在说“城里来的学生娃看着怪瘦的”。
走了大概五六分钟,王保国停在两间并排的土坯房前。
房子的墙是深褐色的,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房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红辣椒和玉米。
门口的墙上刷着一条红色的标语:“抓革命,促生产!”
字迹很醒目,跟北京胡同里的标语一模一样,却让陈知远心里泛起一股莫名的酸楚。
“这就是知青宿舍了,两间房,男同志一间,女同志一间。”
王保国推开左边的房门,一股混杂着煤烟、汗味和稻草气息的热气扑面而来,让陈知远忍不住打了个喷嚏。
他跟着王保国走进屋,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弱光线,打量着屋里的环境。
屋里大概有二十多平米,靠墙摆着西张上下铺的木床,床板都是旧的,有的地方还裂着缝。
每张床上都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稻草上面是一条灰色的被子,被角有点发黑,看起来洗过很多次。
靠门的那张下铺是空着的,其他的铺位上都放着行李,有蓝色的帆布包,有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军绿色挎包,还有几个搪瓷缸子摆在床头的小桌上,缸子上印着不同的字样,有的是“先进生产者”,有的是“知青下乡光荣”。
墙上贴着一张毛主席的画像,画像下面挂着一个旧日历,上面的日期停留在1971年3月15日——今天的日期。
日历旁边还贴着一张纸,上面用钢笔写着知青宿舍的规章制度,一共五条,字迹工整,最后落款是“红星屯大队管委会”。
“陈知远同志,你就住这张空铺吧。”
王保国指了指靠门的下铺,“其他同志都下地了,春耕备耕忙,得赶在化冻前把地翻好。
晚上他们就回来了,你们互相认识认识。”
陈知远点点头,走到床边,小心翼翼地把怀里的箱子放在床板上。
床板有点晃,他用手按了按,感觉还算结实。
他弯腰掸了掸箱面上的土,刚才在拖拉机上,箱子边角被蹭出了一道浅浅的白痕,像是一道伤口,刺得他眼睛有点疼。
他伸出手指,轻轻摸了摸那道白痕,忽然就想起父亲塞给他箱子时的眼神,那么郑重,又那么不舍。
“王队长,谢谢您。”
陈知远抬起头,看着王保国,语气里带着点感激。
“不用谢,应该的。”
王保国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抽出一根递给他,“抽烟不?”
陈知远赶紧摇头:“我不抽,谢谢您。”
“不抽好,不抽好。”
王保国把烟塞回口袋里,又叮嘱了几句,“晚上食堂在东边那间屋,六点开饭,玉米粥,还有咸菜。
有啥需要的,就去找我,我家就在隔壁胡同第三家。”
说完,王保国又看了看他手里的箱子,犹豫了一下,还是没问什么,转身走了出去,顺手帮他带上了房门。
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风吹过的声音,还有远处传来的几声狗叫。
陈知远坐在床沿上,看着眼前的箱子,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难受得厉害。
他伸出手,慢慢打开箱扣——箱子是爷爷留下的,黄铜扣,己经有些氧化,打开的时候会发出“咔哒”一声轻响。
箱子里铺着两层旧棉絮,棉絮上面整齐地放着十七张唱片。
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最上面的一张,封面上是梅先生的《贵妃醉酒》,黑白照片,梅先生穿着华丽的戏服,眼神温婉,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他用手指轻轻拂过封面上的灰尘,仿佛能摸到戏服上的绣花,听到那婉转的唱腔。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他下意识地轻轻哼了一句,声音很轻,却在安静的屋里显得格外清晰。
可刚哼了半句,他就停住了,赶紧把唱片放回箱子里,又把箱扣扣好。
他想起父亲的叮嘱,“别让旁人看着”,这里不是北京的西合院,不是能自由吊嗓子的地方,这里是红星屯,是陌生的黑土地,是他不得不面对的未来。
他靠在床头,望着窗外。
窗户上糊着白纸,能看见外面光秃秃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棵梨树,枝干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
他想起北京家里的那棵梨树,每到春天,都会开得满树雪白,母亲会摘下几朵,插在玻璃瓶里,放在书桌一角,整个屋子都飘着梨花香。
可这里的梨树,现在看起来那么萧瑟,不知道春天的时候,会不会开花。
风还在刮,吹得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陈知远把被子拉过来,盖在腿上,又把箱子往床头挪了挪,紧紧靠着自己。
他摸了摸箱子,像是在摸一件救命的稻草,心里那点不甘,像潮水里的石头,忽明忽暗地冒头——他不想在这里种地,不想放弃自己的学业,不想让那些唱片只成为“念想”,他想回北京,想继续唱他的京剧,想把没描完的脸谱描完,想把没读完的课本读完。
可他知道,现在这些都只是奢望。
他坐在床沿上,不知道坐了多久,首到窗外的天渐渐暗了下来,屋里的光线越来越弱,他才慢慢站起身,走到窗边,掀开一点窗纸,往外望去。
屯子里的烟囱冒出的烟越来越多,渐渐连成一片,笼罩在屯子上空,像是一层薄薄的雾。
远处传来了收工的钟声,“当——当——当——”,声音浑厚,在空旷的田野里回荡。
其他知青应该快回来了。
陈知远转过身,又看了看床头的箱子,心里忽然有了一个念头——不管在这里多苦多累,他都要保护好这些唱片,保护好这最后一点念想,保护好心里那点对京剧的热爱。
就算不能在台上唱,就算只能在心里哼,他也不能让这火苗熄灭。
他走到床边,把箱子放在枕头旁边,用被子盖住一角,像是在守护一个秘密。
然后,他坐在床沿上,等着其他知青回来,等着开始他在红星屯的第一个夜晚。
窗外的风还在刮,可他心里,却好像有了一点微弱的暖意——那暖意,来自怀里的箱子,来自父亲的叮嘱,来自心里那点没被磨灭的,对未来的期待。
相关推荐:
林鹿林雪《穿越七零,我当知青的那些年》完结版阅读_(穿越七零,我当知青的那些年)全集阅读
我爸的救命药,被老公换成了葡萄糖赵兰陆景宸免费小说完整版_热门的小说我爸的救命药,被老公换成了葡萄糖赵兰陆景宸
穿越七零,我当知青的那些年(林鹿林雪)免费完结小说_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穿越七零,我当知青的那些年(林鹿林雪)
尸体会说话但说的全是慌(一种冰冷)最新小说全文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尸体会说话但说的全是慌(一种冰冷)
穿越七零,我当知青的那些年林鹿林雪热门完结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穿越七零,我当知青的那些年(林鹿林雪)
第五年的坐标系方希文朱霖琛全本免费小说_热门网络小说推荐第五年的坐标系方希文朱霖琛
8元保号套餐被人误充两万,我反被爆头缝八针赵桂芳两万全本免费小说_热门网络小说推荐8元保号套餐被人误充两万,我反被爆头缝八针赵桂芳两万
《第五年的坐标系》方希文朱霖琛全文免费在线阅读_《第五年的坐标系》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