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九七夺回人生

重返九七夺回人生

作者: 噗哩2

其它小说连载

《重返九七夺回人生》内容精“噗哩2”写作功底很厉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陆则衍林清岚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重返九七夺回人生》内容概括:1997年7月1江城的蝉鸣裹着热浪砸在窗玻璃震得林清岚耳尖发她猛地从竹椅上弹坐起竹篾子硌得掌心发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绿豆沙冰——糖霜化黏糊糊地沾在虎是她小时候最爱的味“岚发什么呆?快帮你爸把收音机调到中央香港回归仪式要开始了!”厨房传来母亲王秀兰的声铁铲碰撞铁锅的脆响混着油烟味飘过熟悉得让她眼眶发林清岚僵硬地转看见墙上挂着的老式挂历——红底...

2025-10-19 22:37:39

1997年7月1日,江城的蝉鸣裹着热浪砸在窗玻璃上,震得林清岚耳尖发麻。

她猛地从竹椅上弹坐起来,竹篾子硌得掌心发疼,

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绿豆沙冰——糖霜化了,黏糊糊地沾在虎口,

是她小时候最爱的味道。“岚岚,发什么呆?快帮你爸把收音机调到中央台,

香港回归仪式要开始了!”厨房传来母亲王秀兰的声音,

铁铲碰撞铁锅的脆响混着油烟味飘过来,熟悉得让她眼眶发酸。林清岚僵硬地转头,

看见墙上挂着的老式挂历——红底烫金的“1997”字样,

边角被苍蝇贴粘住了一只垂死的飞蛾。桌角的搪瓷杯印着“劳动最光荣”,

杯沿还留着父亲林建国昨晚喝白酒的水渍。这不是梦。她真的回到了1997年,

回到了她十八岁这年。前世的记忆像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理智——2008年汶川地震,

她在成都读研,弟弟林清华作为志愿者深入震区,再也没回来;2010年玉树地震,

父亲作为水利工程师去支援,却因余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长眠高原;2020年疫情爆发,

母亲在社区做志愿者时感染,临终前还攥着她小时候的照片,说“岚岚,

要是能回到你十八岁那年就好了”。而她自己,耗尽半生研究气候灾害预警,

却总慢一步——洪水冲毁堤坝时,她的预警模型还在调试;台风登陆时,

她的疏散方案刚提交上去。直到2024年,一场特大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

她为了抢救实验室的灾害数据库,被倒灌的洪水卷走,意识消散前,

她只有一个念头:要是能重来一次,她要把所有预知,都变成保护家国的铠甲。“爸,妈!

”林清岚声音发颤,冲过去抱住刚从单位回来的林建国。男人身上还带着机床的机油味,

愣了一下,笑着拍她后背:“傻丫头,多大了还撒娇?快听收音机,交接仪式要升国旗了。

”收音机里传来庄严的国歌,林清岚盯着窗外飘扬的五星红旗,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一世,

她不要再做被动的研究者。1997年,香港回归,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起点,

而未来那些吞噬生命的天灾人祸,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她记得每一个灾害的时间、地点、关键诱因,

甚至记得前世看到的灾害评估报告里,那些“本可避免”的遗憾。“爸,

我不去江城大学读生物系了。”国歌结束时,林清岚突然开口。林建国和王秀兰都愣住了。

这张江城大学生物系的录取通知书,是全家的骄傲,林建国为此还特意请车间的工友喝了酒。

“岚岚,你说啥胡话?”王秀兰急了,“生物系多好,毕业能去医院当化验员,稳稳当当的。

”“我要去北京。”林清岚眼神坚定,“我要去找国家地震局的张启年教授,

我有话要对他说。”张启年,前世国内顶尖的灾害预警专家,也是她读研时的导师。

1997年,张教授正在主持“全国灾害风险预研项目”,只是那时项目刚起步,资源匮乏,

很多前瞻性的想法没能落地——而她,恰好知道未来二十多年的灾害数据,

知道哪些研究方向能最快见效。林建国皱起眉:“张启年教授?那可是大人物,

你一个刚毕业的高中生,怎么能见着他?”“我有办法。”林清岚从书包里翻出纸笔,

快速写下一串数字——那是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的关键水文数据,

还有几个容易溃堤的堤坝位置。“爸,您帮我把这封信寄到国家地震局,

收信人写张启年教授。只要他看到这些数据,一定会见我。”她没敢说太多,怕吓到父母,

只含糊道:“我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些气候和灾害的关联规律,可能对国家有用。

”林建国看着女儿严肃的眼神,又看了看纸上那些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

心里莫名一沉。他知道女儿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沉稳,学习好,心思细,既然她敢说这话,

一定不是一时冲动。“好。”林建国把纸折好放进兜里,“爸明天就去寄。但岚岚,

要是见不到张教授,你还得回来读大学,听见没?”林清岚用力点头,眼眶又热了。前世,

她总觉得父母不理解她搞灾害研究的执着,直到他们一个个离开,她才明白,

父母的“稳稳当当”,不过是想让她平安。而这一世,她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不稳妥”,

换他们和更多人的平安。当晚,林清岚没睡。她趴在书桌前,借着昏黄的台灯,

把未来二十多年的重大灾害按时间顺序整理出来,

标注好每个灾害的预警关键点——1998年洪水,要提前加固荆江大堤;2003年非典,

要重点关注野生动物交易市场;2008年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的监测数据要加密……写到后半夜,窗外的蝉鸣弱了,

她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却看见书桌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照片——那是去年夏天,

她和邻居家的男孩陆则衍一起拍的。照片里,陆则衍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

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背后是军营的大门。陆则衍,比她大两岁,1995年参军去了北京,

是家里的骄傲。前世,他们几乎断了联系,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她在灾区救援现场,

看到一个浑身是血的军人抱着受伤的孩子奔跑,背影像极了陆则衍,

可她没敢认——后来才知道,陆则衍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批进入震区的,他在抢救群众时,

被余震埋在了废墟下,尸骨都没找到。林清岚指尖抚过照片上陆则衍的脸,心脏抽痛。

这一世,她不仅要改写天灾,还要找到他,让他平安。“陆则衍,等我到北京,就去找你。

”她轻声说,把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里。第二天一早,林建国就去邮局寄了信。

接下来的日子,林清岚一边帮母亲做家务,一边继续完善她的灾害预警建议,

每天都去村口的小卖部等电话——她怕张教授联系不上她。直到第七天傍晚,

小卖部的王大爷扯着嗓子喊她:“岚岚!北京来的长途电话!”林清岚几乎是跑着过去的,

抓起电话听筒,手心全是汗。“请问是林清岚同志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却有力的声音,“我是张启年。你寄来的信,我看了。

”林清岚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张教授,那些数据……”“数据很关键,甚至有些超前。

”张启年的声音顿了顿,“你说你有更多关于未来灾害的想法?明天你能来北京一趟吗?

我在国家防灾减灾预研中心等你。”挂了电话,林清岚站在小卖部门口,

看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眼泪突然掉了下来。1997年7月8日,

林清岚背着简单的行囊,坐上了去北京的绿皮火车。火车开动时,她趴在车窗边,

看着父母越来越小的身影,在心里默念:“爸,妈,等着我,我一定会护好这个家,

护好我们的国家。”火车哐当哐当地驶向北方,窗外的风景从江南的稻田变成华北的平原,

林清岚的心里,却早已铺展开一张跨越二十多年的时空地图——上面标记着灾害,

也标记着希望,更标记着她即将为之奉献一生的家国与爱人。

第二章 北京的初遇绿皮火车晃了二十八个小时,终于在7月9日清晨抵达北京西站。

林清岚背着帆布包走出车站,扑面而来的热气裹着煤烟味,

和记忆里2020年的北京截然不同——没有高楼林立的CBD,没有川流不息的地铁,

只有穿着的确良衬衫的行人、叮当作响的自行车,

还有挂着“热烈庆祝香港回归”横幅的公交车。她按照张启年给的地址,坐公交转电车,

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位于海淀区的国家防灾减灾预研中心。

那是一栋不起眼的五层红砖楼,门口挂着两块牌子,

一块写着“国家地震局灾害预研办公室”,另一块是“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实验室”,

门口站着两个穿军装的哨兵,神情严肃。“同志,我找张启年教授,我叫林清岚,

昨天和他通过电话。”林清岚走到哨兵面前,

掏出身份证和录取通知书——虽然她决定不读大学了,但这是她目前唯一能证明身份的东西。

哨兵核对了信息,给楼里打了个电话,很快,

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头发花白的老人快步走了出来,正是张启年。“林清岚同志,

可算把你盼来了!”张启年握住她的手,掌心粗糙却有力,“走,跟我上楼,

办公室里还有几位同志在等你。”走进红砖楼,楼道里铺着磨得发亮的水泥地,

墙上挂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每个办公室的门都敞开着,

能听到钢笔在纸上书写的沙沙声,还有偶尔响起的算盘声——1997年,电脑还不普及,

大部分数据计算都靠算盘和计算器。张启年的办公室很小,

摆着两张办公桌、一个文件柜和一张旧沙发,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

上面用红笔圈着十几个地方,林清岚一眼就认出,那些都是未来会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

办公室里已经坐了三个人: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男人,肩章是一杠两星,

应该是中尉;一个戴眼镜的女同志,手里拿着笔记本;还有一个中年男人,穿着蓝色工装,

像是技术人员。“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就是林清岚同志,昨天给我寄信的那个小姑娘。

”张启年笑着说,“清岚,这位是总参应急指挥处的陆则衍中尉,

负责灾害应急调度;这位是国家气候中心的陈雪梅工程师;这位是水利部的周明远同志,

专门研究堤坝防护。”林清岚的心脏猛地一跳,猛地看向那个穿军装的男人。他坐在沙发上,

身姿挺拔,穿着熨烫平整的橄榄绿军装,领口的风纪扣系得严严实实。阳光从窗户照进来,

落在他脸上,勾勒出清晰的下颌线,鼻梁高挺,嘴唇抿成一条直线,眼神锐利,

正一瞬不瞬地看着她——不是照片里的青涩,多了几分军人的沉稳,可那双眼睛,

和她记忆里的陆则衍,一模一样。陆则衍也在看她。眼前的姑娘穿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

蓝色的工装裤,扎着马尾,脸上带着一点旅途的疲惫,却难掩眼底的亮。她的眼睛很亮,

像淬了星光,看着他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像是……认识他?“陆中尉,您好。

”林清岚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伸出手,指尖却还是有点发颤。陆则衍站起身,握住她的手。

他的手很大,掌心带着常年握枪的薄茧,温度比她的高很多。“林同志,你好。

”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张教授说,你有关于1998年洪水的重要数据?

”“是。”林清岚收回手,坐到张启年旁边的椅子上,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

“这是我整理的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水文数据,包括汛期的降水量、水位峰值,

还有几个重点堤坝的隐患点——比如荆江大堤的K38段,那里的土壤结构不稳定,

一旦水位超过45米,很可能发生溃堤。”她把笔记本递过去,陈雪梅先接了过来,

翻开一看,眼睛瞬间亮了:“这些数据太详细了!甚至包括了每个月的降水概率,

这是我们目前的气候模型都算不出来的。”周明远也凑过去看,

越看越惊讶:“荆江大堤K38段?去年我们做过勘察,确实发现那里有土壤液化的风险,

但没敢确定具体的水位阈值,你怎么知道45米是临界点?”林清岚的心提了一下。

她总不能说自己是从未来穿回来的,

只能找了个提前准备好的借口:“我从小就喜欢看气象和水利方面的书,

之前在图书馆查了很多历年的灾害报告,结合这几年的气候趋势,推算出来的。

”这个借口不算完美,但张启年和陈雪梅都是搞科研的,

对“天才型”的研究者多少有些包容。只有陆则衍,眉头微蹙,

眼神里带着一丝怀疑——他负责应急调度,见过太多为了出风头编造数据的人,

眼前这个小姑娘,虽然眼神真诚,但这些数据实在太精准了,精准得不像“推算”。

“林同志,”陆则衍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严肃,“这些数据如果不准确,

很可能会误导防汛部署,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你能保证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吗?

”林清岚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陆中尉,我以我的人格担保。如果明年汛期,

这些数据有任何一处不准确,我愿意承担所有责任。”她的眼神太坚定了,像寒夜里的篝火,

让陆则衍莫名地相信了几分。他点了点头,没再追问。接下来的三个小时,

林清岚把自己知道的关于1998年洪水的预警要点、应对措施,

三个月加固荆江、九江大堤;要在长江中下游增设二十个水文监测站;要提前储备防汛物资,

尤其是编织袋和救生衣;要制定详细的人员疏散方案,重点关注沿江的低洼地区。

张启年听得频频点头,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陈雪梅和周明远也不断提问,

办公室里的气氛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后来的兴奋。“太好了!清岚同志,你的这些建议,

能帮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张启年合上笔记本,激动地说,“我马上把这些整理成报告,

上报给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张教授,还有一件事。”林清岚犹豫了一下,

还是说了出来,“2003年,可能会出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

传染性很强,源头可能和野生动物有关。我建议现在就开始关注野生动物交易市场,

建立传染病监测网络,提前研发相关的检测试剂。”这话一出,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了。

1997年,“冠状病毒”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

陈雪梅愣了一下:“新型冠状病毒?你怎么知道的?”“还是从文献里看到的。

”林清岚硬着头皮说,“国外有研究提到,冠状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引发人类传染病,

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前防范。”这次,

连张启年都有些犹豫了——洪水的数据可以通过气候趋势推算,但传染病的预测,

实在太超前了。就在这时,陆则衍突然开口:“我支持林同志的建议。”所有人都看向他。

陆则衍看着林清岚,语气认真:“应急指挥不仅要应对天灾,还要防范人祸和传染病。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提前建立监测网络,总没有坏处。”林清岚心里一暖。前世,

她和陆则衍几乎没有交集,可这一世,他却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站了出来。

张启年想了想,点了点头:“好,我把这条也加进报告里,虽然不一定能马上推动,

但先提出来,让上面有个准备。”聊完已经是中午,张启年留他们在单位食堂吃饭。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