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图书馆的空调嗡嗡作响,却驱散不了八月底的闷热。
俞明坐在他惯常的角落——靠窗倒数第二张桌子,光线充足又不会直射眼睛。
他面前摊开的是《高等数学分析》,但思绪已经飘到了上周发现的拓扑学新解法上。
开学第一天,图书馆几乎空无一人,这正是他喜欢的环境。铅笔在指间灵活地转动,
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整齐的光栅。俞明眯起眼睛,
突然注意到书架旁有个反光的物体。他放下铅笔,走过去发现是一本被遗弃的硬皮笔记本,
封面用银色贴纸贴着"物理观察日记"几个字,字迹工整中带着几分随性。
"谁会把笔记本丢在这里?"俞明皱眉,随手翻开第一页。
映入眼帘的不是预期中的课堂笔记,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公式与手绘图表,
间或夹杂着一些看似无关的涂鸦——飞翔的鸟群、旋转的陀螺、树叶飘落的轨迹。
最让俞明惊讶的是公式旁边的批注:"7月15日,公园观察:落叶并非随机飘舞,
而是遵循某种优美的混沌法则。当风速为2.3m/s时,这片枫叶完成了3次螺旋下降,
每次旋转角度递减约11.4度,
符合空气阻力与角动量守恒的复合模型..."俞明的手指停在纸页上。
作为一个习惯用数字和公式解释世界的数学竞赛冠军,
这种将精确计算与感性描述结合的笔记方式让他感到新奇又困惑。他继续往后翻,
发现每一页都记录着类似的内容——从雨滴落下的轨迹到操场上足球的抛物线,
都被赋予了数学描述和诗意解读。
"物理的本质是理解运动本身的美..."俞明轻声读出笔记最后一页的总结,
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在他看来,物理和数学一样,应该是纯粹而精确的,
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主人的名字:高三(7)班 林夏。
俞明对这个名字没有印象,应该是新转学来的学生。他合上笔记本,
决定在课间去高三(7)班找人。下课铃响起时,俞明已经站在7班门口。教室里没有老师,
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请问林夏在吗?"俞明拦住一个正要出门的女生。
女生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露出促狭的笑容:"哟,大学霸找我们班新同学啊?
"她转头朝教室后方喊道,"林夏!有人找!"俞明顺着她的视线看去,
窗边站着一个扎马尾辫的女生,正和几个同学说笑。听到喊声,她转过头来,
阳光透过窗户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谁找我?"她小跑过来,
马尾辫在脑后轻快地摆动。俞明举起笔记本:"你的物理笔记,落在图书馆了。""啊!
"林夏眼睛一亮,双手接过笔记本,"我找了一上午!太谢谢你了!"她翻开检查了一下,
松了口气,"还好没丢,这里面有我半个暑假的观察记录呢。"俞明点点头,转身要走,
却被林夏叫住:"等等,你是...俞明对吧?数学组的那个天才?"俞明停下脚步,
有些意外:"你认识我?""全校谁不认识你啊,"林夏笑着说,"去年全国数学竞赛冠军,
今年直接保送清北的料。"她歪着头,"不过没想到你会看物理笔记。
""你的笔记..."俞明斟酌着用词,"很特别。数学描述很精确,
但那些...比喻和形容,没必要。"林夏的笑容僵了一下:"什么叫没必要?
""物理是精确的科学,"俞明推了推眼镜,"那些'优美的混沌法则'之类的描述,
既不严谨也没意义。""哈!"林夏突然笑出声,"你这种纯数学思维才是问题所在。
"她翻开笔记本,指着一页涂鸦,"看这片叶子的轨迹,数字只能描述它的路径,
但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运动,需要想象力和直觉。"俞明皱眉:"科学不需要想象力,
需要的是逻辑和证明。""那你就错了,"林夏合上笔记本,
"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始于一个'如果'的想象。爱因斯坦想象骑在光束上会看到什么,
才有了相对论。"两人站在走廊上争论起来,引来不少同学围观。正当气氛变得紧张时,
一个声音插了进来:"精彩的观点碰撞!"他们转头看去,
物理老师赵老师正笑眯眯地站在一旁。"赵老师!"林夏打招呼道。"我正想找你们两个,
"赵老师推了推眼镜,"市级物理竞赛需要两人组队,你们俩搭档再合适不过了。
""和他/她?"俞明和林夏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正是,"赵老师笑得意味深长,
"数学天才和物理直觉者的组合,会很有趣。"他看了看表,"下午放学后物理实验室见,
我们讨论一下竞赛题目。"没等两人再反对,赵老师已经转身离开,
留下俞明和林夏面面相觑。"听着,"俞明先开口,"我们可以各自准备,
最后合并一下成果...""想得美,"林夏抱起手臂,"物理不是数学,
不是把两个部分拼起来就完事的。"她叹了口气,"不过既然赵老师说了...下午见吧,
数学天才。"她转身走回教室,马尾辫在脑后甩出一个倔强的弧度。俞明站在原地,
突然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可能改变他对科学认知的人。第二章高三开学第一天,
数学天才俞明像往常一样躲在图书馆角落,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突然,
一本被遗弃的物理笔记本引起了他的注意。翻开这本硬皮笔记本,
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中夹杂着对物理现象的浪漫描述,
让习惯精确计算的俞明感到新奇又困惑。"落叶并非随机飘舞,
而是遵循某种优美的混沌法则..."俞明轻声读出笔记上的文字,眉头微皱。
作为一个习惯用数字和公式解释世界的数学竞赛冠军,
这种感性的描述方式让他既陌生又莫名被吸引。根据笔记本上的线索,
俞明在操场边的梧桐树下找到了它的主人——新转学来的林夏。
她正仰头观察树叶飘落的轨迹,时不时在另一本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你的笔记。
"俞明递出笔记本,声音平淡。林夏转过头,阳光透过树叶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啊,
谢谢!我找了一上午。"她接过笔记本,露出灿烂的笑容。"你在研究树叶飘落?
"俞明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不用数学模型描述?""数学模型?"林夏眨眨眼,
"当然有啊,你看这里。"她翻开笔记本,指着一组复杂的微分方程,"但数字只是工具,
物理的本质是理解运动本身的美。""美?"俞明皱眉,"物理是精确的科学,不是艺术。
""谁说精确就不能美了?"林夏不服气地反驳,"你看这片叶子,它的轨迹看似随机,
实际上遵循着流体力学和混沌理论的规律..."两人就这样在操场边争论起来,
从树叶飘落到量子力学,谁也不服谁。直到物理老师赵老师路过,
惊讶地发现两个天才学生的争论。"有意思,"赵老师推了推眼镜,
"正好市级物理竞赛需要两人组队,你们俩搭档再合适不过了。""和他/她?
"两人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却在赵老师的坚持下不得不接受这个安排。
第三章物理实验室里,俞明和林夏被迫坐在一起准备竞赛。实验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公式,
一半是俞明工整的数学推导,另一半是林夏潦草但富有创意的物理模型。
"你的方法太死板了,"林夏指着俞明的计算,
"这个实验需要考虑到空气阻力的非线性变化。""你的假设缺乏数学严谨,"俞明反驳,
"没有精确计算,再好的假设也只是猜想。"他们的争论引来了同学们的围观。
体育委员张伟趁机凑过来,"林夏,周末我们班有篮球赛,来看吗?"林夏礼貌地笑笑,
"谢谢邀请,但我得准备竞赛。"张伟失望地离开了。另一边,学霸刘芸走到俞明身边,
"俞明,数学组下周有特训,赵老师说你可以参加。"俞明头也不抬,"我在准备物理竞赛。
"刘芸撇撇嘴,瞪了林夏一眼,"物理有什么好的,不过是数学的应用罢了。"林夏听到了,
正要反驳,俞明却先开口了:"物理学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数学应用。
"林夏惊讶地看着他,没想到这个数学呆子会为自己说话。放学后,
两人意外地在图书馆相遇。沉默地学习了一会儿后,林夏突然说:"我转过五次学,
从来没有在一个学校待满一年。"俞明抬起头,有些惊讶她会突然说这个。"妈妈是工程师,
总是到处跑。"林夏的声音轻了下来,"这次不知道能待多久。"俞明沉默片刻,
低声说:"我爸爸是数学教授,他希望我拿菲尔兹奖。""哇,那压力不小。
"林夏同情地看着他。"他给我安排了额外的数学课,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俞明苦笑,
"所以我只能在其他课上偷偷看物理。"两人相视一笑,第一次感受到了某种共鸣。
第四章物理实验课上,俞明和林夏再次因方法不同而争执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