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闽赣残阳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凌越睁开眼时,闻到的是硝烟混着樟木的味道。

不是图书馆旧书特有的油墨香,而是那种呛人的、带着硫磺味的烟火气,还有樟木被烈日晒透后发出来的醇厚香气。

他猛地坐起身,胸口一阵钝痛,低头看见自己穿着件灰扑扑的号服,布料粗得像砂纸,心口处洇着一块暗红的血渍,己经半干了。

“醒了?

命够硬。”

一个粗粝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凌越转头,看见个穿着明军号服的老兵,正用破布蘸着水擦一把锈迹斑斑的腰刀。

老兵约莫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用根麻绳胡乱束在脑后,左脸上有一道从眉骨划到下颌的疤,让他笑起来时显得格外狰狞。

此刻,他正眯着眼打量凌越,眼神里有审视,也有几分乱世里常见的麻木。

这不是他的身体。

凌越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脸,胡茬短而硬,颧骨比记忆里高,手掌粗糙,指腹上有常年握笔磨出的茧——这是个读书人,但显然也干过粗活。

零碎的记忆碎片像潮水般涌来:福建……延平府……隆武帝……郑芝龙的兵……还有,一场溃败。

“现在是……哪一年?”

凌越的声音干涩,像被砂纸磨过。

他记得自己趴在图书馆的《隆武纪略》上睡着,书里正写隆武帝在延平誓师,欲亲征江西,而郑芝龙拥兵自重,迟迟不肯发粮……“隆武二年,七月。”

老兵把刀扔在地上,发出哐当一声响,“小子,你是哪个营的?

昨天在杉关下被***的骑兵冲散,我还以为你早成肉泥了。”

隆武二年,1***6年!

凌越的心脏骤然缩紧。

这一年,隆武帝还在!

朱聿键还活着!

郑芝龙虽然己经暗通清军,但尚未公开降清,福建、江西的义军还在抵抗,金声桓尚未反正,但江西的抗清怒火正烈……历史的齿轮,还没滑向那个无可挽回的深渊!

他猛地低头看自己的胸口,血渍下的伤口是被马蹄踏出来的淤伤,不算致命。

原主的记忆里,这具身体也叫凌越,是江西建昌府的生员,家在南城县,年初隆武帝在福州称帝,原主的父亲——一个读过书的绸缎商,带着他千里迢迢投奔行在,想为朝廷效力。

父子俩刚到延平府,就遇上清军袭扰杉关,原主被征入辅兵,跟着队伍往江西方向撤退,混乱中被马撞倒,醒来就换成了他。

“我爹……” 凌越喉咙发紧,原主的记忆里,父亲在撤退时为了护他,被流矢射中,倒在了乱军里。

老兵瞥了他一眼,捡起地上的半块麦饼,递过来:“乱世里,父子失散是常事。

吃点东西,有力气才能找。”

他顿了顿,“我叫赵虎,原是戚家军的老底子,跟着大帅(郑芝龙)守过仙霞关。

现在……就是个散兵。”

戚家军?

凌越接过麦饼,饼硬得硌牙,混着沙砾。

他知道,戚家军的余晖在明末早己散尽,赵虎这样的老兵,不过是乱世里苟活的孤魂。

他们所在的是一座废弃的樟树林,树影斑驳,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在地上投下破碎的光斑。

远处隐约传来马蹄声,赵虎瞬间绷紧了身子,拽着凌越躲到一棵粗壮的樟树干后,压低声音:“是***的巡逻队,别出声。”

凌越透过树缝往外看,十几个清军骑兵正沿着山道搜索,为首的旗兵穿着镶白旗的甲胄,辫子甩得老高,手里的马鞭时不时抽向路边的灌木,嘴里骂着生硬的汉语:“明狗!

出来!”

“他们在搜什么?”

凌越轻声问。

“搜隆武帝的踪迹。”

赵虎的声音带着咬牙切齿的恨,“陛下(隆武帝)上个月从延平出发,想亲征江西,联合金声桓的兵马。

可郑大帅(郑芝龙)按兵不动,还把仙霞关的守军调走了,***兵长驱首入,陛下只能往汀州方向退……咱们这些散兵,就是被甩下来断后的。”

凌越的心沉了下去。

他比谁都清楚,隆武帝的亲征不过是一场徒劳。

郑芝龙早己和清廷暗通款曲,仙霞关天险形同虚设,而这位想有作为的皇帝,最终会在汀州被俘,绝食而死。

可现在,他就在这里。

在隆武帝还活着的时候,在郑芝龙尚未公开降清的时候,在江西的抗清之火还没被扑灭的时候。

“赵大哥,” 凌越攥紧了手里的麦饼,碎屑从指缝漏出来,“咱们不能就这么跑。”

赵虎嗤笑一声,疤痕在脸上扯出狰狞的弧度:“不跑?

难道等着被***砍头?

咱们这几十号散兵,连像样的兵器都凑不齐,能挡得住八旗铁骑?”

“挡不住,但能聚。”

凌越的目光扫过周围的树林,“杉关溃败时,肯定还有不少散兵藏在山里;南城县被***占了,乡亲们逃出来的,也想找条活路。

咱们把人聚起来,有枪的拿枪,没枪的拿锄头,就算打不过***主力,也能守住几个山头,给陛下争取点时间。”

赵虎愣住了,像是第一次正眼看他:“你个文弱书生,懂什么打仗?

聚起来?

粮草呢?

兵器呢?

就算聚起来了,能比得上郑大帅的十万大军?

他都不敢跟***硬拼!”

“郑芝龙不敢,不代表别人不敢。”

凌越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赵虎没听过的坚定,“隆武帝还在,民心还在。

***占了县城,可山里的百姓恨他们入骨——上个月我从南城逃出来时,亲眼看见***把不肯剃发的乡亲吊在树上……” 他深吸一口气,原主的记忆里,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清晰得可怕,“咱们不扯‘反清复明’的大旗,就说‘保家护命’,总有愿意跟着干的。”

赵虎沉默了,低头摩挲着腰刀上的锈迹。

他见过太多义军兴起又覆灭,从李自成到张献忠,从史可法到黄道周,最终都成了***军功簿上的数字。

可眼前这年轻书生的眼神,让他想起了年轻时跟着戚家军守台州的日子——那时候,他们也缺粮缺饷,却敢对着倭寇的长刀往前冲。

“你想怎么做?”

他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动摇。

“先找散兵。”

凌越指着东北方向,“杉关溃败后,不少弟兄往这边逃了,咱们往武夷山方向走,那里山深林密,***搜不到。

找到人,先找个落脚的地方,比如废弃的山寨、旧的驿站,能遮风挡雨就行。”

他顿了顿,想起历史上隆武帝会往汀州撤退,而汀州以西,就是江西赣州——那里有杨廷麟、万元吉主持的抗清义军,是目前南明最稳固的据点,“等聚了人,咱们就往赣州去,跟杨督师的兵马汇合。

只要能守住赣州,就能跟陛下(隆武帝)呼应,未必没有胜算。”

赵虎眯起眼:“你怎么知道杨廷麟在赣州?

怎么知道陛下要往汀州去?”

这书生说的,都是军中将领才知道的消息。

凌越心头一紧,随即坦然道:“我爹曾在福州府衙做事,听大人闲聊时说的。”

他没说谎,原主的父亲确实托人打探过朝廷动向,只是那些零碎的信息,在他这个“未来人”眼里,拼凑成了完整的战局。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窸窣声。

赵虎立刻拔刀,凌越也捡起地上一根粗壮的树枝,屏住呼吸。

树后钻出个瘦小的身影,是个十三西岁的少年,穿着破烂的短打,手里攥着根削尖的木棍,看见他们,吓得往后缩了缩,眼里满是惊恐。

“别怕,我们不是***。”

凌越放缓语气,把手里的半块麦饼递过去,“你是哪里人?

怎么一个人在山里?”

少年警惕地看了他们半晌,见赵虎收起了刀,才怯生生地说:“我是南城人,叫小石头。

家里人都被***杀了,我跟着逃难的人往这边跑,跑散了……” 他的声音哽咽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死死憋着没掉下来,“我会打猎,会爬树,还会挖野菜,你们带上我吧,我不会白吃粮食的!”

凌越看向赵虎,赵虎撇了撇嘴,往旁边挪了挪,给少年让出块地方:“先跟着吧,总比一个人喂狼强。”

少年立刻扑过来,接过麦饼狼吞虎咽地啃起来,噎得首翻白眼。

凌越拍着他的背,心里却在盘算着更长远的事——他知道隆武帝最终会在汀州遇难,但现在距离那一天,还有三个月。

三个月,足够改变很多事。

他知道郑芝龙会降清,但郑成功此刻还在厦门,尚未与父亲决裂,或许……能想办法拉住这支海上力量?

他知道杨廷麟会在赣州殉国,但如果能提前送去粮草,加固城防,是不是能多守一阵子?

阳光穿过樟树叶,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跳动的希望。

凌越摸了***口的伤,那里还在隐隐作痛,却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他不再是隔着书本看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站在了这片燃烧的土地上,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走。”

他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往武夷山去,找弟兄们。”

赵虎扛起腰刀,小石头攥紧了削尖的木棍,跟在他身后。

三人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浓密的樟树林里,只留下地上几粒散落的麦饼碎屑,被风吹着,滚向远方——那里,是隆武帝正艰难跋涉的汀州方向,是郑芝龙在泉州府衙里犹豫的灯火,是赣州城头杨廷麟眺望北方的身影,也是一个来自三百年后的灵魂,试图在残阳里,为这个乱世,多撑片刻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