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财小记第1步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在81年的3月份,在苏州地区的农村正常两季农忙,冬小麦和夏季杂交稻种植,现在正好处于冬小麦的成长期,距离麦子成熟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往常这个时候队里面会组织大家进行挑河(那时期的河道扩大、疏浚等全部都是人力挑运,在当时农村称这种劳动就要挑河)、护坡等义务劳动,今年难得没有这方面的任务下来。

村民们也就闲下来。

文松现在虚6岁,本来正处于最好动最想玩的时候,但经过跟小伙伴们体验了掏鸟窝,玩铁环,玩摔炮,玩大将军打仗的游戏,把小时候当时想玩的,玩不上的,能玩的,有的没的都玩了几次之后,也就失去了兴致。

家里面两头猪算计着到年底的时候可以卖点钱,现在才刚刚买回来1个月的小猪仔食量还不是太大,每天乐得帮着母亲去割猪草、烧猪食、喂猪。

这个时候的母亲才二十七岁,重体力劳动导致的一些皮肤粗一点黑一点,母亲长得还是挺漂亮的。

据母亲说在娘家的时候还是村里面宣传队的骨干呢。

眼看着该做的也做了该忙的也忙完了,文聪也觉得是不是找点事情做改善一下家里,但具体做什么这两天脑子里面一首在转悠着,首先要排除好高骛远,要排除捉鱼摸虾,家里人对这方面好像没有天赋,何况卖这些天生地养的东西在这个年代价值并不高,也更没有个亲戚或者关系能在供销社那儿去求个人情帮着卖这些东西。

记忆中觉得现在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应该是是个好时机。

自家本就是村里面最普通的一家人,本来也没什么更多的资源供自己选择,唯有从最小处、最简单处着手。

村里面这几天有换蜂窝糖担子的人来村里面用蜂窝糖、小针线、小头夹纽扣等小物品跟村里孩子、大人换一些废品,废品啥都可以,如玻璃瓶、塑料鞋、废旧轮胎、铁、铜等。

看似生意小,但文松是记得的这些看不起眼的生意,但收入在这个年代非常可观。

这个时候多数的村民老有一种瞧不起他们的感觉,实际上自己的生活可远不如他们,毕竟现在可是绝绝对对的蓝海市场,纯纯的卖方市场。

但现在的这个小躯体不足以让母亲去相信自己有什么正经的事,多半会往贪玩的方向去想。

所以文松也不纠结跟母亲用什么正常的方式沟通。

对,就从这儿着手,因为制作蜂窝糖非常的简单,就是白糖(也有用麦芽糖的)加水调和放油锅里等水分干了之后慢慢熬至颜色变成琥珀色停火,加苏打粉快速搅拌后,等待糖浆会发泡,形成蜂窝状,这种冷却之后会很酥脆,口感好,在当时的农村小孩都属于为数不多的幸福的记忆,这个时候糖在村里面的销售点基本上都有的卖,但平时也是从来没把糖作为一个烹饪的佐料去用,所以家里面一般只有孕妇在家里,亲戚来看月子的时候用油纸包着红糖当礼物送来,白糖在农村普通人家里几乎不可见,所以这种甜的食品真是让小孩子们趋之若鹜,关键这玩意儿别看体积大但吃两口就没了,所以成本很小。

干脆这次首接找爷爷奶奶,就跟爷爷奶奶说想吃这个糖,文松嘴馋的时候一般在母亲这儿讨不了好,一方面母亲本身就是一个特别节约的人,家里的条件还没到随时有零食的地步,文松也不会自讨没趣,一般会屁颠屁颠的去找爷爷奶奶。

作为长子长孙爷爷奶奶对自己这个孙子是特别偏爱的。

果真奶奶一脸无奈的说今天货郎没到村里,没办法给我好孙子买呀。

文松说我会制作啊上次在田里面玩的时候邻村的小朋友向他家大人打听的,说只要按照这个方法做就没有问题。

奶奶对文松的话从来不做质疑,都是支持全身心的宠溺着他,奶奶在经过好几次的尝试之后终于成功制作了一大块蜂窝糖,文松尝了一下对就是这个味。

文松带着剩余的蜂窝糖与左右邻居的小伙伴们各自交流了一下,一会儿就收回了几个铜弹壳和几个破碎的塑料盆,如此轻松让他有信心说服妈妈了。

跟妈妈交流了一下,蜂窝糖真的可以换回来好多废品,尝试着跟妈妈说要不反正也闲着去隔壁队的那个小学摆个摊。

那里面的小孩子多可以跟他们交流一下能不能换点东西出来。

老妈现在对他的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也算是见怪不怪了。

倒也真的思索了一下觉得可行,就与奶奶一起商量了一下再去买了点糖,制作了半斤的蜂窝糖,别小看只有这么一点重其实差不多有一锅盖那么大,小试身手一下也不能制作太多。

于是第2天和妈妈一起提了个竹筐、一个木质托盘,一个小锤子,一把菜刀,一个小杆秤就去了几个生产队合办的小学漂亮漂亮漂亮裤子,小姑也就比文松大了10岁,小学门口正常会有一个摊贩蹲守在那儿,但他们都是带着城里面的小玩意儿比如橡皮筋、发卡、铅笔橡皮刀子等去卖,像像他们娘俩这种纯卖蜂窝糖的还真没有,人家也不觉得有竞争性,默许了她们也在这儿摆摊。

下课铃响起,一到五年级的小学生奔到夯土的的操场外面叽叽喳喳的闹腾,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都比较穷,孩子穿着爸妈的、哥哥姐姐的衣服来上课的比比皆是,但确实也有相对富裕的家里会塞几个小零钱给孩子。

文松毕竟五六岁,长相可爱,连老师看到他都愿意过来搭上几句话,捏捏小脸蛋,再加上妈妈穿着虽然旧一点但干净利落,对这对母子都有好感,顺便买点蜂窝糖照顾一下生意。

妈妈做生意还是有点放不开的,一大半的功劳就靠文松在那边喊哥哥、姐姐一路卖萌争取了不少生意。

但即使是这样这一托盘的蜂窝糖一上午的时间也卖了8毛钱,收获了几个塑料瓶,刨去糖的成本半斤3毛9分,净赚4毛一分钱。

对于从来没有亲自赚钱的母亲来说是让她很兴奋的一个事情。

要知道现在的猪肉1斤也才6毛5分。

于是增加蜂窝糖的制作量,调整好卖相,调整收破烂时的兑换标准。

每到周一到周六最远甚至有十里地的小学都有母亲的身影,两个月的时间,累计挣51块多。

七几年的时候在上海的工人一天几毛钱,但81年这一年工人的平均工资一天一块多了,农村农机站的工作人员也才只有1块2毛钱左右一天。

母亲的收入虽然不算多但毕竟是额外的收入,也让二婶儿羡慕不己,奶奶连夸大儿媳妇不错。

就是这两个月文松的伙食有了质的提升,再也不需要等父亲寄钱回来才能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