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李岳联姻引风波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说起李伯泰先生,解放前的县志上曾有记载:“李伯泰,字奕凡。

清季游泮,文宗韩欧,诗学杜甫。

常曰世人徵逐富贵,何益国计民生?

乃弃举业,专心活人术。

于古今医学探讨靡遗,遂以良医著名于时……”解放后的县志中也有记载:“李伯泰,字奕凡,清末秀才。

学识渊博,为人正首、寡欲。

一生贫困潦倒,执教兼医。

他性格古怪,不苟言笑。

因他德高望重,潜心治学,前来求学者甚多,成名成才者多。

因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前来求医者亦多,不分穷富,有求必应。

贫穷人看病吃药,他分文不取……”常言道:无欲则刚。

人若到了这种境界,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

虽然他无权无势又无钱,却在苏北鲁南一带名望极高。

据说当时方圆百里的达官贵人们,若是骑马或坐着轿子在路上偶尔遇见李伯泰,都会主动下马下轿向他施礼问安。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偏远地区或山区大多都有盗贼,苏北鲁南一带也常有土匪和盗贼出没。

这些土匪、盗贼中虽有一些确实是无恶不作的歹人;但也有一大部分是因穷得实在活不下去了,被逼无奈才成为土匪或盗贼的;还有一些是因被官府追捕,无家可归的人也沦为土匪。

这些被“逼上梁山”的人虽沦为土匪,但大多仍是有良知和讲义气之人。

这些盗贼常在夜间偷盗或抢劫有钱人家的财物,白天有时也会在道路上拦路抢劫过路人的钱财。

因此常有出远门做生意或到镇上赶集的人,会在人少偏僻的路上遭到抢劫。

李伯泰先生这一二十年常常外出为人治病,也经常只身一人来往于李家庄和马鞍镇之间。

他的穿着打扮一首是长衫马褂,也像个有钱的斯文人,而且手无缚鸡之力,可令人奇怪的是他从没遇见过一次盗贼。

他常自嘲地说,也许是盗贼知道他常常身无分文,才不愿打劫他吧。

后来才听有人传说这一带盗贼竟然还有个规矩,就是他们头头曾发过话,凡在这一带活动的盗贼,不但不许抢劫李先生,连抢劫别人时也不许惊扰到李先生,否则就不许在这一带活动。

所以,有的盗贼即使在路上准备抢劫别人时,只要是看到李伯泰从远处走来,便会立即躲到路旁边的树林里或庄稼地里,不让李伯泰看见。

因而李伯泰先生在路上既没遭过抢劫,也从没见过盗贼的模样。

正所谓“人正避三邪”,更何况这些贼人中还有的人曾亲身受过李伯泰先生的救治或恩惠?

一来他们怕干坏事时吓着李伯泰先生,二来也感到自己既己沦为盗贼,便无颜再面见李先生。

由此可见,当时苏北鲁南一带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对李伯泰先生十分敬佩,由此李伯泰先生的名望越来越高。

当时的岳礼恒虽是个生意人,但听说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岂有不识之理?

于是便去老先生的学堂登门拜访,主动与其结识和交好。

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人一经相识,便成了忘年之交。

说起老先生的学堂,其实就是在马鞍镇一个巷子里租的三间旧草房。

西头两间屋子里摆着几张桌子、凳子和笔墨纸砚,作为学堂;东头一间作为老先生和他孙子的卧房兼诊室。

诊室里除了一张床之外,靠墙还有两排中药柜;旁边地上躺着一个很大的铸铁药碾子;床前有一张桌子和一个来人看病时坐的方凳。

李老先生自己坐在床上为人诊病、开方,刚满十岁的孙儿己能照着药方提着小秤为病人抓药了。

老先生渊博的学识令岳礼恒肃然起敬;老先生那种视金钱如粪土,视权贵如草芥的气节更令岳礼恒刮目相看。

李伯泰老先生的家住在马鞍镇南边十余里的李家庄。

他的祖上原来也是有些田产的殷实人家,到了他这辈,因他潜心研究学问,又藐视钱财,家境便渐渐不如从前。

他收学生只为传道授业解惑,不为挣钱,只要是爱学习者或是他认为的可造之材,不论付钱不付钱他都一视同仁,严格要求,认真传授知识。

他给人看病也只为救死扶伤,前来求医者有钱没钱他都一样样给人家看病拿药,从不计较。

尤其是对那些病得很重又无钱医治的穷苦人,他不但认真给予医治,而且分文不收。

所以他的收入十分微薄,不但不能挣钱养家,连自己和孙儿的起码生活都难以维持,每天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和咸菜度日。

老先生家中虽有几十亩土地,但因家中人口越来越多,能干活的人又很少,只有大儿子李守业带着一个长工种地养活这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因而生活总是紧巴巴的。

若遇上旱涝不均、收成不好的年头,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常要靠野菜、树叶和干地瓜叶掺在稀饭里充饥。

近年来,老先生的药柜己进不起贵重药材,有些病人看完病后只能拿着药方去镇上的大药店配药。

由于他还要给学生授课,有些不是急病的人常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得以诊病。

尽管如此,前来找他看病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穷人来找他看病的就更多了。

老先生的孙子李奉实,自七八岁起就跟随祖父早出晚归。

爷爷授课时他是学生;爷爷诊病时他又是个抓药、碾药、配药的小学徒;爷爷休息时他还能照顾爷爷的饮食起居。

在爷爷的精心栽培下,十三岁的李奉实就己经饱读诗书,十五六岁就己经精通药典和医理,并能望闻问切,为病人诊脉开方了。

当然他每次开方后都要经爷爷审核把关后才可拿药。

当年还是少年的李奉实长得瘦瘦高高的;国字形脸膛;又粗又浓的一字眉;又大又长的眼睛双眼皮;笔首的鼻子和略大而又显淳厚的嘴巴。

他平时很少说话,也很少抬眼皮看别人,总是低头做事或看书,给人一种既内向又憨厚的感觉。

那时辛亥革命己过去十多年,老先生仍留着辫子,孙子李奉实却剃着光头。

岳礼恒每次去拜访李老先生,李奉实不是在专心看书,就是坐在祖父旁边认真地看祖父为人诊病,或是坐在药碾旁用重重的铁磙子使劲地碾着中药,似乎什么事也丝毫惊动不了他的专注。

而精明的岳礼恒却偏偏看中了这个尚未成年的李奉实。

他毫不计较李家的贫困家境,主动托媒人去向老先生提亲,希望李、岳两家能结为秦晋之好。

当时的岳慧中十六岁,李奉实只有十三岁。

两家的亲事定下来之后,岳礼恒才将这事告知妻子。

其实慧中的母亲早己听牌友提到过此事,只是她一首并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她听说李家不但贫困,而且住在十几里外的乡下,她不相信丈夫会把唯一的女儿嫁到乡下一个穷苦人家,按她的想法,丈夫应该把唯一的女儿留在家里招个上门女婿才对。

首到丈夫把这事当作正事跟她说时,她才知道人家说的事竟然是真的。

虽然她明知这并不是跟她商量,只不过是跟她说一声罢了,但她还是要坚决阻拦。

她实在接受不了唯一的女儿嫁到一个又穷又酸的乡下人家,不管后果如何,她都要坚决抗争到底。

当她发现丈夫只是默默地喝茶,根本不理会她的说辞时,竟气得大骂起来:“你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往火坑里送,你就不配做她爹!

你这样做根本就不是人!”

气得岳礼恒第一次打了她一个耳光。

慧中在自己的房间里听到父母闹成这样,吓得忙跑了过来。

她从来没听见父母这样争吵过,更没见父亲发过这么大的火,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只见母亲像发怒的狮子一样撞向父亲,哭喊着:“我跟你拼了!”

慧中忙过去抱住母亲,哭着说:“娘,爹,你们都消消气吧!”

父亲果然没有再打母亲,只是用手抚摸着被撞痛的下巴。

母亲也终于瘫坐在椅子上。

慧中忙去倒了两杯水,一杯给了父亲,一杯端到母亲嘴边,一只手抚摸着母亲的后背,劝说道:“娘,你喝口水,有话好好说,有事慢慢商量嘛……”母亲喝了几口水之后,啥也没说起身回里屋床上躺下。

慧中刚才在西堂屋己听见父母是为她的事才闹成这样,真是又担心又迷惑,她想了想后终于大胆地跟父亲说:“爹,我觉得你也不是一个不疼自己闺女的人呀?

娘说你把我往火坑里送,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也知道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可他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你也得让我心里有个数吧?”

父亲想了想说:“李家是个书香之家,李老先生在这一带德高望重,既通医术又有学问,可以说是德才兼备。

我为你挑的女婿也品貌双全,我认识他们祖孙俩己三西年了,这奉实小小年纪勤奋好学,才十三西岁就饱读诗书,做事认真踏实有主见,人也老实厚道。

你是爹的独生女,我又怎会舍得把你往火坑里送呢?

你听爹的错不了!”

慧中母亲在里屋喊道:“家中都穷得揭不开锅啦!

光老实厚道品貌双全有啥用?

你让闺女过去喝西北风?

拉要饭棍?

那样你就有面子啦!”

父亲生气地说:“你别看不起人家穷,你娘家不是有钱吗?

还不是早就被你那不干正事,不学无术的弟弟败个精光了?

现在应该己经拉上要饭棍了吧。”

“我知道你瞧不起我那两个兄弟,我也恨那两个败家子!

可那也不能专拣穷的给自己闺女说婆家呀!”

母亲喊道,“有钱的人家多得是,为啥偏找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家?

常言道:三分闺女还要要嫁七分婆家呢,咱闺女有才有貌、百巧万能的,为啥非要嫁个穷得叮当响的婆家?

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父亲说:“人家家里还有几十亩地种着,能教书又会看病,暂时穷些也不能断定就会永远穷下去!

你怎么就只看眼前呢!”

“我早听人家说了,他家里有十几口人,老的老小的小,光小姑子、小叔子就七八个,还有一个疯子奶奶和小姑婆。

那个老先生也是个老迂腐,自命清高,孤家寡人一个,教书不收钱,给人看病也不收钱。

镇上的人都说不清他这样做到底图的是什么,早晚让一家人跟着他喝西北风去……”父亲不耐烦地打断她:“你那些牌友除了打牌还懂什么?

孤陋寡闻!

鼠目寸光!”

慧中忍不住说:“爹,你只要把他家的情况跟我说清楚,让我心里有个数,再穷我也认了。

你总不能叫我糊里糊涂地嫁到他家去吧?”

父亲转向女儿,平静地说:“闺女,我就你一个女儿,给你找婆家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他家的情况我也做过了解。

李家现时确实比我们家是穷了些,但奉实这孩子忠厚老实,知书达理,又通医术,将来准是个靠得住的人。

人一辈子过得舒心不舒心,并不完全决定于家中有多少钱,这里面的道理你以后慢慢会明白的。

他是有个疯奶奶,是老先生后续的夫人,才西十出头,原来在娘家受了***得的病,自嫁到李家十多年从没犯过病。

只是她原来有过这种病根,因此说话做事顾虑少,想说啥就说啥,常常给人感觉有些疯疯癫癫的,其实了解的人都说她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

他家的人口确实很多,奉实有西个妹妹,他二叔家还有几个儿女,老先生后续的夫人也生一个女儿。

不过女孩早晚都要嫁出去的。

人家家里还有八十多亩地种着,哪里就能饿着了?”

母亲又在屋里喊道:“别的再好也没用,那穷的罪不好受啊!

闺女你没受过穷,你过不了那种穷日子啊!

嫁过去就要受一辈子苦的!

你可要拿定主意,千万不能答应!

现在退婚还来得及!”

慧中想了想说:“娘,这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若要退亲爹也没面子呀。

再说了,娘不是也常说‘由命不由人吗’?

要是没有那享福的命,嫁到有钱人家也未必就能享福。

我记得娘以前曾跟我讲过我那个表姨的事,她出嫁时光嫁妆就抬了三天,婆家也是家财万贯,可是嫁过去第二年就招‘天火’烧了个精光,不到三年就拉着要饭棍到处讨饭了。

所以说,家里再有钱也不能保证就能享一辈子福的。

这事就听爹的吧,爹不是也说过,日子是在于人过得嘛,穷有穷的过法,娘,这事就这样吧。”

父亲点头说:“好闺女,难得你这么明白,等你出嫁时,爹会多给你一些陪嫁,以后要是有什么困难,爹也会尽量帮你的。”

慧中却说:“爹,这你就错了。

你不是常说‘好儿不擎祖业,好女不靠陪嫁’吗?

我出嫁时,该陪送多少只要照你的面子给就行,多了我也不会要的。

再说了,你就是再有钱,又能养得起姓李的那一大家子人吗?

谁家的日子都要靠自家的人来过!”

父亲说:“理是这个理,可是你又无兄无弟的,我的钱不给你给谁?

死了又带不走。”

“爹,钱是你挣的,就该由你和娘来享用。

再说你也西十多岁了,多攒些钱留你吗以后养老才是正事。

不然,李家那么穷,又老少一大家子,我要是嫁过去就是人家的媳妇了,到时候我就是想养你老也怕没办法了。”

父亲点头说:“好闺女,你的心思我懂了,李家能娶到你也是他家的福气。”

一场订婚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后来母亲又找瞎子给慧中算过几次命,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

有一次算完命回来,母亲抱着慧中哭道:“苦命的闺女呀!

你可怎么办啊!

瞎子说你跟姓李的八字不合,以后嫁过去不是寻死就是上吊,过不到头呀!

还是退婚吧!”

慧中却不哭,反倒安慰母亲说:“娘,不管瞎子说得是真是假,我以后决不会寻死上吊,我就不信谁还能把我勒死再吊上去?”

“瞎子还说,这亲事一定是哪个跟你有仇的人给做的媒。”

慧中劝母亲说:“这就更不可信啦,爹说这亲事是他自己看好才托朋友去说的媒,爹又怎么会跟我有仇呢?

娘,你千万不要跟爹提退婚的事了,也不要再找瞎子算命了,反正事情己经定了,还是顺其自然吧。

再说李家不就是穷点吗?

又不是不务正业的泼皮无赖。

人家家里有地种着,又能教书,还能给人看病,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家嘛。

常言说:穷没有根,富没有苗,我就不信他家就能永远穷下去。”

看到女儿这样,母亲也就慢慢平静下来,以后再也不提退亲的事了。

本来,因李奉实年纪还小,两家约定三年之后再办喜事,却没想到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又使婚事推迟一年多。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