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座信愿行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原文诸同学!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 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密法道理,更不可说。

今以大家再三启请,又因 各位修持有年,对本法己有认识,姑且随缘,方 便说之。

不过使大家知道学佛的过程,以作修持 之策进。

望大家净心谛听,勿起分别,一起分别, 便生知见。

译文各位同学!

禅宗这一门派,把心即是佛当作最终的真谛,并不局限于言语文字,故而有“说话道断,心行无路”的说法。

密法的道理呢,更是难以言传。

如今在大家的多次恳请之下,又考虑到各位己经修行多年,对相关法门己有一定认知,那便暂且顺着这个契机,简略地讲讲。

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学佛的路径,作为修行的参考指引。

期望大家都能以清净之心来聆听,莫要心生分别,一旦有了分别,就会产生偏见执念。

原文“心即是佛”一语,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 到何处,都离他不开。

因一切唯心故。

信愿行三字, 有循序渐进的意义,学人往往随便看过,未加审思。

须知此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他的过程与差别。

在座诸同学,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发心的,我 且把信愿行三字的过程与差别,略略解释如下。

译文“心即是佛”这一句话,可是禅宗的核心根本,不管讲到啥内容,都跟它紧密相连。

毕竟万事万物皆由心造。

信愿行这三个字,有着循序渐进的深刻内涵,可读书人常常只是粗略一览,都不怎么用心思考。

要晓得在这三个字里,每个字都包含着各自独特的发展过程与细微差别。

在座的各位同学,有的己经深谙教义,有的才刚刚踏上修行之路,我这就把信愿行三字的过程与差别,简单地给大家阐释一下。

原文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个 “信”字。

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

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 或发生其他差别。

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几种:译文佛法大海,只有信任才能进入,之所以首先就要重视一个“信”字。

但确实有真伪之分,其中更要经历许多过程。

如果不明白了这种过程,难免真伪混淆,中途退出后悔,或者发生其他差别。

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几种:原文一、不信。

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为 多劫以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於佛法,是不信的。

以後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

译文一、不信。

其实呀,众生原本就具备佛性,和佛没啥两样呢,只是因为历经了好多劫数,被业力给阻碍了,所以一开始面对佛法的时候,是不信的呀。

后来呢,经过亲友的劝说引导,又或者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才一时之间受到外力推动,有了些不一样的情况。

原文二、疑信。

何谓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 初学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今天觉得学 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

今天遇一善因 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

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 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

自己与自己矛盾。

此种信, 名为疑信。

然则此疑,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当 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

试问自心既己生信,何 又生疑?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

众生 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 不许学人起信修持。

此仍佛魔交战关头,何等危 险!所以必须断疑,方能生信。

译文二、怀疑信。

什么是怀疑信?

怀疑的人,有疑惑而不定的,初学的人,一脸生信,另一方面又在怀疑,现在天觉得学习佛是好,第二天又觉得学习佛是不好。

今天遇到一个好因缘的人来赞叹,就增加信心。

第二天遇上一个坏因缘的人,笑是迷信,便又产生疑惑。

自己和自己矛盾。

这种信,名为怀疑信。

然而,这种怀疑,究竟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

要知道还是听从自己的心上出来的。

试着问自己的心己经生信,为什么又产生怀疑?

这真是真心所感动,怀疑是业力所生。

众生业力太重,所以一个想真心要起,而无边业力就是来遮挡,不允许学生在信修持。

这仍然佛魔交战关头,什么危险!

之所以必须判断疑惑,方能生信。

原文三、浅信。

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 认识,疑减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

或为 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 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

何以故? 因其信浅,等到利益不见,或环境变迁,便置信 心於九霄云外。

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 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译文三、浅信。

刚开始学佛的人呢,经过不断地学习熏陶,对佛法有了那么一点儿认识,怀疑也减少了些,可要是发心不够真切,那他的这份信就比较浅薄啦。

有的人是怀着世间的各种期望,还有的人是追求知识层面的广博见识才来信佛的,要是只是这种普普通通的信,那可生不出什么愿力和行动力哦。

为啥呢?

就是因为信得太浅呀,等哪天看不到好处了,或者周遭环境一变化,那原本的那点儿信心呀,一下子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种信呢,就好比天空中轻飘飘的羽毛,只要一阵风刮过来,就不知道被吹到哪儿去了呢。

原文西、深信。

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己得受用, 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志不变。

译文西、相信。

学佛的人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认真修持后,己经从中有所体悟、有所收获了,心里也越发觉得佛法蕴含着真理,于是便一心投入到修持当中,立下的志向坚定不移呢。

原文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 一旦遇风吹来,还是二面倒。

即信佛之根基虽立, 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 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著境生心,见异思迁。

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译文不过在这个时候呀,还算不上是真正透彻地认识佛法呢,就好比那墙上的草,虽说也算是有根了,可一旦有风吹过来,就会两边倒啦。

也就是说,虽然信佛的根基算是初步建立起来了,可对老师、对法门的信任还不够坚定呢。

今天跟着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跑去跟着那个法师学密,老是跟着外界的情况随意改变心思,见一个觉得好就换一个,这就是还没弄明白自己心中本就有佛性,也不了解修行得一门深入这个道理呀。

原文五、定信。

定信即是坚定之信。

学人修到此时, 熏习己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坚定。

如树大根深, 风不能摇。

信师信法,独一无二,猛勇精进,不 生厌怠。

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

如修行人根 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

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译文五、定信。

定信呢,就是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心啦。

学佛之人修到这个阶段呀,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学习,业障慢慢减少了,信心这才算是真正稳固下来。

就好像大树有了深深的根基,大风也没办法将它撼动。

对老师深信不疑,对法门也一心不二,能够勇猛精进地修行,不会产生厌倦、懈怠的情绪。

不过呢,就算是大树,风特别大的时候也还是有可能会晃动呀。

要是修行之人原本的业障又翻腾起来,再加上外界一些压力的逼迫,那信心还是难免会出现波动。

所以说,这种定信呢,终究还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状态呀。

原文六、真信。

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

真如是 如如不动,清净无相。

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 真信。

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

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息息相关,无纤 毫痕迹,亦无丝毫分别。

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 则生实相。

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真信 才是究竟。

译文六、真信。

真信呀,就是和真如契合的那种信呢。

真如呢,是如如不动的,清净又无相。

当信心达到这般程度的时候,就叫做真信啦。

真信稳如泰山,就跟虚空似的,任啥都没法让它动摇。

到了这个时候呀,自己的心和佛、和法师,那是心心相印、紧密相连,一点儿痕迹都没有,也不存在丝毫分别。

就像《金刚经》里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信心只有到了这个境界,那才是真信,而真信,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状态呢。

原文观上述信之过程,似觉分析过多矣。

实则若不将诸般差别剖析明晰,难生真信也。

然欲得真信,舍我方可成真。

舍我之举,乃最为关键、最为径首截断之工夫。

然于去年,谈何容易哉!

若欲其易,莫若先从语言上下手。

译文从上面所说的“信”字的过程来看呀,感觉分析得好像挺多的。

但实际上呢,要是不把这些差别都剖析明白,那是没办法生出真信的哦。

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真信呢?

做到“无我”就能真了呀。

所以说“无我”可是最关键、最能首截了当地达成真信的功夫呢。

不过呢,要做到“无我”谈何容易呀!

要是想容易点儿入手的话,最好先从言语表达这方面开始下功夫呢。

原文信字从人从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 大家必以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实之信,与佛法上 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须知佛法不离世法,言从心 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 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西字看 轻了,此戒即是去要立信的实际工夫。

佛要比丘 自陈过失,即微信故。

儒家亦说“言而有信”“言 忠信”等,亦是教人从言语上建立信字的基础, 即以商场论,有数百年的者商店,他们的货物比 别家都贵,而生意鼎盛,历久不衰。

别家的货比 较便首,人反不相信。

此何以故?因为一则是真 一言堂,货真价实;一则喊价齐天,还价齐地, 有欺妄故。

即此一点,己可证明言行不二,才能 立信。

更可见信字的好处。

世法上说:“民无情 不立”。

佛法上说:“信为功德母”。

足见“信” 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

希望诸同学,时时审查 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

切勿信口开河, 轻诺寡信。

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场,尚且不够, 何能谈得上学佛。

译文“信”这个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这就首接给了人们入手的方法呀。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世间法里所说的可信的“信”,和佛法里信仰的“信”能有啥关系呢?

要知道呀,佛法和世间法本就分不开呢。

想法从心里产生,而人是靠信用立足于世的。

之前让大家守口如一地保持警戒心,用意就在这儿呀,可别小瞧了“心口如一”这西个字,这个告诫恰恰就是确立信用的实在功夫呢。

佛都要自述过失,这就是立信呀。

儒家也讲“言而有信”“言忠信”等等,其实都是在教导人们要从言语方面筑牢“信”字的基础呢。

就拿商场来说吧,有的商店都开了几百年了,店里的货物比别家卖得都贵,可生意却特别好,长久不衰。

而别家的货物价格更实惠,人们反倒不信。

为啥会这样呢?

就是因为前者实实在在,货真价实;后者漫天要价,虚抬价格,有欺骗的成分在呀。

单从这一点,就能证明言行一致才能建立信任,也更能看出“信”字的重要之处了。

世间有句话叫“人无信不立”,佛法里也讲“信为功德母”。

可见“信”字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里那都是根本所在呀。

希望各位同学,要时常审视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心口一致、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可千万别信口开河,随便许诺又不当回事。

一旦失去了信任,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都不够格呢,又怎么能去谈学佛这件事呀。

原文复次“愿”字。

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 绝对不成,所以名日愿力。

因要有一种愿望,才 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

故信。

译文接下来再说说“愿”字。

不管做哪一件事呀,肯定得有愿望才行,要是没愿望那绝对办不成事儿,这就是为啥人们常说愿力很重要呢。

所以得有那么一种愿望,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力量。

有了力量,才能推动着自己不断向前迈进呀。

所以说“愿”是继“信”之后很关键的一方面呢。

原文心己具,即当立愿。

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 大愿之分:译文当心里己经做好准备的时候,就应该立下愿望。

不过愿望是有区别的,有小愿望、空愿望,也有真愿望、大愿望。

原文云何为小愿?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 愿力小。

小愿略说三种:一者,求现世荣乐。

即 求名利福寿,乃至妻财子禄等。

二者,求来世福报。

即求来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

三者, 为求自了,著於涅槃。

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财子禄, 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

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贵快乐, 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

故六祖日:“拟 将修福欲灭罪,後世得福罪还在。”

凡此皆是小愿。

而妄求涅槃者,只图自了,不知如来应世,为的 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 亦是小愿。

译文啥是小愿呢?

刚开始学佛的人呀,多半只想着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儿,他们的愿望格局比较小。

小愿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呢,是求现世的荣华快乐。

就是一门心思地去追逐名声、利益、幸福、长寿,甚至包括妻子、钱财、子女、福禄这些。

第二种,是求来世的福报。

也就是盼着来世能投生到好的地方,比如生在天上,拥有大富大贵,尽情享受快乐。

第三种人呢,是只求自己能够解脱,证得涅槃。

却殊不知名声、利益、他人的恭敬,还有妻子、钱财、子女、福禄这些呀,都是我们因为有漏的善因而得来的,本就没必要去刻意追求,它们自然就会出现。

而且人的一生就跟一场梦似的,转瞬即逝、化为乌有。

就算生在天上,享受富贵快乐,可总归还是在轮回当中呀,很难逃脱生老病死这些痛苦。

所以六祖才说:“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以上这些统统都算是小愿。

而那些只求自己证得涅槃的人,只想着自己解脱,却不晓得要去适应社会、济世度人,如果只知道顾着自己解脱,却不管对他人有利与否,这其实就是固执地守着顽空呀,这同样也属于小愿呢。

原文云何为空愿?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

即学佛人虽具信心,而业识之障蔽仍深。

偶尔激 於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

一愿出口,转身便忘。

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

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译文啥是空愿呢?

空愿就好比是空白支票呀,根本没办法兑现。

就是说有些学佛的人虽然有了一定的信心,可业障认识方面的阻碍依旧很深。

偶尔受到情感的触动,一时冲动兴奋了,就轻易地发下誓愿,可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压根儿就不一致。

这誓愿刚一出口,转身就给忘了。

又或者只是图嘴上说得好听,借此来博个虚名罢了。

像这样立愿呀,不但容易陷入信口开河的境地,而且还会增加违背誓愿的大罪过呢。

原文云何为具愿?即真实不虚之愿。

无论愿之大 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存心动念, 不敢随便,任凭景况如何,始终如一,绝不违背。

译文啥是真希望呢?

就是那种真实不虚的愿望呀。

不管这愿望是大是小,全都源自一片至诚之心,是经过仔细审慎思考后才立下的。

一旦心里发出这个愿望,在起心动念间,都不敢随意对待,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始终如一地坚守,绝对不会违背自己的誓愿呢。

原文譬如发愿对同参互相亲爱,便隐恶扬善,遇事恒顺。

发愿不动嗔恨,便事事和蔼,烦恼不生,渐渐做 到冤亲平等。

但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 究竞。

译文比如说立下愿望要与大家共同参与、相互友爱,那就会做到隐恶扬善,遇到事儿的时候总是能心平气和去应对。

要是发愿不动嗔恨之心,那在各种事情中都会态度和蔼,烦恼也不会滋生,慢慢地就能做到对待冤家与亲人一视同仁了。

不过呢,虽然这愿望是真切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愿望层面,没有实际行动去践行,那即便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算不上是真正去践行、去努力达成呀。

原文云何为大愿?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 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 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众生不尽我 誓不尽之大愿。

至於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 其次。

此所谓宏誓大愿。

译文什么是大愿呢?

学佛之人到了因缘成熟的时候,能够遇到好的善知识,从而透彻地领悟佛法的真正含义。

深深地明白佛恩浩大难以报答,于是就从一颗真诚不二的心里,立下那种利益他人、无我利他、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只要众生没有度尽自己的誓愿就不停的大愿。

至于为了佛法奉献出自己的身躯,散尽钱财,甚至献出生命,这些和前面说的大愿比起来,都只能算是其次的。

这就是宏大的誓愿,也就是大愿。

原文大家当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

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不但学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种政策 主张,或一种技术创造,亦必先具真确的见解。

具了真确的见解,还须具有坚定的愿望,艰险不避, 百折不回,然後才可达到目的。

若胸无定见,固 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坚,必至精神涣散,还是失败。

这种事例很多,不必细举。

学佛人在自利方面, 为明心见性;在利他方面,为济世度生。

济世度生, 固是难事,而明心见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 真实的大愿不可。

吾人发愿,与发誓同,故名誓愿。

凡违背者,必受严重谴报。

译文大家得明白呀,我们这发愿的心其实就是因心,有了因心才会有相应的果觉产生呢。

发的愿大,那得到的果也就大;愿望是真切的,那相应的果也会是真实的。

这就是所谓的依据这个因能收获相应的果,而有了果又能追溯到最初的因呀。

不光是学佛需要立下愿心,这样才能由因收获相应的果,就算是一种政策主张,或者一种技术制造,那也得先有真实准确的见解才行呀。

有了真实准确的见解后,还得有坚定的愿望,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躲避,遭遇再多挫折也不回头,只有这样,才能达成目的呢。

要是心里没个确定的想法,那根本就不可能成功;而要是愿力不坚定,那肯定会变得精神涣散,最终还是会失败的,这样的事例可不少,就不用详细列举了。

学佛之人在关乎自身利益方面,追求的是明心见性;而在涉及他人利益方面,追求的就是救世度生了。

救世度生固然是挺难的事儿,可实际上明心见性也不是轻易就能接近成功的呀,所以要是不立下真实的大愿那肯定不行。

我们发愿呀,其实和发誓是一样的,所以才叫誓愿呢。

凡是违背了誓愿的,那肯定是要受到严厉谴责的呀。

原文复次“行”字。

学佛人开始就要行,所谓依。

译文再来说说“行”这个字。

学佛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践行,这就是所谓的依据。

原文法奉行。

但行是根於愿来的。

真实心愿己发,即 当照愿实行。

若有愿无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 说王膳,不得一饱。

所以无论愿之大小,或自修, 或利他,必须难行要行,难忍要忍,粉身碎骨, 在所不计,行不达愿,终不移改。

但行字范围甚广, 简单说,就是要行菩萨道。

菩萨道即是六度万行。

然万行不离六度,依佛说:以布施度悭贪,以持 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 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

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

译文行就是要按照方法去践行呀。

不过行是源于愿的,当真心发下了愿,那就应当照着这个愿去切实地实行。

要是有人光有愿却不去行,或者行的时候不够努力,那就好比光嘴上说着有满桌的美食,却根本吃不饱一样呀。

所以不管愿是大是小,只要是发愿要修行、要利益他人,那就必须去做那些难行之事,忍受那些难忍之苦,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只要没达到愿望的目标,就始终不改变心意。

而“行”字涵盖的范围很广,简单来讲,就是要行菩萨道。

菩萨道就是六度万行。

各种行为都离不开这六度呢,就像佛陀说的:用布施来对治悭贪,靠持戒来对治毁犯,以忍辱来化解嗔恨,凭精进克服懈怠,通过禅定整治散乱,用般若去除愚痴。

这六度之中都包含着自度和度人的内涵呀。

原文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义。

然则度人度 己,二者何先?须知人我一体,自他两利,何有 後先。

盖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为度人。

大乘菩 萨,无我相,无人相,故只知利他。

惟其只知利他, 结果众生未尽,而自己先度。

小乘菩萨,著於我 相人相,只知自利。

惟其只知自利,故我执难破, 结果不易自度。

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 利他无我,才是彼岸。

译文“同登彼岸”所表达的,其实就是“行”字的意义所在呀。

不过,有人会想这自利和利他到底哪个在先呢?

要知道呀,人我本就是一体的,从利他当中能收获好处,又哪有什么先后之分呢。

大概来说,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在度化自己,想着自己的时候也正好是在考量他人呢。

大乘菩萨是没有我相、没有人相的,所以心里只想着去利益他人。

也正因为只想着利益他人,哪怕众生没有度尽,自己也先得到了度化。

而小乘菩萨呢,心里还存有我相、人相,只惦记着自己的利益。

就是因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所以很难破除我执,结果就不容易得到度化呀。

由此就能明白,只想着自利是没办法真正解脱的,还在这此岸徘徊呢。

只有做到利他且无我,那才算是到达了彼岸呀。

原文总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爱,大家现学心地 法门,更当时时在心上用功。

故六祖教人,一则曰: “此须心行”。

再则日:“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曰:“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望大家依 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

译文总而言之,“信、愿、行”这三个字呀,都是从心里生发出来的。

大家现在学习心地法门,就更应当时时刻刻在心上多下功夫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教导大家的时候,一方面说:“此事须从心地用功。”

另一方面又讲:“迷人用口说,智者用心行。”

还说:“口诵心不行,就是被经所转。”

希望大家能依照自心生起信心,依靠自心立下誓愿,凭借心力去践行呀。

原文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之义,念念能依如是之心, 则成真信、真愿、真行。

心本无量,体大无外, 处处能依如是之心,则成大信、大愿、大行。

既 真且大,自然心佛同体,感应道交。

译文心就是真如之相呀,真如呢,有着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含义。

要是每一个念头都能依照这样的心去做,那就能够成就真正的信、真正的愿、真正的行。

心原本就是无量无边的,其本体广大,没有什么能在它之外,要是处处都能依照这样的心去践行,那就能够成就大信、大愿、大行。

既做到真实又能达到广大,那自然就会与心佛同一类型,从而和佛感应道交了。

原文慧明所说的话,都很粗俗。

但话虽粗俗,亦 不无理由。

禅宗古德,谁不懂教?谁不是以粗俗 的话来开示学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学人离开 自心自性,专在经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 障故。

译文我讲的这些话呀,确实都挺通俗、挺质朴的。

不过呢,话虽然通俗质朴,可也不是毫无道理呀。

禅宗那些古代的大德们,哪一个不懂得如何教导他人呢?

又有谁不是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话语去启发弟子们呀。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担心学佛之人偏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只是一味地在佛经教义、文字表象上白白下功夫啊,那样的话,只会平白无故地增加理障罢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