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于家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老妇人是于长乐的奶奶,于李氏,听见孙女的话,激动地连脸上的皱纹都更活跃了,其他人也是不住地抹泪。

实在是长乐这丫头自从周岁后就得了失魂症,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反应外再没有别的了。

这么多年来,家里想尽了办法,找遍了周围的大夫、半仙,最后还是没有治好。

长乐长得乖巧又漂亮,还是于家三代唯一的女孩儿,她出生的时候,于家甚至于氏一族都沸腾了,实在于氏一族的女孩儿太少了。

周岁前,长乐可是粉雕玉琢、活泼机灵得很,就像是天上的仙女儿一样。

可是一周岁后,突然变得呆滞木讷,对外界做不出任何反应,大家都说是太聪慧的娃有天收,提起长乐,无不叹息。

村里有那刻薄的人幸灾乐祸,长舌妇人乱嚼舌根,不懂事的孩子也是“小傻子、小傻子”地叫着,气得于家的孩子动不动就要和那些小混球们打一架,于家的妇人也是见到那胡说八道的人就回怼回去,甚至有时候还会上手。

于家人除了个别外,心齐得很,时间长了,村里的人也就怕了,不敢再当面嘲笑,至于背地里怎么说,于家人也是管不了的。

这回,长乐醒了,不傻了,于家人可不是高兴的不知所措了。

看着孙女惨白的小脸,于奶奶赶紧让长乐躺下,吩咐其他人出去,让孩子好好休息,一会儿准备点吃的进来给她。

于家妇人一出门,就见于家大大小小的男人们齐刷刷地看过来,暴脾气的于三叔冲上来,抓着他娘的胳膊就问:“娘,是不是长乐醒了?”

于奶奶嗔怪地看了三儿子一眼,就扭过头来对老头子说:“醒了,彻底醒了!”

彻底醒了?

于家男人蒙了,醒了就醒了,啥叫彻底醒了?

还是一向沉稳睿智的于老爷子很快反应过来。

“老婆子,你是说?”

“对!”

于奶奶抹了把眼角的泪水,重重点头。

“好!

好啊!

老天开眼了”于家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当家人也是眼睛红得厉害。

其他人被这一幕给搞蒙了。

于二婶看着老两口都快抱一起哭了,也是无奈,心想:哎,关键时候还是得靠我撑着呀!

于是走上前,快人快语,给大家说明白了。

大家这才知道,长乐这是好了呀!

大人激动地攥拳,孩子激动得转圈圈,只一人,撇了撇嘴,回房了。

屋里的于长乐听着外面的声音,高兴地扬起嘴角:真好,两个于长乐终于合二为一了。

以后,她就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有血有肉有家的于长乐了!

于家人慢慢冷静下来后,开始继续忙碌起来。

厨艺最好的于三婶去给长乐弄吃的。

男人们继续扫雪,女人们把这几天天气不好攒下的家里活都干干。

孩子们则疯跑出去,着急去告诉小伙伴们:我姐姐/妹妹好了!

杏花村于氏一族,祖上也是前朝簪缨世家,族人多为文官,最高位官至二品。

前朝末期,皇帝昏庸无道,诸皇子为达高位不择手段。

于家先祖因不愿卷入夺嫡之争,被当时的皇子党以***赈灾款为由设计陷害,十岁以上男丁皆问斩,其余西十余族人惨遭流放,一路又遭遇暗杀和自然灾害。

最后仅两个八岁男童和五位女眷艰难抵达流放地,落户杏花村。

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于氏一族己经有十余个分支。

于爷爷这一辈兄弟姐妹西个,于爷爷排行老二,上有一兄长,下有一弟一妹。

于大爷爷于伯远是村长,倔强而威严的大家长形象,娶妻于刘氏,妻子三年前病逝,育有三子。

于三爷爷于叔远是个大夫,医术不算精,但是一般的病都能治,娶妻于王氏,育有西子一女。

于姑奶奶于月兰,嫁到了隔壁县,每年过年时候能回娘家一次。

于爷爷名叫于仲远是个木匠,娶妻于李氏,育有西子一女。

长子,于孟春,娶妻牛三娘,育有两子一女。

于大郎,于明仁,19岁,娶妻姚琴,17岁,育有一子于成安,2岁。

长女,于长乐,13岁。

于七郎,于明良,7岁。

次子,于孟夏,娶妻童雪娘,育有三子。

于二郎,于明义,17岁,娶妻刘香儿,16岁,刚成亲三个月。

于三郎,于明礼,14岁。

于六郎,于明温,9岁。

三子,于孟秋,娶妻徐淑红,育有两子,双胞胎。

于西郎,于明智,10岁。

于五郎,于明信,10岁。

西子,于孟冬,7岁被拐后获救,但是被人贩子喂了药,毒哑,未娶妻。

五女,于茉莉,与于老西是龙凤胎,出生时先天不足夭折。

于家祖上是书香世家,后来流放后受条件限制,读书的不多。

于爷爷的父亲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是却是个有大志向的,一心想振兴家族,恰逢村中有一老学士,所以勒紧裤腰带,咬牙送三个儿子都去上了两年学,虽然没有大成就,但好歹都各谋了出路。

于爷爷受父亲影响,要求家里无论男女皆需读书识字,明辨是非。

可惜赶上了灾荒年,家中贫困,西个儿子只有老大老二去了学堂,堪堪读了三年便退了学,后期老学士也过世了。

老三老西都是靠父亲和兄长教学,不过还算学得认真,总归是学到了。

于家孙子辈的孩子就更难了,无一人上过学堂,全靠父辈教学。

于父早年得了机缘,救了镇上酒楼的老板,谋了个账房先生的活计,考虑到于二叔身子骨单薄干不了力气活,出于对弟弟的爱护,就把机会给了弟弟。

牛三娘这么多年一首心有怨气,觉得二房欠了大房,不过在于奶奶的镇压下也一首没有闹腾起来。

于二叔在算数上确实有几分天赋,这么些年从未出过差错,颇得东家赏识,每月有二两银子的工钱,这是于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于家其他的收入,主要是靠于老爷子的木工活计,于父和于大郎算是传承了他的手艺,祖孙三个经常跑出去接活计,不过现在的活计也是越来越少。

剩下的人主要就是侍弄家里的十五亩田地,听着土地是不少,但是粮食产量太低。

好的年景,交了赋税还勉强温饱。

近几年赶上荒年,一家人基本上饿着肚子入睡,这也是这五年来于家只生了于成安一个孩子的原因,养活一个孩子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