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学者身份的博士
与此同时,在韩国故地,张良面色变化不定,心情十分复杂。
众人可能无法识别天幕中那与“秦太宗扶苏”争论不休的青年儒生身份,但张良一看便认出了那个形象——那人是他自己,或者说是将来稍年长一些的自我!
确切地说,那也许是另一个时空中更年长些的他本人。
尽管身处不同的世界,但辩论的话题依然是一致的。
自秦军攻灭韩国以来,他日夜思量如何复仇抗秦。
毕竟,秦王朝的残酷行径导致了他的家破人亡,反抗并寻求复仇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然而,天幕中展现的那位秦太宗扶苏却对他的抗秦立场提出了质疑和辩驳!
指责秦国为了私利发动战争,然而纵观春秋时期各大国的历史,哪一方未曾掀起战端?
就连他的故国韩国,也是在分解晋国的基础上建国,同时还消灭了邻近的郑国。
如此一来,如果秦国被认定为暴虐,那么当年吞并晋国、郑国的韩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暴虐?
细细推敲,过去强大的韩国对较弱的晋国、郑国进行侵略,结果就是那些较弱国家的 ** ;今天则轮到了强国秦国与弱小的韩国对峙,最终弱小的一方遭到了征服。
他对抗秦国的理由,在于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受害者而秦国是施害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抗争正体现了当时士人崇尚的一种礼仪与忠诚。
或者说,他坚守着张家历代作为韩国相国所应具备的忠诚节操,因此才坚决反对秦国。
可是如果将韩国视为另一个时代的侵略者,这样的抵抗似乎便不那么理首气壮了。
以往,他常常批评秦国的残暴与无道。
但这个理由,如今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之前的韩国同样是如此。
如果他还想沿用昔日“暴秦无道”的口号继续对抗秦国,就必须找到过去的韩国在治理上的亮点和正当之处来对比秦国的不当之处。
否则,他的主张既说服不了旁人也无法让自己信服。
这主要由于张良本人是一位深思熟虑、聪明睿智之人。
思考过度,便是智者显著的特点之一。
假设他是一个简单莽撞的人,扶苏所说的那些有关大秦辉煌的事迹对他来说也毫无意义;无论如何,他会依旧坚定地反秦。
可作为明智者的张良,在列出秦国的各项无道之举之后,与故韩相对比时发现韩国曾经也实行过类似行为,使得对比无法达成理想结果。
项梁正位于会稽郡吴县内注视到天幕中所显现的画面:“哈哈哈,看来大秦的暴虐果然注定不能持续长久!”
他指着天幕中的图景宣称:“反抗强秦并复兴楚国的机会即将来到!”
他对天幕另一侧展示出的大秦太平盛世不闻不顾,心里认为自己所属的世界中的秦国不会与扶苏所在的世界里的秦国相同,就算是真的,也拒绝接受那个现实。
对身旁年龄约十一岁左右的小辈项羽嘱咐着:“从现在起你要专心向学,时刻准备将来 ** 楚国。”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再也不要像之前学书、习武一般半途而废。”
听到这样的话,项羽抬头答道:“叔父,文字仅记录人的名字罢了,剑术亦只是面对个别人的对决。
我更希望能够学会足以指挥成千上万人军队的大战技能。”
项梁听见这豪言壮志之语,脸上顿时流露出欣喜的表情,并拍打着少年坚实的肩膀回应:“好样的!
那么由今日开始,我将亲授你们祖传下来的军事战术,使你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万夫敌将才。”
刘季身处沛县,当看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八字浮于天幕之时,一股触动内心的情绪随之涌现:难道只有贵族才能成为显贵人物,自己就不可能吗?
一旦有了这种思绪萌发,原本平静如水的心瞬间掀起了层层浪花,波澜骤起。
作为吏掾和狱掾的萧何与曹参自沛县 ** 院内走出,各自望着天空上的光影景象,表现出若有所悟或紧锁眉头的不同反应。
至于少年韩信,则是在淮阴县放下了手边正在玩耍的树枝,仰望天空中闪耀光芒的画面,心中暗自产生了一种微妙感觉。
“秦太宗扶苏”所代表的那个影像当中展现出来的统率多兵将的能力似乎让他感到了一种潜在联系。
这不是因为外貌上的相似性引起的感觉;而是首觉告诉他自身也可能拥有带领大军的力量。
不过遗憾的是从未得到过尝试机会的他始终无法肯定这一假设。
他看着眼前浮动的文字,眼里带着渴望。
随着天幕下各地六国民众们因各自身份与处境的不同而产生了欢喜或是恐慌等一系列情感表现,在天幕再次投映下左侧大秦·长公子扶苏画面时,众人的表情更加多样且复杂...“山上长着茂密的扶苏,池畔绽放着娇艳的荷花。
那么,就让他的名字叫做扶苏吧。”
一声嘹亮的婴孩啼哭打破了寂静,伴随着一道稳重而又抑制不住喜悦的声音响起,秦王嬴政的长子,也就是第一个嫡出的儿子,降临人间。
在王后的亲自关照以及众多宫人与侍女们的悉心照料下,小王子扶苏逐渐成长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童。
到了六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系统学 ** 廷礼制和宫廷规矩。
等到了九岁的时候,秦王又精心挑选了一群饱学之士与才华横溢的大臣继续对这位公子进行深造培训:儒家思想由太博士淳于越传授、法学观念则是出自法学家廷尉李斯指导,而军事战略方面的知识则由著名的将军武成侯王翦教授。
与此同时还有丞相隗状及御史大夫王绾教导其 ** 治理国家的基本理论......可以说,为了确保扶苏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领袖 ** ,嬴政可谓用心良苦。
......当注视着空中浮现出来显示着有关“大秦太子扶苏”事迹画面时,嬴政眼神中流露出了明显的厌烦——对于他而言这些都是旧闻往事而己,并且都是他己经非常清楚的事实;不过这一幕确实再次验证了画面上那个名为“大秦太子扶苏”的角色就是现实中的扶苏。
正在这个时候,将闾、高和胡亥等三位皇子纷纷赶到并恭敬地向着自己的父亲行礼说道:“儿臣叩见父王!”
这些年轻皇子们在赶来路上也亲眼目睹了那段神秘景象,并得知了自己兄长大王子奉命自尽的消息;恐惧之后,在他们心中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些期望。
既然兄长大王子可能会因为接到诏书而死去,那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有成为下一个秦国继承者的可能性?
每一个王子都不会不对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 ** 视而不见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向苍穹敬拜,不知能否换取永生之福?
就在思考时,嬴政见众子女满怀期待地望着他,果断下令:“取笔墨,与诸位爱卿一并记录苍穹之语!”
公子将闾、公子高、公主嬴阴嫚等人齐声应诺:“遵命,父王!”
随后,这些公子、公主们从随侍中领取了笔墨,各自寻觅位置坐下,一边聆听天上的声音,一边着手记录。
在这群导师中,武成侯王翦、丞相隗状、御史大夫王绾以及廷尉李斯等均为朝中重臣,政务繁忙,能指导扶苏的时间并不多。
相较之下,博士淳于越有更多时间指导扶苏,在此过程中,淳于越多次赞扬儒家学说,而贬低其他思想体系。
这使得公子扶苏受淳于越影响日益加深,逐渐倾向儒学,同时对法家及其他学派也表现出冷淡和疏远的态度。
廷尉李斯忍不住愤然看向不远处的博士淳于越,冷笑着说:“原来你们儒士也不过是一群背地嚼舌根的小人!”
近来长公子扶苏对他越来越冷淡,时常指责他执法过于严苛,如今才知道是这个叫淳于越的人在背后煽风 ** 。
他反思自己确实对扶苏关注不够,虽然曾受始皇帝委托教育扶苏,并用心教导了一段时间,但他随后并未持续投入过多精力。
身负廷尉要职,他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政务上。
更何况他的目标是成为秦的大丞相,这不仅需要更多时间和心力投入到国家事务中,也需要他在始皇帝面前展示能力,获取升迁的机会。
如果等到扶苏最终继承帝位时他己经退休,又或者己经年迈不堪,即使再赢得扶苏的支持又有何益呢?
因此,在他看来,与其将心血花在讨好扶苏身上,不如更努力去博得始皇帝的赏识。
这才是他更快实现丞相之梦的途径。
淳于越的情况则不同。
他只是一个学者身份的博士,并无实际权力,享受特殊的礼遇,负责出谋献策、谏言国策,但毕竟只是秦国智囊团的一员。
更重要的是,秦国是以法治立国,法家思想始终更受推崇。
始皇帝对法家的倚重远远超过了对儒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