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明690年的双江县
许典史的心腹皂吏许有亮,面带关切的匆匆而来,近身低语,向郭正仪透露了班组中暗藏眼线的秘密。
言辞间似乎别有目的,竟似有意透露出几分挑拨与试探。
郭正仪听后,嘴角勾起一抹微妙的弧度,他轻声说道:“这还真是份‘厚礼’,各位大人们倒是费心了,我自会好好体会其中爱护之意。”
言语间,他目光流转,在众人间寻找那些隐匿的棋子,却故意不显露分毫。
不知除了这许典史,都还有谁对自己如此‘关照’?
见他不露声色,许有亮再次凑近,还想再说些什么。
郭正仪声音温和,但话里有话地抢先开口:“我呢,就把这些同事当作上官的好意关心。
许典史既然一番好意,谁又能随便说其他上官不是一番好意呢?”
没等许有亮反驳,郭正仪己经自来熟地搭上了他的肩膀,接着说道:“难道,有亮你也是许典史派来的眼线?
哈哈”郭正仪心中轻笑,这些眼线既是限制,也能变成他掌控大局、调动各方的关键喉舌。
没想到许有亮非但不羞不恼,反而笑眯眯地回敬了一句:“嘿,郭捕头眼力见儿真不赖!
五大书院出来的,就是不一般。
我嘛,确实是奉了许典吏之命,来‘关照关照’你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大青山才子。”
许有亮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带着一丝赞赏,仿佛在说:你真的好聪明,这都猜到了哦,我都有点仰慕你了呢。
许有亮说完,也学着郭正仪的样子,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副温柔体贴的样子:“你瞧,许典吏从一开始就给你设了个局。”
“你不接招,他当然得派我这个‘眼线’来盯着点啦。
“怎么样,郭大人,我这‘眼线’可够坦诚呢?”
不远处的衙役们看在眼里,这两个人面带微笑,各自扶着对方的一个肩头,犹如一对相交多年的老基友。
“看来,新来的郭捕头己经被许典吏师徒‘征服’了啊!”
有人小声嘀咕。
其他衙役纷纷点头,暗道,果然好生了得。
郭正仪心里一阵恶寒,瞬间汗毛倒立,鸡皮疙瘩出来了。
只是此时此境,他正在扮演一个初出茅庐的稚嫩学子。
他该怎么做?
这种情况不熟啊。
迎合吗?
娇羞吗?
好像都有点做不太出来。
也总不好由着自己的性子,一脚踹对方脸上啊……那也太不礼貌,太不符合他一个读书人的身份了。
于是,他只好……后撤一步,拉开距离……起脚、高抬腿,犹豫一下,还是算了……不要那么高的好,最终这一脚落在许有亮肚子上。
看了看倒地后一脸懵逼的许有亮,又看了看不远处一众愕然的衙役。
郭正仪也换上一副错愕不解的表情‘自言自语’:“哎呀,没必要,真的没必要啊,有亮兄弟。”
“就算想帮我这初来乍到之人立威,也没必要连躲都不躲一下的啊。”
说完却没有拉他的‘有亮兄弟’起来的意思,还一脸嫌弃地拍了拍许有亮的手搭到的地方,然后一个潇洒转身,大步流星地迈向衙役们。
郭正仪到了大伙儿面前,他迅速切换成“捕头模式”,嘴角轻轻上扬,吐出了俩字:“巡街!”。
那声音就像是春风轻轻吹过,既显出了新任捕头的镇定和威风,又不失他那种书卷气的优雅。
他这一系列举动,却让人不由的联想到一个词——“清澈的愚蠢”。
只留倒地有些发懵的许有亮,对此可能不太同意。
以往,他对付这些儒道中人时,这种手段屡试不爽。
一旦对方还想保留一分体面,那就注定会很不体面。
成为别人认知中的兔儿爷,在衙门里除了向他们靠拢,很难被别人接受。
可是现在这个郭正仪是什么情况?
他这还叫知书的读书人?
现在读书人都这么莽的吗?
……不,不对,是阴。
阴……?
哦,那没毛病了,自认倒霉吧。
以为看清了郭正仪本质的许有亮,赶忙起身追了上去。
而那些爱凑热闹的衙役们,眼睛就像装了追踪器,一会儿看看郭正仪,一会儿瞅瞅许有亮,八卦之魂汹汹。
巡街队伍缓缓穿梭于繁华市井,郭正仪的步伐悠然。
漫步于这市井之中,似非为公务所累,实乃沉醉于这人间烟火之美。
街市熙熙攘攘,忙碌的商贩们与巡街的衙役,彼此间似乎有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遵守着一种不成文的“规矩”。
这种“规矩”似乎己经成为了真正的规矩。
商贩们会规规矩矩地向衙役们送上一些“孝敬”,而衙役们则规规矩矩地接受,一切似乎很合规矩。
郭正仪带领着巡街队伍缓缓走过,衙役们在街市中规规矩矩地收取着商贩们的‘孝敬’。
这一幕幕情景在郭正仪的眼前反复上演,他仿佛也是一个很懂规矩局外人。
既不投身其中,也不发声制止。
只心情愉悦的听着,脑海中的系统记录不时刷新的声音:“叮,恭喜宿主多次坚守打工人的道德底线,奖励功德点1点。”
(嗯,看来系统也认可,打工人的道德底线还是很可贵的,这就爆奖励了。
)“叮,请宿主挺身而出,制止恶吏的违法行为,以赢取更多功德点。”
(挺身而出你妹啊,系统就是系统。
毫无社会经验,这个建议不能听。
)"瞧,这新捕头看起来倒是儒雅和气。”
果摊旁,伙计轻声与小贩耳语,眼波流转间无奈与期待交织。
恰此刻,郭正仪缓步入果摊前,小贩眼尖,立刻迎上前去,满脸堆笑:“捕头大人,您来啦!
我这儿的水果可是顶呱呱的,您尝尝?”
小贩说着,便挑了几个色泽鲜亮的果子,轻轻放在郭正仪面前,同时手间轻夹纸钞,一起递了过去。
眼神闪烁,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回应。
接过水果郭正仪轻轻将纸钞推回小贩手中,和煦一笑便转身离去。
步履轻盈宛如真的是随性而至,只为品尝这街市中的一抹甘甜。
小贩愣怔地看着手中尚未递出的纸钞,脸上一抹愉悦的笑意正在酝酿,却僵在那里。
心中却暗自嘀咕:这小郭捕头究竟是何用意?
近日里,小贩己多次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对方面前,却始终未得到对方的任何回应。
他心中犯愁,如此下去,他该如何向韩大人和书院交代呢?
难道说,这郭捕头己经察觉到了自己的身份,却另有打算?
小贩心中充满了疑惑和焦虑。
他必须继续寻找机会,与郭捕头接头,才能完成书院的交代,对的起学院多年的栽培和照顾。
却不知道,短时间内恐怕没这个机会了。
因为此刻的郭正仪心中也是满腹牢骚:这就是书院的暗子?
怎地如此愚钝不堪?
几天了,明处暗处那么多人盯着,你一个小贩却还屡次三番地凑上前来。
是生怕别人察觉不到你的异样?
还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书院在此的布子?
还是说……此子己经有变,成为了其他人的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