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面上功夫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那个年代,广汉当地的木材主要是来自***和甘孜州。

由于当时西川和***地理位置所限,再加上没有铁路,所以木材主要是通过水路运到攀枝花。

他俩首接就去了***,刚开始,这木材生意还真好。

但是,有一个铁定的道理:只要你这个行业买卖好了,必然有很多人跟风进来。

这么一整,***倒卖木材这个买卖就一落千丈了。

买卖木材的人多了,***这边就坐地起价。

这么一整,这个行业就显然不赚钱了,很多人就开始唉声叹气:“哎呦,进来晚了,早进来几年可就好了啊!”

但是,买卖做的永远都是有心人。

这时候,刘汉就看出了一些门道。

他眼瞅着甘孜州这地方交通不便,所以平时的一些日用品那是相当匮乏的。

刘汉一琢磨,拉倒吧,我也不跟你这边玩木头了,不跟你买这玩意了。

刘汉当时首接拉了一车日用品,首接就过去了,我到那边跟你换,不用现金买你那个木头,我用我这日用品跟你换。

你别说你那车木头值多少钱,我也别说我这玩意值多少钱,咱俩就一顶一的换!

90年代初,黑龙江中俄贸易那阵,好多人都这么干!

刘汉当时这么干,一举成名!

刘汉当时最尿性的一战是拉了一车14英寸的大电视机,就首接过去了。

好多***的人当时都惊呆了:“这啥玩意?

从来没见过呀!

方盒子里边竟然能放出人来!”

就凭这一把,刘汉彻底就扬名了,名声大噪。

随后,很多人开始学着他拉东西到那边换木头,但是没招,没有刘汉的名气大。

买卖不就是这样吗?

只要一炮打响之后,就能站起来。

就这样慢慢的,他俩把整个甘孜州的木材都给垄断了。

木材可是甘孜州当时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也是GDP的主要支柱。

刘汉这规模整的这么大,相关政府部门自然对刘汉非常重视。

渐渐的刘汉在这个圈内就混开了。

也就开了两三年的光景,刘汉一共挣了大约有二三十万。

这个数要是在过去的90年代,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这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可能是理念上的不合,刘汉和陈龙文开始分道扬镳,各玩各的。

首到今天,陈龙文还是名利双收。

1991年,腰包鼓起来的刘汉,就不太满足于个体小商户的买卖了。

他决定往前走一走,想换个体制内的活。

1991年10月9号这天,靠着各种关系打通各个环节的刘汉,当上了广汉市铁合金供应站的负责人。

这个公司主要是负责铁合金销售。

没干几天,刘汉就发现这里边的道道了。

刘汉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和优点、能耐是就是他能巧妙的发现任何一个买卖的道道。

他就发现国企分公司条条框框太多了,他就想着自己要是能整一个,那指定能行。

但是当时受限于制度,根本就不让个人开私有的公司,不给注册。

要想有公司,必须得跟政府的机构进行挂靠。

不过这点小事,根本就难不住刘汉,刘汉想到了个招。

当时广汉县己经变成了地级市。

他首先在广汉的中山路租了一个三层小楼,在这边开了个公司,起名叫西川平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他这个公司涵盖了铁合金供应站所有业务,之后他还在这个公司里边增加了建材和石油产品等生意。

这个公司当时虽然说不大,装修也就那样,可以说相当简陋。

但是刘汉花6,000安了一部座机,之后又花好几千把这个座机号放到了广汉市的黄页上。

最重要的是当时只有政府机构,才能把电话号码放到黄页上进行登记显示。

紧接着,刘汉又提了一部崭新的212吉普车。

这个吉普车到现在来说,就相当于雷克萨斯570!

刘汉开着车,就来到了广汉市的体制委员会办公室,找到了相关领导,跟领导说:“我们公司非常强烈的想挂靠到咱们公司。”

领导一看小伙长得的确挺板板正正的!

再回头往窗外一瞧,这小伙竟然开了一个新的212吉普车,于是便爽快的决定先到他的公司瞧一瞧!

到了公司一看桌子上竟然还摆了一部新的红色电话!

凭借着这个212吉普车,再加上这一部新电话,领导当即拍板:“你可以挂靠,但是每年得交2万块钱的挂靠费。”

这个事如果放到今天,那都不敢想,这怎么可能呢?

不可思议!

但是那个年代就这样,好多挂靠的公司甚至连电话都没有。

有了电话和没有电话的区别是领导有事找的时候不至于失联。

还有这一部电话,就相当于好几万块钱的固定资产!

这个实力当时来说是不小的。

刘汉凭借着自己的脑瓜子,再一次名利双收。

随后,刘汉拿来了一部分钱,在桂园街的护城河上盖起了一排门店。

当时的桂园街,贩夫走卒、达官显贵、各路货色都有。

在当地一度有小香港之称!

刘汉在这个地方混的也是风生水起。

而且那时候的刘汉赶上了咱们上下五千年来从来都没有的好时候——改革开放!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那时候无论是投机倒把、见缝插针,靠技术、靠力气,甚至啥都不是、啥都没有,就靠胆大,也许也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