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茅塞顿开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我阅读过的书籍里面,除了《大脑修复术》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其实这本书很多自媒体博主,包括心理学博主都己经推荐过了。

但是我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太像鸡汤了,然后呢我就没有去看它。

我看到他有一种很强的相见恨晚的感觉。

首先这本书否定了原因论。

也就是人们常常把现在的行为模式归结于原生家庭亦或是其他情感关系所带来的创伤导致的。

但是本书的作者呢就否定了这个观点,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为家庭的不幸福就导致个人的不幸福,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这种原因论呢似乎把问题解决的方案归结到了一个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这样会使得我们虽然心理上得到了慰藉,但是会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迷茫。

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另外一个论点,叫目的论。

也就是你今生应当着眼的是你想要达成的目的,你活下去的动力。

而非纠结于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会产生?

这个论点有点类似于房子着火了,应该想着灭火,而非在当时就纠结于到底是谁引起的着火?

也就是说只有你先活下来且活的开心自在了之后再去寻找过去让你不开心的原因,可能会对你接下来的人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事实上,等到你真的活的开心,快乐自在,并且完成了你想要完成的目标。

通常你将不纠结于某些细枝末节的原因,当然由于人们的思维惯性,会想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找到问题的原因再解决问题。

这有点类似于数学解题里的由己知求未知,但是其实在数学里公式是可以倒推的。

也就是你可以先想着达成目的再去找原因,而这个时候,可能在你一开始认为的阻碍就会变成你成功的助燃器。

举个例子,当你在自卑,困惑,受困于人际关系的时候,你可能会将你自卑,受困于人际关系的原因。

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创伤导致的结果。

但是如果你己经达成了人生的某个目标或者大体上想要完成的愿望的时候,你会觉得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你有更强的动力去完成你的目标和愿望。

当然我自己觉得人也未必要达成什么很宏大的目标和愿望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人应该永远和理想的自己做对比,而非任何一个旁人。

因为你永远成为不了旁人,并且要学会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才能够更好的知道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的差距也更能有动力去向理想中的自己靠近。

书里提到了一个观点,人的一切烦恼皆源自于人际关系。

个人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我个人而言,在我目前的人生阶段,我主要受困于与父母的关系和伴侣的关系,而这两者刚好又都是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所以在人生的大部分时候,烦恼在所难免。

因为人是不可能活在真空里的,人永远无法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这浩瀚的宇宙中。

所以,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都一定会有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而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之在我眼里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在写这个章节的时候,我没有用任何的AI工具总结,纯粹是我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1000个人心中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都不同。

如果你和我一样阅读过本书,和我有不一样的想法,也欢迎你在阅读到本章节的时候,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