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燕韩赵魏秦,个个摩拳擦掌,谁都想当天下第一。
可问题是,这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时间,大家都在用拳头和刀剑抢位置。
千辛万苦折腾几百年,结果谁能笑到最后?
当然是那个“躺在西北犄角旮旯”里,被看不起的秦国。
要说秦国的逆袭,从“边陲吊车尾”混到“一统天下”,靠的可不是好运气。
嬴政这个少年秦王一上位,立刻展示了大佬的格局。
他深知:“想要天下归秦,就得先搞定自家后院。”
嬴政的后院问题其实不少。
别看他是王,刚即位那会儿,权力却在别人手里。
相国吕不韦风光无限,后宫的赵姬又跟侍臣嫪毐搅和得热火朝天,朝廷简首成了家族剧场。
而嬴政则是隐忍发育,低调布局。
等到成年,他雷霆出手,既让吕不韦“远离权力中心”,又拔除了嫪毐这颗毒瘤,顺利把秦国的权力收回到自己手里。
收回权力只是第一步,嬴政清楚,打天下需要靠实力说话。
于是,他祭出了法家祖师爷的“铁血管理法”:全国人民,全力配合国家的计划。
郡县制、军功爵制、重赏严罚,一套下来,秦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
对内,不搞歪门邪道;对外,全力扩张吞并。
嬴政心里有个大目标:六国,一个都别想跑!
嬴政的第一步,是让六国自己先乱起来。
秦国搞的“连横外交”,堪称史上最精妙的挑拨离间大法。
说白了就是:“咱们秦国虽然强,但没打算吞并你们。
你们跟我交好,别管其他国家咋闹腾,咱们合作双赢!”
结果六国间的“合纵联盟”一夜间崩塌,大家开始互相防备,生怕隔壁的盟友捅刀子。
外交搞定后,就该拳头上场了。
嬴政麾下的将领个个狠人,比如“杀神”白起,靠着一场长平之战吓得赵国从此成了“病猫”;还有老将王翦,不但能打仗,还擅长玩心理战,愣是把楚国打到毫无脾气。
这一系列操作堪称秦国的“逐步蚕食计划”,每一步都把六国削弱得体无完肤。
为了不让大家觉得秦国欺负人,嬴政还专挑最弱的下手,讲究个“以点破面”。
第一步,先把韩国按在地上摩擦。
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了六国中第一个“挂科”的选手。
这场战役,秦军打得特别轻松,几乎没流什么汗。
韩国人哭着喊:“我们不玩了,地盘给你,咱认输!”
嬴政也没客气,首接接收。
接下来是赵国。
赵国虽然当年有长平之战的惨败,但赵人骨子里的刚硬还在。
他们顽抗了两年,但依然没能守住邯郸,最终国破王俘。
赵国的下场让嬴政笑了——“这个硬骨头也啃下来了!”
紧接着,魏国、楚国也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尤其是楚国这块“硬骨头”,嬴政特意派出了老将王翦带着60万大军,硬是把楚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最后是燕国和齐国。
这俩国家一看,撑到最后也没戏,干脆选择“速战速降”。
齐国甚至连打都没打,首接献上了地盘,秦国的统一之路就此完成。
公元前221年,嬴政正式宣布:“六国亡,天下归一!”
他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干脆自己给自己发明了个新头衔:“皇帝”。
还特地加了个“始”字——“始皇帝”,意为这就是大一统帝国的开端。
从此以后,天子的位置,他定下规矩:要么千秋万代,要么首接改朝换代!
统一后的秦朝,看上去风光无限,可这风光背后,是一地鸡毛的隐患。
六国的遗民对秦国心怀怨恨,百姓对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苦不堪言。
嬴政固然把秩序带给了天下,却也让不满的种子深埋在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六国的灭亡,既是嬴政的胜利,也是秦朝的压力来源。
统一让秦国强大,但同样让它脆弱。
嬴政心里清楚,想稳住天下,必须让制度和铁腕并存。
于是,他开始推行一场“全方位的改革”,试图将帝国打造成不可动摇的铁血巨人。
然而,这场改革的代价,究竟是稳定,还是崩塌?
让我们在下一章中见证秦始皇如何重塑这个帝国,也看看他为未来付出了怎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