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逢宝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尽管如此,该走的礼数她还得顾及周全。

邢夫人自告奋勇地说:“我带林丫头过去吧。”

贾母点头应允。

黛玉便告别众人,随着邢夫人出了垂花门,坐上小厮们拉过来的翠幄青绸车。

行至宽阔处,邢夫人和黛玉又上了骡车,前往贾赦的住处。

其实,黛玉的心中对这位大舅舅是厌恶至极。

想到她的这位大舅舅平日欺男霸女、贪财好色、自私自利、薄情寡义、心胸狭隘,不由得心头一阵恶寒,胃中隐隐翻涌,生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反感。

恰好,邢夫人派去请贾赦的人回来传话,说贾赦连日身体不适,与外甥女见面恐会徒增哀思,暂时就不见了。

还叮嘱黛玉想家时多与外祖母、舅母们及姐妹们说话解闷,有委屈切莫传到外面去。

黛玉站起身,恭敬地听罢,点头应是。

又略坐了一会儿,黛玉便辞别出来,重新上了骡车,转往王夫人的住所。

王夫人见黛玉到来,立刻微笑着往东相让。

黛玉心中明白这是贾政的位置,便安然地坐在挨炕的椅子上,静候会面。

王夫人对黛玉说道:“我生了一个孽根祸胎。”

“她是这个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以后不用理他,你的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敛眉称是,心中却为宝玉抱不平。

在他亲生父母的眼中,宝玉不过是一个离经叛道、不学无术、荒诞不经、不求上进的庸才罢了。

想到晚上就能见到宝玉,黛玉的心中不禁涌上阵阵酸楚。

黛玉正想着找个什么借口告辞时,有丫鬟走进来禀报:“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王夫人便携着黛玉穿过东西穿堂,来到贾母的后院。

一进后房门,便见贾母独坐在主榻上,李纨手捧饭碗,熙凤在旁边布置筷箸,王夫人忙上前盛汤羹。

熙凤拉着黛玉在左侧第一张椅子上坐下,旁边是探春。

右边的第一、第二张椅子上依次坐着迎春和惜春。

饭后,按照惯例,众人漱口、用巾帕拭嘴、净手、饮茶。

这些曾经在贾母这里吃饭每次都要做的事,从当初林黛玉第一次在贾母处用餐,她稍微一留意,便跟着其他姊妹们去做了。

用完餐,贾母与黛玉闲聊起读书之事。

突然,有丫鬟来报:“宝玉来了!”

黛玉惊得手一抖,茶碗险些从手里跌落在地上。

她的心中早己掀起了惊涛骇浪:“宝玉,重活一世,我们又要见面了。”

“这一世,我不再欠你什么了。”

“我也不会再以毕生的眼泪偿还你的情债了。”

宝玉风风火火地进来给贾母请安,又急匆匆地出去见王夫人了。

黛玉抬眸,只见他那张扬着笑意的侧脸一闪而过,仿佛一抹光影掠过眼前。

不久,宝玉换了衣衫再度走了进来。

黛玉心中思绪万千,不禁想起后人评价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

《西江月》(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表面上句句嘲讽宝玉,将他描绘成“草莽”“愚顽”“偏僻”“乖张”“无能”“不肖”,言行不合世俗规范,远离中庸之道。

只有黛玉明白,宝玉并非“腹内草莽”,更非“愚顽不通世务”。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