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希望之妙与质疑之声

乡间生 天斩 2024-12-29 10:56:12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试验田里的中药材幼苗在陈思成的悉心照料下,愈发茁壮。

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希望。

陈思成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在田里,记录着幼苗的生长数据,根据情况调整着养护措施,从灌溉的水量到施肥的配比,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随着幼苗的成长,村里的氛围也变得愈发复杂。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开始心动,偶尔会到试验田边向陈思成询问种植中药材的事宜。

然而,质疑的声音依旧存在。

村里的老庄稼把式王大爷,看着陈思成忙碌的身影,总是在背后摇头叹气:“这娃,放着好好的城里日子不过,回来瞎折腾。

这中药材哪是这么好种的?

咱这老祖宗传下来的种地法子,种粮食才是最稳妥的。”

这样的言论时不时地传入陈思成的耳中,但他只是笑笑,并不在意。

他知道,改变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有用实际成果才能说服大家。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钻研种植技术,还专门请来了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同学来村里实地指导,进一步优化种植方案。

与此同时,陈思成在电商方面的努力也初见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村里的农产品订单逐渐增多,尤其是那些经过精心包装和宣传的土特产,受到了城市消费者的喜爱。

为了保证供货量和质量,陈思成组织村民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合作社,将大家的资源整合起来,统一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这个过程中,陈思成深刻地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他联系了几位在城市里从事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农业技术的朋友,邀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村里做志愿者培训,提升村民们的专业技能。

然而,这个举动再次引发了一些村民的质疑:“这些城里人能懂我们农村的事儿?

别到时候把大家带偏了。”

面对这些质疑,陈思成没有退缩。

他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接受培训,他还将培训内容与实际的农业生产和销售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

在一次农产品包装培训课上,陈思成亲自上手,教大家如何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既美观又环保的包装盒。

“大家看,这样包装后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就能卖上更好的价钱,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折叠着纸盒。

村民们围在他身边,有的认真学着,有的则半信半疑,但眼神中都透露出对新知识的渴望。

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试验田里的中药材长势喜人,然而陈思成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随着业务的拓展,资金的压力愈发沉重。

购买优质种苗、支付技术指导费用、升级农产品包装和物流配送等,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前期的投入尚未见到明显的回报,合作社的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

部分村民开始焦虑不安,之前的质疑声再次甚嚣尘上。

“我就说这事儿不靠谱吧,钱投进去了,现在连个响声都没听到,这可怎么办?”

合作社里的一位大叔满脸愁容地抱怨道。

甚至有几户人家提出要退出合作社,这让陈思成心急如焚。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陈思成西处寻找投资方和贷款渠道。

他带着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奔波于县城和市里的银行、企业之间,向他们介绍村里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但大多数时候都遭到了拒绝。

疲惫和挫折感如潮水般涌来,但陈思成没有放弃。

他想起了自己回乡的初心,想起了那些支持他的家人、朋友和部分村民的期待眼神,这成为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陈思成参加了一个农村创业项目大赛。

他在台上***澎湃地讲述着自己的乡村振兴计划,展示着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种植成果,以及电商平台上的数据和客户反馈。

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台下的一位评委,这位评委是一位资深的农业投资人。

赛后,投资人主动找到陈思成,表达了对他项目的兴趣,并愿意提供一笔资金支持,但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经营管理要求和利润分配方案。

陈思成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这笔资金犹如救命稻草,可以解决合作社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他担心过于苛刻的条件会影响到村民的利益和乡村发展的自主性。

经过深思熟虑,陈思成决定与投资人展开进一步的谈判,争取更为合理的合作条件。

在谈判过程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对乡村发展的清晰规划和坚定信念,同时也对投资人的担忧和期望表示理解。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合作协议。

资金问题暂时得到缓解后,陈思成迅速回到村里,组织村民召开大会。

他向大家详细说明了目前的情况和解决方案,安抚了村民们的情绪,并重新鼓舞起大家的信心。

“乡亲们,我们己经走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在虽然还有困难,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迎来丰收的那一天。”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