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津风俗杂谈
妇女们大多缠足,家中使用的物品也较为朴素。
常见的瓷器都很粗糙,放在别的地方可能都拿不出手,但在这里却成了最常用的国货。
人们脑后还拖着大辫子,每到新年,亲戚们互相拜年时,都会穿上带有红缨的外褂,仿佛还保留着满清时期的服饰风格。
这种风气的闭塞,从这些细节中就能窥见一斑。
难怪大辫子帅(张勋)总是想着复辟,大概也是触景生情,难免会有些感慨吧。
不过,上述这些习俗主要还是乡间的传统风俗。
如果说到天津的租界和热闹区域,那里的奢华风气可与北京不相上下。
天津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皮货市场了。
皮货商人会把皮货运到张家口,每到秋季,大街上就挤满了经营皮货的人。
民间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着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羊,但这些羊并不是像南方那样主要用来吃肉,而是为了取羊皮。
所以羊被宰杀后,羊肉并不怎么受欢迎,有人吃,也有人不吃,甚至有的首接送给穷人,或者干脆扔在地上,任其腐烂。
到了春天,这些腐烂的羊肉散发出阵阵臭味,弥漫在空气中。
如果长期居住在这里,人们就会慢慢习惯这种气味,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
但对于初到此地的人来说,这种气味可能会让他们呕吐不止,甚至有人因此生病,回到家乡后不久就去世了。
由此可见,这里就像深山里的瘴气一样,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可能会带来灾难。
天津乡间有很多乞丐,但他们讨要的不是钱财,而是碎羊皮。
这些乞丐带着针线和碎羊皮,男女老少一起在屋檐下,把碎羊皮缝合在一起。
只要缝成一张一尺见方的羊皮,就可以卖几十文钱。
这些乞丐就靠这种方式维持生计,而且乐此不疲。
天津也是牛骨的主要产地。
养牛的人宰牛后,会把牛皮剥下来,用来制作皮革,比如古代的弓囊和护膝。
至于牛肉,他们只会割下几块好的肉,其余的都扔到泥堆里,等筋肉腐烂后,再把骨头捡出来,拿到集市上去卖。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不多,而收集牛骨的人大多是南方人。
天津的道路上大多是黄沙,因为这里很难下雨,即使下雨,也像细雾一样,不像南方那样经常下大雨。
所以这里经常遭受旱灾,庄稼大多枯萎死亡,饥荒也时有发生。
不过,这里的沙地里种了很多落花生,秋天收获的时候,产量比其他地方要高,大概也是因为这里的土壤适合吧。
天津本地人大多以面食为主食,但本地的麦子产量并不足以满足需求,所以经常需要从其他省份购买。
乡间沿途有很多露天的粪坑,客商们经过时,都不得不捂着鼻子。
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大小不一的龙王祠,最少也有三西座。
因为这里缺雨,乡下人迷信,认为抬着龙王的神像出巡可以求雨,大概这就是他们祈雨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