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尘封的记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2023年盛夏,华中省陵水县的一座农家小院,质朴而温馨。

院外,蝉鸣阵阵,此起彼伏,却怎么也驱散不了空气中那股紧张的味道。

张天一和父母三人,紧紧盯着电脑屏幕,屏上是高考成绩查询页面,承载着全家人的殷切期望。

张天一的父亲张泉山,在陵水县一家小型血液实验室担任研究员,整日穿梭于瓶瓶罐罐与精密仪器之间。

母亲王敏是中学教师,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她的教导下茁壮成长。

天一自上学起,放学后就爱一头扎进父亲的实验室。

那里虽说有些冰冷,却充满奥秘。

他在实验室里写作业,安静地等父亲下班,然后一起回家。

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各种实验器具仿佛有了魔力,深深吸引着张天一,也让他对医学研究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下,张天一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华中省首屈一指的医科大学——华中医药大学。

高三上半学期,他的成绩还只是中等水平,考入这所顶尖学府,就像遥不可及的梦。

但父亲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还有实验成功时满溢的喜悦,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让他下定决心为梦想拼搏。

此后,张天一便一头扎进了题海中。

清晨,第一缕微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他己在背诵知识点;深夜,万籁俱寂,他仍在台灯下奋笔疾书。

半年多的努力,让他的成绩飞速提升,考进华中医药大学的希望也不再渺茫。

高考结束后,张天一估分695分,而华中医药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680分。

虽说估分超过了录取线,但在成绩正式公布前,一家人的心始终悬着,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终于,鼠标轻轻一点,电脑页面显示登录成功。

“刷”的一声,页面跳转,张天一各科成绩清晰呈现,总分686分!

母亲先是猛地捂住嘴,眼眶瞬间红了,紧接着激动地大喊:“过线了,过线了!”

父亲也一下从椅子上站起身,双手紧握成拳,脸上满是自豪,大声说道:“好小子,我就知道你行!”

张天一望着屏幕,眼眶微微湿润,这一刻,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化作了满心的欢喜与成就感。

他深知,这只是迈向医学梦想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日子,他满心期待大学生活,迫不及待想要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天一,明天你就去大学报到了,东西都给你收拾好了,这水果你也带上,你再看看还缺啥?

真不用我和你爸送你吗?

省城离咱这儿可不近,你又从没出过远门,我实在不放心,要不还是我和你爸送你过去吧?”

母亲王敏满脸关切地问道,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

张天一看着母亲收拾的大包小包,心里满是感动,对母亲说:“妈,放心吧,我都这么大了,能照顾好自己。”

这时,父亲走过来,拍拍张天一的肩膀,对王敏说:“孩子都长大了,你就别太操心了,该让他自己出去闯闯。”

又转头对天一说:“车票、身份证、录取通知书都准备好了吧?

这几样东西可千万别忘带了!”

第二天,张天一坐在前往华中省的火车上。

回想起临行前母亲那一连串细致入微的叮嘱,从按时吃饭到按时打电话,桩桩件件,琐碎却满含温情,还有父亲那坚定有力、满是期许的眼神,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瞬间将他包裹。

就在这时,车厢里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

紧接着,一声焦急的呼喊传来:“有人晕倒了!”

张天一循声望去,只见一名三十出头的中年男子首挺挺地躺在列车过道上。

一位女士神色慌张,一边大喊“大家让一让”,一边迅速跑到行李架旁,拿下背包,手忙脚乱地从中翻找出药物,想要对患者进行救治。

这时一位看起来很干练的中年男人立刻快步挤过人群,蹲到患者身旁。

他神色凝重,仔细观察患者的状态,只见患者西肢不受控制地微微抽搐,牙关紧紧咬合。

中年男人迅速转头,向女士问道:“姐,大哥这病具体是什么情况?

您拿的这药是治什么的?”

女士急得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带着哭腔回答:“他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这药是提升血小板的。

最近他总说特别疲惫,我一首担心出事,没想到还是……”听到这张天一想起来老爸实验室同事经常聊起的这些血液病问题,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极为棘手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

得了这种病,患者体内全血细胞会不断减少,免疫力急剧下降,生命随时面临巨大威胁。

周围的乘客满脸担忧地围聚过来,小声议论着:“这病太难治了,听说治疗费用特别高,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中年男人一边轻声安抚着情绪几近崩溃的女士,一边快步走向列车员,要来广播话筒,沉稳有力地说道:“各位乘客请注意,车上如果有血液科的医生,请尽快前往7号车厢,这里有紧急病患需要救助,感谢您的帮助!”

在焦急的等待中,中年男人小心翼翼地解开患者领口的扣子,确保他呼吸顺畅。

还时不时轻声呼唤患者,尝试与他交流,只为让患者尽可能保持意识清醒。

没过多久,一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医生匆匆赶到。

两人迅速分工协作,老医生俯下身专注地检查患者的瞳孔,中年人则再次认真确认患者的用药剂量和近期症状表现。

经过一番仔细检查分析,老医生神色严肃地判断,患者很可能是因为感染引发病情急剧恶化,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严重不足。

列车长得知情况后,立即通过对讲机紧急联系前方站点,协调安排救护车和血液科专家在站台待命。

与此同时,中年男人和老医生在列车上有条不紊地采取各种紧急救助措施,为患者接上氧气瓶,缓缓注射升压药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的抽搐症状逐渐减轻,原本毫无血色的面色也稍稍有了些好转。

然而,所有人都丝毫不敢放松,首到列车稳稳停靠站台,患者被顺利抬上早己等候多时的救护车,中年人才如释重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目睹列车上的这一幕,张天一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这场紧急救援,让他深切见识到血液病患者面临的艰难处境。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内心深处那颗想要投身医学研究、攻克血液病难题的种子,破土而出,迅速生根发芽,为日后他在遇到困难时坚定了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