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啦,先把玩具收起来。”
窗外霞光朦胧的照射在一间百平米左右的老式屋子里,使这间屋子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坐在地上的男孩叫林雨笙,此时他双腿盘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架小飞机在空中挥舞着,嘴里时不时的发出一阵“嘟嘟”的模仿声。
听到中年男人的话,他连忙放下手里的玩具,起身拍了拍***上的灰尘,朝着饭桌走去。
“飞机可不是这么叫的,汽车才是嘟嘟的叫。”
中年男人脸上带着宠溺的笑,给雨笙科普着。
雨笙不是很懂,疑惑的看着父亲,满脸好奇:“爸爸,那飞机没有喇叭吗?”
“好了,快洗手吃饭吧!”
雨笙父亲刚想解答,就被一阵女声打断,说话的正是雨笙的母亲陶兰。
她端着一盘做好的菜,慢条斯理的从厨房里出来,看向雨笙的父亲:“他才多大啊,你跟他说这些有什么用,他又听不懂!”
见她一副嫌弃儿子笨的样子,雨笙父亲拿起一旁的碗,边盛饭边说道:“男孩子嘛,有点好奇心很正常!”
“行行行,赶紧吃了再说。”
霞光落幕,家人齐聚,空气里洋溢着再平凡不过的温暖。
三人正温馨的吃着饭,突然,雨笙耳朵传来一阵手机***,头一阵阵的痛了起来。
那道犹如催命般的***彻底让他失去了抵抗能力,双手瞬间松动,碗筷怦然落地,新鲜可口的饭菜也撒落一地。
捂着耳朵,他害怕极了,当他下意识的开口要叫爸爸妈妈时,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下一秒,父母如同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的维持着一个动作,夹着菜的筷子也在半空中悬着。
随着屋里的光晕越来越亮,雨笙痛苦的倒在地上,拼命的哭喊着:“爸爸~妈妈~”慢慢的,一切都消失在那一片突然亮起的光芒里。
宁海老城区
梧桐街128号,三楼303室,林雨笙猛的从床上坐了起来,手机和闹钟给他猛的来了一个双管齐下,吵闹声同时在耳边响起。
他擦了擦额头上豆粒大的汗珠,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一场梦。
“雨笙,起来了,再不起来就迟到了。”
“第一天去学校报道,不能迟到,要给老师留个好印象。”
听到屋里的动静,雨笙的母亲还是敲门提醒着。
雨笙伸手关掉手机里的闹钟,一把踢开床头柜上的闹铃,气喘吁吁的靠在床上,愣是半晌没反应过来。
过了大概十分钟,林雨笙这才不紧不慢的伸了个懒腰,穿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看着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每个动作和神态都和梦里的相似,他不由的愣住。
“你还杵着干嘛?当门神啊?”
“还不赶紧洗漱,吃完早饭准备出门。”
不经意间转过头,发现他还在门口跟个门神似的,母亲陶兰语气有些暴躁的催促着。
“噢!知道了。”
看着她有些暴躁的样子,林雨笙习以为常,拖着半吊子向浴室里走去。
洗漱完,用干净的毛巾在脸上胡乱擦了擦,回到客厅的餐桌上坐着。
母亲端着一碗煮好的面条放在他面前,浅笑道:“尝尝咸淡,不够自己加点儿酱油。”
话落,她再次转身走进厨房,给自己也捞了一碗。
饭桌上很安静,除了筷子碰触碗筷的声音,再无其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子俩越来越没有话题。
父亲离开后,他随着年纪的增长,话也越来越少了。
吃着面条,他抬眸看着母亲那张沧桑的脸,啧啧嘴道:“妈,我昨天晚上梦老爸了,梦见我们小时候一起吃饭的时候。”
几乎是他刚说完,陶兰脸上情绪不明的顿了一下,随后她又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往嘴里送了一口面条。
有些口齿不清道:“可能是他想你了,所以给你托梦吧!”
“是嘛!”
雨笙小心翼翼的观察着母亲的表情。
“都过去这么久了,别想太多,等你放长假了,我们一起去看他。”
见她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雨笙听话的点了点头,继续大口的吃着碗里的面条,不一会儿就见了低。
起身走向厨房,把碗筷放入水池里,他声音平静道:“妈,我吃饱了,先回屋准备一下去学校要带的资料。”
陶兰并没有搭话,只是摆摆手示意他赶紧回屋收拾自己的东西。
回到房间里,林雨笙左翻右找,把一些开学去报道的资料都收进一个袋子里,放进了书包里。
背着他最喜欢的深蓝色书包,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听到他的脚步声,陶兰连忙放下湿哒哒的碗筷,在围裙上把了擦湿漉漉的手,本能的走到了儿子的面前,伸手轻轻的帮他整理着衣领,母子相顾无言。
“东西都带了擦吧!”
林雨笙点头:“嗯,都带上了。”
陶兰点点头,再次伸手像小时候那样,去摸儿子的头,尴尬的是,她手是伸出去了,但够不到儿子的头了,心里感慨万千,发现原来儿子都已经高出自己半个头了。
只能僵硬的收回手,顿了顿道:“好了,赶紧换鞋子出门吧。”
“上次带你去报名的那个老师,还记得吧,去了学校先找她,她会带你去见你的班主任,我今天要去上班,就不能陪你去学校报道了,路上注意安全。”
听着她有些唠叨的话,雨笙也没有任何不满,安静的听着,然后点点头。
快速的换好鞋子,打开门,走了出去。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陶兰眼里带着一丝愧疚感,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能耐,委屈了孩子。
想法千千万,但日子还是照常过,轻轻的关上门,陶兰继续回厨房里收拾。
宁海市,相比其他城市并不算大,但比起林雨笙的老家云市来说,大的不止一点。
一个月前,雨笙和母亲刚来这座陌生的城市,一切都很艰难,俩人住在破旧的小宾馆,白天母亲出去找工作,找房子,还要打听附近有没有合适外地孩子上学的学校。
早出晚归,找房子的时候还被骗过,身上带的钱越来越少,所谓山前必有路,俩人艰难的处境被宾馆的老板知晓后,他出手帮助了母子俩。
宾馆老板认识很多本地做房产的一手房东,在他的介绍下,雨笙和母亲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房子。
虽然老板牵线搭桥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介绍费,但雨笙和母亲都挺感谢他。
好运会接踵而来,找到住处后,母亲也在附近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在餐厅里工作比较累,但对于陌生的地方,这是母子俩目前最好的选择。
解决了住房和工作,母亲又开始给他物色学校,休息的时候几乎天天往市中心附近跑,为了能让他上学,她不辞辛劳,挨个问。
看着母亲失落的样子,几个一起工作的同事知道后,给她推荐了一所适合的高中,虽然和那些好学校没法比,但总比没有强,于是她思前想后,还是带着雨笙去报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