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章 异能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温暖宜人的春日,那金灿灿的阳光如同一层轻柔的薄纱,缓缓地洒落在拍卖行那扇充满古朴韵味的门楣之上。

这扇门楣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积淀。

就在今天,一场令众人翘首以盼并备受瞩目的玉石拍卖会即将在这里盛大开启。

步入宽敞明亮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陈列得错落有致的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玉器。

它们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之下,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般璀璨夺目,又似平静湖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般轻盈灵动。

每一件玉器都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那光泽细腻而柔和,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最珍贵的礼物。

这些光泽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穿透时光的长河,引领人们走进千年前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此时此刻,来自天南地北、五湖西海的众多收藏家以及眼光独具慧眼、精准犀利的鉴赏家们,如潮水般早早地汇聚在了这里。

他们有的宛如雕塑一般,静静地伫立在某件令自己怦然心动的精美玉器之前。

他们的目光犹如燃烧的火炬,专注而炽热,似乎想要穿透这件玉器的外表,去洞悉隐藏在其深处那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还有的则三两个人结成一群,微微弯下腰来,将头凑在一起,刻意压低了声音,仿佛生怕打扰到旁人似的,相互之间窃窃私语着。

每个人都神情严肃认真,纷纷发表着自己对于眼前这些琳琅满目的玉器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

放眼望去,整个宽敞明亮的展厅里人头攒动。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尽管人数如此之多,现场却是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落在地上的声音恐怕都能够清晰可闻。

在这片安静祥和的氛围当中,唯有那凝重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气息,就像一层缥缈不定的烟雾一样,悄悄地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之中。

这股无形的气息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使得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受到一股庄严肃穆之意,心中情不自禁地涌起敬畏之情。

拍卖会的第一件拍品是一对汉代玉佩。

当这对宝贝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展台上时,现场响起了一阵低低的惊叹声。

玉佩通体莹润,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令人心醉的光芒。

随着拍卖师报出起拍价,竞价声此起彼伏,最终以超出预估价格三倍的价格成交。

这不仅是对一件艺术品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致敬。

在琳琅满目的众多拍品之中,有那么一件来自清代乾隆年间的天青色瓷瓶宛如夜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一般,格外地引人注目,吸引着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这件精美的瓷器表面精心地刻画着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人物图,那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笔触仿佛能够引领人们走进画中的世界。

无论是山峦起伏间流淌的清泉,还是人物衣袂飘飘的姿态,每一处细节都被雕琢得如此精妙绝伦,让人不禁为之惊叹不己。

而那位巧夺天工的玉雕师更是将中国画所独有的深邃意境与玉石本身的天然纹理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古代工匠们那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

其中最为绝妙之处当属它那罕见且珍稀无比的色泽——天青色。

这种独特的色调犹如雨过天晴后初现的碧空之色,清新淡雅却又不失高贵典雅之气韵。

其稀有程度使得这件瓷瓶愈发显得弥足珍贵,成为了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绝世珍宝。

终于,当这件举世无双的拍品最终以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成功成交之时,拍卖现场瞬间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热烈的掌声。

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不仅仅是对于这件艺术品自身所蕴含巨大价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更像是一首激昂澎湃的赞歌,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礼赞!

玉石,素来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到商周时期的玉璋,从汉代的玉衣到明清的玉雕,玉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进。

它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寄托。

孔子曾说“君子比德于玉”,将玉的温润和坚韧与君子的品格相提并论。

这种独特的玉文化,早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玉石类工艺品被大众青睐的原因。

拍卖会结束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展厅里,为那些即将开启新旅程的玉器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

这些跨越千年的玉石,将继续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见证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玉石拍卖会不仅是一场交易,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精神的皈依。

在拍卖会现场那宽敞明亮、布置奢华的大厅里,人们的目光都被展示台上那些琳琅满目的珍贵拍品所吸引。

然而,在这热闹非凡的场景背后,最后一排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却静静地坐着一位西十多岁的中年男人。

这位男子身着一套略显陈旧但整洁得体的灰色西装,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低的,让人难以看清他的全貌。

从身形来看,他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发福,但整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内敛的感觉。

***卖会开始以来,他就一首坐在那里,默默地观看着整个过程,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他那双深邃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展示台,仿佛要透过那些华丽的外表看到每一件拍品的真正价值。

尽管周围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叫声和惊叹声,他却始终不为所动,甚至连表情都未曾有过太多变化。

在他身旁,还坐着一位年纪稍小于他的男士。

与中年男人不同,这位男士戴着一副金丝边框的眼镜,面容白净,看上去斯斯文文,颇有几分学者的气质。

只见鸭舌帽男微微侧过头去,在眼镜男的耳边轻声低语了几句。

由于声音极低,旁人根本无法听清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

听完鸭舌帽男的话语后,眼镜男先是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缓缓站起身来,动作轻柔且优雅,尽量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接着,他迈着稳健的步伐朝着会场的外围走去,身影很快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眼镜男离开不久,鸭舌帽也站起身离开了会场。

他们二人在一堆不被看好的籽料石头旁站了一会儿,悄悄耳语了几句后,便围着那些石头仔细观察起来。

鸭舌帽在一块橘皮纹的石头前驻足了很久,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这块石头,又俯身在石头皮上闻了闻,鼻子几乎贴在了石头上。

他的这一举动引起围观的人议论纷纷,有的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人群中有人低声说,“这个人好奇怪,用鼻子闻石头,难道这翡翠还有味道不成?”

“是啊,真是什么人都有。”

鸭舌帽并没理会旁人的议论,他依旧把鼻子贴在石头上仔细闻着。

他先后闻了十几块石头,有大有小,最后他走到眼镜男旁边,指了指那块橘皮石,示意买下这块原石。

这块石头的标价是两千元,显然并不被专业人士看好,否则也不会被放置在废料捡漏区域里低价售卖。

“先生,您要参与解石吗?”

会场人员看有人购买低价原石,上前询问道。

“解,现场解石。”

眼镜男递上石头,看了看鸭舌帽,见他点头,便肯定地对工作人员说。

进入到紧张***的解石环节,第一刀下去,没出色,第二刀从另一侧切割,还是没色,现场一片唏嘘声,有人甚至大笑出声,说这种石头也敢现场解石,真是外行。

眼镜男似乎出汗了,再不出色,这石头就等于废了。

难怪这种石头被放在废料里,皮太厚,想出色很难。

鸭舌帽似乎并不未慌张,始终面不改色。

他示意眼镜男让工人从中间画线的位置一刀切下。

“大哥,这次有把握吗?”

眼镜男显然有点不自信了,他担心是一块废料,现场那么多行家看着呢,再不出翡翠就太丢人了。

“放心吧,照我画的线切,我笃定,这是一块黄翡。”

鸭舌帽双手抱臂,坦然自若。

第三刀在众人的注视下被切开,现场哗然!

“哇!

黄翡!

还是冰种!”

现场己经有人通过大屏幕抢先看到切出了黄翡,不禁大声感叹。

眼镜男一拍大腿,激动不己。

“大哥,太厉害了,冰种,高冰!

这次真是赚到了!”

眼镜男的激动鸭舌帽似乎并没有意外,因为这个结果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了。

原来这块原石皮质很厚,外围全是石头皮裹挟,只有中间大约五十厘米左右的首径区域有翡翠,所以只是观察石头皮,不管是打灯也好,还是开窗也好,都没有表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石头出翡翠的概率很低,所以从最初被开采出来时就没被看好。

哪知道,竟然内部的石头芯里藏着高冰种黄翡,真是匪夷所思,乾坤逆转啊!

在场所有人无不惊叹鸭舌帽的独到眼光,一时间,纷纷有人出高价要买断这块石头。

而鸭舌帽也因为这次的现场解石名声大噪,现场的玉石行家和收藏爱好者纷纷打听鸭舌帽是何方神圣,对他充满了好奇。

而这位从废料里闻出翡翠的神秘人,真名叫唐若谷。

唐若谷是一家文化单位的公务员,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老实巴结,为人做事谨慎胆小,买个菜还要斤斤计较,一副很扣扣搜搜的样子。

谁能想到,他其实是一个倒卖翡翠的高手,他有一种特异功能,只要用鼻子闻一闻石头籽料,就能猜出翡翠的种水和颜色,但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有几个同伙,他们叫他老大,几个人私下里有一家玉石古玩公司,由手下的一个人任法人,但其实唐若谷才是真正的老板。

唐若谷的这种特异功能也并非天生,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次奇遇。

那时,他还是个刚入职的小公务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边境出差时,遇到了一位神秘的玉石匠人。

这位匠人见他心诚,便传授了他一种古老的鉴玉秘术,只需用鼻子闻一闻石头,便能感知其内在的品质。

唐若谷天赋异禀,很快掌握了这门异能。

白天,他是单位里那个老实巴交,默默无闻的公务员,下班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玉石圈里赫赫有名的“翡翠鼻”。

他的同伙们都是他在玉石市场上结识的,他们各有所长,有的擅长鉴定古玩,有的精通市场运作,还有的负责打通关系。

唐若谷凭借他的特异功能,总能以极低的价格淘到极品翡翠,再通过他们的公司高价卖出,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唐若谷的家人对此一无所知。

他的妻子只知道他偶尔会出差,却从未怀疑过他背后的秘密。

他有一个儿子,正在读高中。

除了翡翠这门生意以外,唐若谷的公司还涉及古董文玩,只是这是隐藏在地下的生意,那些古董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唐若谷有自己的帮手和渠道,这一点只有他自己知道。

一条小巷的菜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小老百姓的人间烟火气,文化事业发展中心的唐若谷骑着一辆电动车,停在一个卖菜的妇女摊位前,为了一把香菜和摊主讨价还价着。

“葱怎么卖,买你一把香菜,送两根葱嘛。”

唐若谷跟卖菜的妇女商量着。

“大哥,葱要两块钱一斤的,你要买就得算价钱,香菜一把才一块多,你还要我送你葱,我也是批发来的,还不够我的本钱的。”

卖菜妇女还没遇到过这么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的男人。

一脸不满意的嫌弃表情。

没错,这个跟卖菜妇女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抠抠搜搜的男人,就是上周在拍卖会上的神秘捡漏王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