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案例手册之倾听者第3章 童年的阴影在线免费阅读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他来到我的面前的时候,腼腆而疑虑,白皙的面庞,匀称的身材。身上穿着深色的衬衫,黑色的裤子,职业人士的感觉。他眼神疲倦,感觉是四十岁上下的样子,礼貌而谦恭。他似乎只是想询问又自己打断(闭口)的样子,一副无所适从的感觉。我没有干扰他的行为,我知道他在寻找自己的行为模式,他来到我的面前已经是很大的挑战,我不需要很快展现一个职业居高点的样子。我看着他,微笑着,用鼓励的眼神望着这个人,让他放松下来。我低下头故意没有注视他,以便给他一个自我调试的机会。

“谢谢老师,不好意思。”他调整了自己的身体,坐在沙发的边缘,谦逊地开口讲话。

“我不知道说什么?”他的开场白好像阻断了,又好像内心翻腾的骏马都要破门而出被卡住。他回想了一下,看着我。

“说下近期情绪不好的事情吧。”我试图让他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

“我最近总是回想童年,总是回想被邻居小朋友欺负的画面,内心无助。“他突然失神望着天花板,泪水也顷刻间流出。对于一个男性的流泪通常是内心一个流动的现象,尽管被外人看作不像男人,有点脆弱敏感的刻板印象,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感到他是在觉察自己的内心体会。”你内心很无助,还有其他感觉吗?”我不是好奇他的表面语言,而是在引导他进行一下内心自我的探索。我们在叙述情感的时候语言是枯竭的,仿佛只有悲伤与快乐,情绪中有仇恨、羞耻、惭愧、妒忌等不同的语言表达背后的故事。而这个表达的准确就是一个能让咨询者产生共情,形成信任关系的最好模式。

“太熊了,不像个男人。“他说着哭声更大了。我忽然意识到他内心的冲突来自幼年不被人认可,他感到内心的孤立而无助,但是他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支撑着。直到有一天,被最后的一根稻草压垮而产生精神上的窒息。”记忆中,我小的时候长得漂亮,像个女孩,大家都给我起外号,我的邻居小刚经常欺负我。我不敢打仗,我打不过他们,因此总被他们欺负。而且我越是躲他们,他们越是来打我。其实你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父母也经常打架,他们不太关注我的感受。我妈总说家里穷,别惹事。”他说完后,他的胸口有点起伏,此时状况是咨询者有点退行的状况,仿佛回到童年被人欺负后的感觉,如同一个被委屈的孩子在家长面前陈述自己的冤屈。

“你对自己的评价那?”我感到他的内心创伤的慢慢地涌现,明明白白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你指的是什么?性别吗?他忽然懂得我的意思,但是又有点疑惑。我不能忽视咨询者内在的自我认同,比如性别。这看似微妙或有点可笑的问题还要问吗?因为外在的打击是对性别的变相否认,而生理的特征是存在,内心性别的自我认同是很关键的。这好像我感觉自己是杯子,但是大家都说这是个壶。而最为重要是你自己也这样认为吗?是否被别人的评价淹没而成为别人眼中的壶。你的躯壳与灵魂是矛盾的,内心就会冲突。而冲突事件长期存在而不化解,就会演化为心理疾病的一种形式。

“我也有段时间沮丧过。但是我已经是男人了,我也不想变成女人呀。”他有点愤慨。

“我妈曾经对我说,你的性格中有像女孩的部分,但是不重要,别人说你什么可以不在意。但是你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比如努力学习好;比如去学习戏剧(旦角)。这些结果都会让人高看你一眼。我觉得我妈妈说的是对的,我先去学习戏剧旦角,可惜报名的时候我年纪太小,没有被录取。剩下就是努力学习了。”他的眼神里似乎感觉到一丝快乐。此刻我觉得母亲的的观点需要商榷,仿佛采取置换的方式。这里我们要讨论是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男孩女性化),母亲采取通过学习提升能力(价值感)和成为男旦角(男生女性化一种掩饰)似乎解决了。其实孩子底层需要是:自我性别认可和如何摆脱自己的懦弱。

“是的,我很努力的学习,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一个好的大学。但是,我总觉得不是一个男人。”他突然的描述让我觉得诧异,但是我很快察觉到他内心的冲突点是认可外在形式,像男人一样。男人的社会属性角色刻板印象是健壮的,勇敢的,粗糙的,智慧的等,而反观细腻的,漂亮的,柔软的都是划分到娘娘腔群。他们受到外界语言的暴力,不断强化他们不是男人或异类。而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总是采取人格至高点来打击他们,仿佛他们就是女神或男神的化身,来打压他们性格弱点,进行嘲讽、偏低、欺辱的行为将他们(娘娘腔群)的自尊踩得粉碎。而这些源于性格的懦弱点被他们真的激活,真的变成他们希望的样子--懦弱。但是这个群落中不是所有人都被压抑,他们会在觉醒中或正在觉醒。

“内心哪里觉得不舒服?”我在觉察他的反省。

“我靠自己的能力吃饭,我有男人器官,我有自己的见识。。。”他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发自肺腑,发自心田。我感到他的自我认可在流动,不再在乎别人的评价和认知。这种力量如同火山般冒出缕缕黑烟,即将爆发。

“然后那,你对自己的认为?”我乘胜追击的询问。

“我就是男人。”他的底气很足。

“老师,我可以说下我自己内心的纠结吗?他看着我,似乎在征求我的意见。”我其实内心有想当女孩的冲动,比如女孩比较感性,比较爱美,比较柔弱。我当男孩就要勇敢,就要面对事务,重体力活什么的。有时我自己认为是缺乏部分气质的。但是我发现:随着我逐渐长大后,我认识到我想当女孩的想法是逃避现实,逃避不敢面对的事情。其实,没有哪个男人会把男人这个标准做到极致,我也没必要这样要求自己。“我会意点了一下头。

客观地说,哪个人是纯粹的男人或女人?哪个人的人性中不是虚(女)中有实(男),实中有虚。只是眼前这位先生的演技太差,直接表现出来了性别差距,而让众人贴上假冒男人的商标。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大约***岁的样子。我在上厕所(旱厕)的时候,当时在蹲便,里面除了我一人以外没有其他人。突然我家旁边邻居叔叔(30多岁)进来看到我,并看四下无人,向我做***夸张动作,真是令我恶心。我都在怀疑他是有病还是把我当成女孩。但是,这件事情让我有异常的感觉。”他回想这个事件。

“异常感觉是什么?”我问道。

“莫名的喜欢。”他低下头。”这是不要脸吗?“他看着我,急急切要这答案。”是情绪还是感觉?我想让他自己寻找当时的感觉。

“情绪?感觉?感觉吧,因为我没有看过一个男人会做出那个动作。”他补充说。

“现在那,如何看待自己?”我将他的自我意识画面拿到现在。

他笑笑。

“你见过父母***的场景吗?(等待我的答复,停顿)我见过。那是夏天傍晚,天气炎热。我那时大约上初中的样子,我着急晚上回家,门打开后房间很安静,我正要喊人,我看到爸爸和妈妈在床上,他们***。我当时有点懵,不知所措站在哪里。我妈慌忙穿上衣服,我爸将身子扭过去。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对看到的事情感觉有羞耻感,但是也非常的好奇,有一段时间很慌恐。曾经问过哥哥是否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哥哥说有次仿佛晚上见过爸爸骑在妈妈的身上,由于太困了,没仔细看。并说好像所有的男女(父母)都这样吧。哥哥的轻描淡写的描述,让我更有点茫然。后来我还看了哥哥的买的书《性生活指南》,好像是盗版的,字迹也不清楚,我看到的内容也是心惊胆寒的。因此在当年的冬天就发誓不和他们睡在一个炕上了(北方的睡觉地方),独自在冰冷的小房间睡觉,因为害怕和躲避,生怕再有***的场面被看到,被***到。说真的,我觉得他们在一起很别扭。可能没理解男女关系吧,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常吵架,还做那样的事情。“他慢慢地说着。”现在感觉是什么?“我问道。

“还是要告诉孩子或是讲解点性知识,父母的爱什么的。另外就是要和孩子分房睡觉,避免尴尬。”他有意识强调自己的感受。我突然理解他的纠结,他的不解。在一个对自己性别不清楚的童年期,又很快到达一个***萌出的青春期,这个连续拨动的情绪反应异常的激烈,他试图用自己在诠释和理解性的认识,包括性别意识,但是他没有真正的诠释和解读或是偏离性的解答。而遇见的性场面都是颠覆他对性的理解和认识,他无人可倾诉而产生神秘感。而这种错误的认识被深深压抑起来,因为没人倾诉和化解,逐渐进入自己的潜意识。而这位先生在童年到成年的人生中似乎没有很好理解性的复杂性,逐渐形成一种“性”压抑,直到一天被外界无情揭穿或看穿而产生了病痛感。记得别人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是一个大约8岁的女孩晚上醒来看到了父母正在***,而且看到了父亲勃起的生殖器,她无法理解,并产生了恐惧,导致在日后成年后,她非常害怕与异性***而成为一种疾病。显然是场景不同,人物不同,但是存在的问题似乎惊人的相似。我想这位先生并没有全部倾诉完毕,但是内心的黑房子已经敞开,已经很不错了。让他慢慢接受性知识、理解当时情景时候的突然,也舒缓和谅解父母没有解释给他听(事实)的错误。”还有那?“我鼓励看着他。希望他把自己内心的纠结更释放一些。”好多了。其实不是那么可怕,谢谢您。”他松了一口气。

我微笑地点着头。我知道,他就要结束这场对话了,我很开心,他也同样。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说出压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忧郁,不惊恐,自然而然的说出来,不害怕被视为怪物,被视为有病的人。他就是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感受,不需要承担道德的枷锁。他也没有任何错误,他小小年纪由于漂亮冠以女孩子恶名被嘲笑,由于青春懵懂碰见龌龊事,看到父母的房事,他的尴尬谁能解开?哪个人为他进行了疏解和讲解,哪怕是安慰?他如同孤岛一样在寂寞等待答案,尽管他也许有性格的原因,因为性格不是个体自己选择的。但是这不是他的过错,不需要承担责任。其实他已经为自己的性格”瑕疵“买单了。

我知道他已经解开一个枷锁,一个心理的枷锁,尽管有点迟来,但是也能够给与自己释放的空间,他在压抑的空间里呆太久了。我知道他无法向别人倾诉,怕视作怪胎或龌龊,因为世人给他的罪名还不够多吗?

他向我鞠一个躬,我也回敬。我知道这是给自己过往的纠缠的道别。我理解一个多愁善感男孩(人)的苦楚,他有男人的躯壳却有情感敏感脆弱的内在,细腻在男人的表层就是懦弱,在内心的深处就是智慧,然而上天不会给一个人美丽又给你智慧,给你那么多东西,因为还有命运之神的安装程序在等待着我们。

我此时想,任何评价都没有意义。他的苦难让他迷茫而自责,家庭的无力感让他无助,世人的嘲讽让他自我否定,在这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他苦苦前行。也许唯一指望是自己的努力,他做到了,多好。假如说这次谈话给与的意义,就是告诉他,他很棒。过去得不要在意。每个人生命历程都没有预先书写的版本,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进行自我关怀与安慰,理解自己过往的无知与懦弱,理解他人的错误行为,这种非天使般的视角,不是温暖别人,恰恰就是温暖自己无助的内心。我们深知无法选择原生家庭,无法选择人生轨迹,唯一可以安抚只有自己的心灵。假如能照亮你内心世界的微光,请选择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