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摄政王逼婚?太后一旨定乾坤
朝堂之上,形成了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的格局。
表面上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
布木布泰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移居慈宁宫,虽身处后宫,却时刻关注着朝堂的一举一动。
多尔衮果然如他所言,迅速掌控了朝政大权。
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排挤济尔哈朗,将其辅政之权架空。
随后,又罗织罪名,将豪格削爵圈禁,不久后,豪格便死于狱中。
消息传来,布木布泰正在给福临讲授《三字经》,闻言只是手中的书卷顿了顿,随即恢复如常,继续教导儿子。
“额娘,豪格大伯怎么了?”
福临抬起稚嫩的小脸,好奇地问道。
他虽年幼,却也隐约知道朝堂上的纷争。
布木布泰摸了摸儿子的头,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豪格大伯犯了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福临要记住,做皇帝,不仅要仁慈,更要明辨是非,坚守原则。
若有任何人胆敢危害大清的江山,哪怕是宗室亲族,也不能姑息。”
福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布木布泰看着儿子,心中暗暗叹息。
她不想让年幼的儿子过早接触这些血腥与残酷,却又不得不让他明白,皇权之路,从来都是尸骨累累。
多尔衮的权势日益膨胀,他的封号从“叔父摄政王”一路晋封至“皇父摄政王”,仪仗规制皆超越亲王,甚至凌驾于顺治帝之上。
朝堂之上,多尔衮党羽遍布,官员们纷纷趋炎附势,唯有少数几人,如索尼、鳌拜等两黄旗旧臣,仍坚守着对皇太极一脉的忠诚,却也只能隐忍蛰伏。
布木布泰深知,此时与多尔衮正面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
她选择了隐忍,教导顺治帝韬光养晦,不要与多尔衮发生正面冲突。
同时,她暗中联络洪承畴,让他留意多尔衮的动向,并利用他汉臣的身份,安抚南方的士族,稳定局势。
这日,洪承畴通过苏麻喇姑,递来了一封密信。
信中说,多尔衮近来动作频频,不仅在朝中安插亲信,还在暗中扩充兵力,似乎有篡位之意。
此外,他还听闻,多尔衮打算迎娶布木布泰,以此名正言顺地掌控后宫,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
布木布泰看着密信,脸色微沉。
多尔衮果然野心不死。
迎娶她?
这无疑是将她和顺治帝置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若答应,她便成了多尔衮的棋子,顺治帝的皇位更是岌岌可危;若不答应,多尔衮必定会以此为借口,发动政变。
“苏麻喇姑,”布木布泰将密信烧毁,沉声道,“你去告诉洪大人,让他密切关注多尔衮的***,尤其是正白旗的动向。
另外,让他想办法联络索尼、鳌拜等人,让他们做好准备,一旦有变,即刻响应。”
“娘娘,那多尔衮的婚事……”苏麻喇姑忧心忡忡地问道。
“此事我自有对策。”
布木布泰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想娶我,也要看我答不答应,看大清的列祖列宗答不答应。”
几日后,多尔衮果然在朝堂上提出,想要迎娶圣母皇太后布木布泰,以增进皇室亲族关系,稳定政局。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
满洲虽有兄死弟娶其嫂的习俗,但布木布泰身为皇太后,身份尊贵,多尔衮此举,无疑是僭越之举。
索尼率先站出来反对:“摄政王此举不妥!
皇太后乃***,身份尊贵,岂能轻易改嫁?
更何况,摄政王身为辅政王,当以朝政为重,不应有此私情。”
鳌拜等人纷纷附和,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多尔衮脸色铁青,怒视着索尼等人:“本王此举,乃是为了大清的稳定!
太后年轻守寡,本王愿以余生相伴,照顾太后与皇上,有何不妥?
你们这些人,是不是故意与本王作对?”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布木布泰的懿旨传到了朝堂。
懿旨中说,她身为大清***,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守节尽忠,绝无改嫁之意。
若多尔衮执意如此,便是违背祖制,动摇国本,她唯有以死明志。
这道懿旨,既表明了布木布泰的态度,也给了多尔衮一个台阶下。
多尔衮见状,只得暂时作罢,但心中对布木布泰的不满,却愈发强烈。
他知道,布木布泰绝不会屈从于他,这个女人,比他想象中还要坚韧、还要难对付。
此事之后,多尔衮对布木布泰的防备之心更重,对顺治帝也愈发严苛。
他时常在朝堂上故意刁难顺治帝,试图让他难堪,削弱他的皇权。
布木布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只能一次次教导顺治帝隐忍,等待时机。
期间,洪承畴多次向布木布泰献策,建议她利用多尔衮与其他宗室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他的势力。
布木布泰采纳了他的建议,暗中联络了一些对多尔衮不满的宗室亲王,如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子济度等人,让他们在暗中收集多尔衮的罪证,等待反击的时机。
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在狩猎途中意外病逝。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惊雷,在大清的朝堂上炸开。
布木布泰听到消息时,正在慈宁宫抄写佛经,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片痕迹。
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释然,有警惕,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多尔衮死了,这个压在她和顺治帝头上多年的大山,终于倒了。
但她知道,这并不意味着危机的解除。
多尔衮的残余势力依然庞大,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新的动荡。
“苏麻喇姑,”布木布泰放下毛笔,沉声道,“立刻传旨,让洪大人即刻入宫议事。
另外,通知索尼、鳌拜等人,做好应变准备,密切关注多尔衮旧部的动向。”
洪承畴接到旨意后,火速入宫。
此时的他,己被布木布泰委以重任,担任秘书院大学士,在朝中颇有威望。
见到布木布泰,他连忙行礼:“娘娘,多尔衮己死,如今正是清算其残余势力,巩固皇权的最佳时机。”
“我也是此意。”
布木布泰点头道,“但多尔衮党羽众多,遍布朝野,若贸然行动,恐会打草惊蛇。
你有何良策?”
洪承畴沉吟片刻,道:“娘娘,如今之计,当先稳住局面。
可先以极高规格安葬多尔衮,麻痹其残余势力。
随后,暗中收集其党羽的罪证,分化瓦解他们。
同时,扶持忠于皇上的大臣,逐步掌控朝政大权。
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
布木布泰赞同地点点头:“此计甚妙。
就按你说的办。
你负责联络朝中大臣,收集罪证;索尼、鳌拜负责掌控京城防务,防止发生兵变;我会在后宫安抚各方,稳定人心。”
接下来的日子,布木布泰与洪承畴、索尼等人紧密配合,一步步推进清算计划。
顺治帝在布木布泰的支持下,先是以“皇父摄政王”的规格安葬了多尔衮,让其残余势力放松了警惕。
随后,顺治帝又下令,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进一步麻痹对方。
暗地里,洪承畴等人加紧了收集罪证的步伐。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多尔衮生前谋逆、僭越、结党营私等诸多罪证。
与此同时,索尼、鳌拜等人也逐步掌控了京城的防务,将多尔衮旧部的兵权一点点剥夺。
顺治八年二月,时机成熟。
顺治帝在朝堂上突然发难,宣布了多尔衮的种种罪状,下令追夺其一切封号,毁墓掘尸。
随后,又下令彻查多尔衮的党羽,将何洛会、刚林等核心党羽一网打尽,或处死,或流放。
这场清算,震惊了整个朝堂。
多尔衮经营多年的势力,在短短数月之内,便被彻底肃清。
顺治帝借此机会,真正掌控了朝政大权,实现了亲政。
而布木布泰,作为这一切的幕后策划者,凭借其深不可测的政治智慧和精准的布局,再次为儿子稳固了皇位。
清算结束后,顺治帝在慈宁宫向布木布泰行礼:“额娘,若不是您,儿子今日也无法亲掌大权。
您为儿子,为大清,付出太多了。”
布木布泰扶起儿子,眼中满是欣慰:“福临,你能真正长大,独当一面,额娘就放心了。
如今你亲政了,更要勤勉政事,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守住大清的江山。”
顺治帝重重地点头:“儿子谨记额娘的教诲。”
布木布泰看着儿子坚毅的脸庞,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
她知道,亲政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朝堂之上,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南方的南明残余势力尚未彻底肃清,百姓流离失所,百废待兴。
这一切,都需要顺治帝去面对,去解决。
而她,作为圣母皇太后,依然不能松懈。
她还要在幕后,为儿子保驾护航,为大清的长治久安,继续运筹帷幄。
此时,苏麻喇姑进来禀报:“娘娘,洪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
布木布泰心中一动,让洪承畴进来。
洪承畴走进殿内,神色有些复杂,行礼道:“娘娘,多尔衮的党羽己彻底肃清,朝政己稳。
只是……只是什么?”
布木布泰问道。
“只是,臣近日收到一些风声,说有部分宗室大臣,对娘娘在此次清算中扮演的角色颇有微词,认为娘娘过于强势,干预朝政。”
洪承畴低声道。
布木布泰闻言,淡淡一笑:“***预朝政?
若不是我,大清早己分崩离析,福临也坐不稳这个皇位。
那些宗室大臣,不过是嫉妒罢了。”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不过,你说得对,树大招风。
日后,我会收敛锋芒,多居后宫,不再轻易干预朝政。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放任不管。
一旦大清有难,我依然会挺身而出。”
洪承畴看着布木布泰,眼中满是敬佩:“娘娘深明大义,臣佩服。
臣定会全力辅佐皇上,不让娘娘失望。”
布木布泰点了点头:“有你在,我放心。
你也辛苦了,下去休息吧。”
洪承畴行礼告退。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布木布泰心中感慨万千。
这个男人,从降清之初的备受猜忌,到如今成为朝中重臣,离不开他自身的才华与努力,也离不开她的信任与扶持。
他们之间,没有儿女情长,只有相互信任、彼此成就的君臣之谊,是为了大清江山而并肩作战的盟友。
而她的人生,似乎也注定要在这权力的中心,继续前行。
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但她无所畏惧。
因为她是布木布泰,是大清的圣母皇太后,是为了儿子、为了江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