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泥土里的根八十年代初的北方农村,李家坳,
像一颗被遗忘在黄土高原皱褶里的石子,贫瘠而安静。刚开春,寒风依旧料峭,
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十岁的李铁柱缩在打满补丁的棉袄里,
赤脚穿着一双露着脚趾头的解放鞋,踩在刚刚解冻、还有些硌脚的田埂上。
他身后跟着的是家里那条瘦骨嶙峋的老黄狗,舌头耷拉着,呼出白蒙蒙的热气。
铁柱的任务是放羊。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那五只山羊,那是他下个学期学费的希望。
爹娘天不亮就下地了,去侍弄那几亩贫瘠的坡地,指望秋天能多收几斗玉米,
填补总也填不饱的肚皮。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叫小花,才六岁,
这会儿正蹲在院子里,用一根小树枝,认真地数着地上搬家的蚂蚁。铁柱很瘦,
皮肤是常年风吹日晒的古铜色,头发枯黄,但一双眼睛却黑亮有神,像山涧里的泉水。
他看着远处光秃秃的山梁,心里想着的,不是玩耍,而是昨天王老师说的话。
王老师是村里小学唯一的老师,他说:“铁柱,你脑子灵光,是块读书的料,可得坚持下去,
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命运?”铁柱不太懂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但他知道,
他不想像爹娘一样,一辈子被拴在这片黄土地上,看天吃饭,累弯了腰也仅能糊口。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本皱巴巴的《新华字典》,那是王老师送他的,他像宝贝一样藏着,
有空就翻,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羊群在山坡上寻找着刚冒头的草芽,铁柱找了个背风的土坎坐下,掏出字典,
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书页上,也洒在他专注的脸上。
老黄狗安静地趴在他脚边,尾巴偶尔扫一下地面。“铁柱!铁柱!不好啦!
”妹妹小花带着哭腔的声音由远及近。铁柱心里一紧,猛地合上字典,站起身。
小花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脸煞白:“哥……羊……羊掉沟里了!”铁柱脑袋“嗡”的一声,
拔腿就往小花指的方向跑。那是山坡旁一条干涸的雨水冲刷沟,挺深。跑到沟边,
只见一只半大的羔羊正卡在沟底的乱石堆里,发出凄厉的叫声,
另外几只羊在沟边焦躁地转圈。铁柱想都没想,顺着陡峭的沟壁就往下出溜,
手掌和膝盖被碎石划破,***辣地疼。他顾不得这些,冲到羔羊身边,
发现它的腿被石头卡住了,怎么也拽不出来。他试着搬动石头,可石头太大,他力气不够。
汗水混着泥土,从他额头淌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风更冷了。铁柱又急又怕,如果羊死了,
学费没了不说,爹娘的责骂还是小事,关键是这个家,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他咬了咬牙,
脱下自己破旧的棉袄,垫在羔羊身下,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再次去推那块石头。一次,
两次……他的手指磨破了皮,渗出血丝,石头终于松动了一点。他看到了希望,深吸一口气,
憋住劲,猛地一推!“噗通!”石头滚落,羔羊的腿抽了出来。铁柱赶紧把它抱在怀里,
小羊湿漉漉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温热的身体在他怀里瑟瑟发抖。他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它,
然后艰难地抱着羊,一点一点往沟上爬。每爬一步,都感觉脚下的土在松动,
随时可能再次滑下去。老黄狗在沟边焦急地吠叫着。当他终于把羊安全地弄到沟上,
整个人几乎虚脱,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棉袄脏了,破了,手上腿上全是伤,
但他看着怀里安然无恙的羔羊,心里却涌起一股奇异的成就感。他保护住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晚上,娘看到他身上的伤和破了的棉袄,心疼得直掉眼泪,一边用烧酒给他擦拭伤口,
一边数落他不小心。爹蹲在门槛上,闷头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看不清他的表情。最后,
爹磕了磕烟袋锅,只说了一句:“人没事就好,羊也没事,明天我去找点麻绳,
把那个沟边拦一下。”夜里,铁柱躺在硬邦邦的土炕上,身上伤口疼,心里却格外清明。
他看着窗外稀疏的星光,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沉重,
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的分量。他知道,这片黄土地养育了他,但也束缚着他。
王老师的话在他耳边回响:“读书改变命运……”他紧紧攥住了拳头,
指甲陷进掌心的嫩肉里。他一定要读书,一定要走出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这寒意料峭的春夜里,在他幼小却坚韧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泥土是他的根,但他不想一辈子只做泥土里的根,他要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章 少年肩膀时光荏苒,五年过去,李铁柱十五岁了。个子窜高了不少,虽然依旧精瘦,
但长年的劳动让他肩膀变得宽厚,手臂也有了结实的肌肉。他考上了镇上的初中,
成了李家坳少数能去镇上读书的孩子之一。去镇上,意味着每周要步行十几里山路,
意味着要住校,也意味着更多的花费。为了凑够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爹娘更加拼命了。
爹农闲时就去邻村的砖窑厂搬砖,那活计极累,一天下来,整个人像是从灰堆里捞出来的,
腰都直不起来。娘则没日没夜地纺线、织布,拿到集市上去卖,换几个零钱。
妹妹小花也懂事地包揽了更多的家务,喂鸡、打猪草,小手也变得粗糙。
铁柱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是全家勒紧裤腰带,
用汗水和艰辛换来的。在学校,他几乎是全校最刻苦的学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借着宿舍走廊昏暗的灯光背诵课文、单词;晚上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演算数学题。
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数理化,展现出惊人的天赋。王老师每次来镇上开会,
都会特意来看他,给他带些旧书和复习资料,眼神里充满了期许。然而,
生活的重压并没有因为他的刻苦而有丝毫减轻。初二那年春天,爹在砖窑厂搬砖时,
被突然滑落的砖垛砸伤了腰。虽然性命无碍,但医生说,以后不能再干重活了。
家里的顶梁柱,仿佛一夜之间塌了一半。那个周末,铁柱从学校回来,看到爹躺在炕上,
脸色灰败,娘在一旁偷偷抹眼泪,家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晚饭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粥和几个窝窝头。饭桌上,爹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
声音沙哑而沉重:“铁柱……要不,这书……咱就不念了吧?
家里这光景……爹这腰……供不起你了。回来,好歹是个劳力,
能帮你娘种地……”铁柱端着碗的手猛地一颤,粥差点洒出来。他低着头,
看着碗里晃动的米粒,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一个字也说不出。不念书?
这意味着他所有的梦想,所有关于山外面世界的想象,还有王老师的期望,都将化为泡影。
他将重复父辈的命运,在这片黄土地上,耗尽一生。夜里,他躺在炕上,睁着眼睛,
毫无睡意。月光从破旧的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他听到隔壁屋里爹压抑的***声,和娘低低的啜泣声。他知道,爹娘做出这个决定,
心里比他更难受。第二天,他起得比往常都早,默默地拿起墙角的锄头,
扛在还很稚嫩的肩膀上,对娘说:“娘,我去地里看看麦子。”娘看着他,张了张嘴,
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红着眼圈点了点头。他走到自家那几亩麦田边。麦子已经抽穗,
绿油油的一片,在晨风中摇曳。这是他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熟悉,
是因为他从小就在这里玩耍、帮忙;陌生,是因为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会完全交付给它。
他举起锄头,开始锄草。动作还很生疏,力气也不够,没几下就气喘吁吁,手心被磨得通红。
汗水顺着额角流下,滴进脚下的泥土里。他看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绝望感攫住了他。难道,他真的就要在这里,像这地里的庄稼一样,
春种秋收,循环往复,直到生命的尽头吗?“不!”一个声音在他心底呐喊。
他想起了王老师的话,想起了那些被他翻烂的书本,
想起了外面那个他从未见过却无比向往的世界。他不能放弃!绝对不能!傍晚回到家,
他走到爹的炕前,语气异常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爹,书,我还是要念。
学费和生活费,我自己想办法。以后周末和假期,我去找活干。”爹看着他,眼神复杂,
有心疼,有愧疚,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从那个周末开始,李铁柱的肩膀,
真正开始扛起了生活的重量。他给镇上的饭馆卸过煤,去建筑工地搬过水泥,
甚至跟着村里人进山采过草药。 无论什么)活计,只要能赚钱,再苦再累他都干。
他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皮肤被晒得更黑,但那双眼睛,却越发黑亮,
里面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爹娘,也告诉自己,读书的路,他绝不会放弃。
少年的肩膀,或许还不够宽阔,但已经能够,也必须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和那份沉甸甸的梦想。第三章 青春门槛十八岁,
李铁柱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高考。三年的高中生活,
是在更加繁重的学业和永无止境的***中挤过来的。他像一颗被压在巨石下的种子,
拼命汲取着每一丝养分,顽强地向上生长。高中在县城,离家更远,开销也更大了。
为了节省路费,他常常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去,都能看到爹娘又苍老了几分,
爹的腰伤时好时坏,基本干不了重活,
家里的重担更多地落在了娘和渐渐长大的妹妹小花身上。小花为了支持哥哥读书,
初中毕业后就主动辍学了,在家帮娘操持家务,农忙时也跟着下地。
铁柱心里对妹妹充满了愧疚,只能把这份愧疚化为更加强大的学习动力。在学校,
他是最特殊的一个存在。穿着洗得发白、打著补丁的衣服,吃着最便宜的饭菜,
几乎不参与任何需要花钱的课外活动。但他却是全校公认的“学神”。
他的数理化成绩尤其突出,甚至可以帮老师解答一些超纲的难题。他的勤奋和天赋,
赢得了大部分同学的敬佩,但也免不了少数家境优渥同学的疏离和偶尔的嘲讽。对此,
铁柱从不理会,他的目标明确而坚定——考上大学,改变命运。高考前的那个冬天,
格外寒冷。铁柱为了省下买复习资料的钱,每天放学后都泡在图书馆,
把需要的题目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手指冻得通红僵硬,他就呵口气搓一搓,继续写。
晚上回到租住的、没有暖气的小房间,他就裹着家里带来的、已经不怎么保暖的旧棉被,
蜷在灯下继续奋战。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让他看起来更加消瘦,
但眼神里的光芒却如同寒夜里的星辰,熠熠生辉。终于,决定命运的三天过去了。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铁柱感觉浑身虚脱,又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对答案、狂欢或者沮丧,他只是默默地回到住处,
蒙头大睡了一天一夜。等待分数的日子是煎熬的。他回到李家坳,
一边帮着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边焦灼地等待着。爹娘虽然不懂,
但也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家里的话更少了。那天,村支书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一路小跑着来到他家院子,嗓门洪亮:“铁柱!铁柱!通知书!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那一刻,整个李家坳都仿佛被点燃了。爹娘激动得老泪纵横,妹妹小花高兴得又蹦又跳,
左邻右舍都围了过来,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喜悦。李铁柱,这个黄土坡上的穷小子,
竟然真的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这在李家坳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铁柱用微微颤抖的手,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信封。触摸着上面凸起的校徽,他的眼眶湿润了。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手上磨出的老茧,
身上受过的伤……所有的艰辛和付出,在这一刻,似乎都得到了回报。然而,喜悦之后,
是更加现实的问题——学费和生活费。省城的花销,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
无异于天文数字。爹娘脸上的笑容还没褪去,就又布上了愁云。就在一家人为此发愁的时候,
王老师来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了,甚至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同学家长也来了。
大家你十块,我五块,凑了一笔钱,虽然不多,却饱含着乡邻们最质朴的情谊。
村支书也表示,村里会帮忙申请助学贷款。看着乡亲们真诚的脸庞,
看着爹娘欣慰又辛酸的眼神,铁柱再次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
这张录取通知书,不仅仅是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承载着全家、甚至全村的希望。初秋,
李铁柱背著简单的行囊——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
里面装着娘连夜赶做的几双布鞋和一点干粮,在全村人期盼的目光中,
踏上了开往省城的班车。车子启动,他透过车窗,回望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回望站在村口不断挥手的爹娘和妹妹,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这泪水,有离乡的不舍,
有对未来的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破茧而出的决绝。他跨过了青春的门槛,
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未知的世界。前路漫漫,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他的根,
深深扎在身后的那片黄土里,给予他力量;而他的目光,必须坚定地望向远方。
第四章 都市的眩晕与挣扎省城,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李铁柱来说,
是一个光怪陆离、让人头晕目眩的全新世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
霓虹闪烁的繁华街道,以及穿着时髦、行色匆匆的人群……这一切,
与他生活了十八年的静谧、缓慢、土黄色的李家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像一颗被突然抛入激流的小石子,瞬间被淹没,感到前所未有的渺小和无所适从。
大学校园很大,很美,绿树成荫,教学楼图书馆气派非凡。但铁柱却很难真正融入这里。
他的浓重乡音,他的朴素衣着,他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都让他显得有些突兀。
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谈论着他听不懂的明星、网络游戏、品牌服饰,
他只能沉默地坐在角落,像个局外人。最让他感到压力的,还是经济上的困窘。
虽然申请了助学贷款,覆盖了学费,但生活费依然需要他自己解决。城市里的消费水平,
让他咋舌。一份最便宜的食堂饭菜,也够他在老家吃好几顿。他不敢有任何额外的开销,
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总是用军用水壶从宿舍接开水喝。入学没多久,
他就开始疯狂地寻找***。
发传单、做家教、去餐馆端盘子洗盘子、甚至去建筑工地做短工…… 无论什么 活计,
只要时间允许,报酬合适,他都做。他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几乎都被各种各样的***填满。
常常是下了课,匆匆啃个馒头,就赶去打工的地方,深夜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宿舍。
室友们都在打游戏、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他,
却在为生存而奔波。学习的压力同样巨大。大学的教学方式和高中完全不同,
更注重自主学习和思维拓展。他的英语底子薄,听说能力尤其差,上外教课时如同听天书。
一些需要接触计算机的课程,他也显得笨手笨脚,因为他之前几乎没怎么碰过电脑。
他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跟上进度。孤独、疲惫、焦虑,
像三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无数个深夜,他躺在宿舍狭窄的床铺上,望着天花板,
听着室友均匀的呼吸声,内心充满了彷徨和自我怀疑。放弃吗?
回到那个虽然贫瘠但却熟悉的李家坳?这个念头不止一次地冒出来,诱惑着他。但每次,
当他想退缩的时候,眼前就会浮现出爹娘佝偻的背影、妹妹期待的眼神、王老师殷切的嘱托,
还有乡亲们凑钱时那一张张真诚的脸。他不能放弃!他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他咬紧牙关,
把所有的苦和累都咽进肚子里。他把别人用来娱乐休闲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学习和打工中。
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背单词,练习听力,甚至在打工的路上都在默诵课文。
他主动向老师请教,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一点点弥补自己的短板。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贪婪地吸收着一切知识。生活虽然艰苦,但也并非全是灰暗。他遇到了善良的食堂阿姨,
看他总是吃最便宜的菜,有时会偷偷多给他打一勺;他遇到了耐心的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
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帮助;他也遇到了同样家境贫寒但积极向上的同学,彼此鼓励,互相支持。
慢慢地,他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打工。他的成绩开始稳步提升,
尤其是他的专业课程,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功底。他做***也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也稍微缓解了经济压力。都市的眩晕感渐渐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挣扎中生长出来的坚韧和冷静。他不再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
反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知道,这片陌生的土地,虽然充满挑战,
但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他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每一丝可能,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
扎下新的根须。这挣扎的过程,痛苦而漫长,却也在不知不觉中,锤炼着他的意志,
塑造着他的人格,为他未来的人生,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 知识的光芒与爱情的萌芽进入大二,李铁柱的生活节奏虽然依旧紧张,
但已经不像初来时那般慌乱和窘迫。他逐渐找到了学习、打工和休息之间的平衡点。
长期的***锻炼了他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让他对社会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
他的穿着依旧朴素,但干净整洁,眉宇间少了些怯懦,多了份沉稳。他的勤奋和天赋,
尤其是在专业课程上的出色表现,开始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专业课老师,一位姓张的教授,
很欣赏这个来自农村、踏实肯干又脑子灵活的学生。张教授主攻农业资源与环境方向,
经常有一些课题项目需要人手。有一次,他需要一个学生帮忙整理和分析一些土壤样本数据,
找到了铁柱。这对铁柱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数据整理工作,还主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对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虽然这些想法还很不成熟,
但却展现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潜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张教授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从此,
铁柱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张教授的课题项目中,从最初的数据处理,
到后来的野外采样、实验分析,他像一块掉进水里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专业知识。
在实验室里,他常常一待就是大半天,忘了吃饭,忘了休息,完全沉浸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里。
他发现,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当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时,竟然如此有趣,如此充满魅力。
知识,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也让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他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改变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
参与课题项目还有一点微薄的补助,这进一步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让他能稍微喘口气,
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他的成绩稳步提升到了年级前列,
还获得了一次校级奖学金。当他把奖学金证书寄回家时,爹娘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村里逢人便说,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也正是在大二下学期,
一个如同四月春风般的女孩,悄然走进了他的生活。女孩叫苏晓雅,是他的同班同学,
来自江南水乡的一个小城。她不像有些城里女孩那样娇气或高傲,她文静、秀气,
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两瓣月牙。她成绩也很好,尤其擅长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
一次小组作业,铁柱和苏晓雅分到了一组。铁柱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
负责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苏晓雅心思缜密,文笔好,负责资料整理和报告撰写。
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最终的报告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合作过程中,
铁柱被苏晓雅的聪慧和认真所吸引,而苏晓雅,
也注意到了这个沉默寡言却能力出众、眼神清澈而坚定的男生。她好奇于他的故事,
欣赏他的坚韧和担当。她发现,这个看似冰冷的男生,
内心其实蕴藏着巨大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小组作业结束后,两人的交集并没有中断。
苏晓雅有时会主动找他讨论问题,
借阅他的课堂笔记他的笔记总是做得极其工整详尽;铁柱在做实验遇到难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