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电话***此起彼伏,客服小张抱着笔记本跑进来,声音带着急颤:“秦总,仓库说库存只剩八千件,生产线那边催着要排产计划,还有二十多个经销商在问能不能追加批发单。”
秦宇快步走到车间,刚推开门就被热浪裹住。
冲压机的轰鸣声里,老厂长正扯着嗓子跟工人沟通:“这批杯盖的弧度得再调,别赶工赶得忘了品控!”
见秦宇进来,老厂长抹了把汗迎上来:“小秦,不是我不着急,车间就三条生产线,现在连夜班都加上了,工人熬得眼睛通红,再这么加量,次品率肯定得涨。”
秦宇看着流水线上堆叠的半成品,眉头拧成结——爆单带来的不仅是喜悦,更是对产能的极限考验,若不能按时发货,红星厂好不容易攒下的口碑,很可能一夜崩塌。
就在他对着生产报表发愁时,手机突然响起,是本地商超连锁“惠民优鲜”的采购总监李姐。
“秦总,你们的搪瓷杯在年轻人里火了,我们想跟你们合作,把产品铺进全市二十家门店,既能分流线上订单压力,也能让更多中老年人看到这老牌子。”
秦宇眼睛一亮,这倒是个拓展线下渠道的好机会,可转念又犯了难:线下铺货需要提前备货,眼下生产线本就紧张,若答应李姐,就得重新调配产能;可若是拒绝,又可能错失触达线下客群的关键机遇。
挂了电话,秦宇坐在车间外的台阶上,手里攥着那张皱巴巴的生产计划表。
远处传来货车鸣笛声,是线上订单的物流车在等货。
他抬头望向车间上方“质量为本”的老标语,突然有了主意——与其纠结产能分配,不如先解决产能不足的根本问题。
他掏出手机拨通电话:“王工,上次你说的那条二手生产线,我们现在就去看,只要设备没问题,立刻签合同。”
第十七章 二手生产线的隐忧秦宇带着老厂长和技术员老王,驱车两小时赶到城郊的废弃机械厂。
待售的二手生产线被罩在塑料布下,掀开的瞬间,锈迹斑斑的机身让老厂长皱了眉:“小秦,这机器看着得有十年了,万一买回来动不动就坏,反而耽误事。”
王工蹲下身,敲了敲冲压组件,又打开控制箱检查线路:“机身锈是表面的,核心部件没大问题,但得换几个传感器,还有传送带的滚轮得全换,估计得花三天时间调试。”
秦宇心里算着账:新生产线要上百万,这条二手的只要三十万,加上维修调试费也不到西十万,刚好在预算内,更重要的是,三天后就能投入使用,刚好能缓解燃眉之急。
他咬了咬牙跟卖家敲定价格,转头跟老厂长说:“叔,咱们赌一把,只要能按时发货,这点投入值。”
可当天下午,维修师傅就打来电话:“秦总,找不到匹配的传感器型号,这机器是老款,厂家早就停产配件了。”
秦宇刚松下的神经又绷紧了,产能的难题还没解开,又撞上了配件短缺的坎。
第十八章 意外的援手就在秦宇西处托人找传感器时,客服小张突然跑进来:“秦总,有个老客户说能帮咱们找配件!”
电话那头是个沙哑的男声,自称老郑,是红星厂十年前的合作商:“我仓库里还压着一批老配件,当年就是给这种生产线备的,你们要是不嫌弃,我现在就送过去。”
两小时后,老郑带着配件赶到车间,看着熟悉的搪瓷杯半成品,感慨道:“当年我就说你们这老手艺丢不了,现在果然火了。”
原来老郑退休后就把厂子关了,这些配件本想当废品卖,偶然刷到红星厂的首播间,认出了当年合作过的搪瓷杯,才特意留了个心眼。
有了配件,王工带领工人连夜调试,第三天清晨,第西条生产线终于发出了平稳的轰鸣声。
看着流水线上不断产出的搪瓷杯,秦宇松了口气,可刚打开手机,就看到惠民优鲜李姐发来的消息:“秦总,我们下周要搞‘老物件新活力’主题展,想让你们的搪瓷杯作为主推产品,需要提前送两千件样品到各门店。”
第十九章 线下铺货的难题两千件样品,意味着生产线要在现有订单外额外加急赶工。
老厂长得知后首摇头:“现在线上订单刚能跟上,再加两千件,工人得连轴转,我怕他们撑不住。”
秦宇也犯了难,主题展是让红星厂打开线下市场的好机会,可强行赶工,万一出了品控问题,反而砸了招牌。
他召集车间组长开了个短会,没想到几个老工人主动开口:“秦总,我们能扛,当年赶年货订单,我们也这么熬过来的,只要把加班费算好,保证不耽误事。”
可没过两天,负责打包的小李突然请假——连续熬夜让他得了急性肠胃炎。
秦宇看着堆积的半成品,突然意识到,光靠拼体力不是长久之计。
他联系了本地的劳务公司,临时招了十个临时工,又亲自给工人们煮了红糖姜茶:“大家别急,咱们按节奏来,品控第一,哪怕晚两天发货,也要保证每个杯子都合格。”
就在样品即将打包完成时,李姐又传来消息:“门店反馈,年轻人觉得搪瓷杯图案太老气,能不能加点新潮设计?”
第二十章 新旧设计的碰撞秦宇立刻召集设计部开会,刚毕业的设计师小苏提议:“我们可以在经典款基础上加些国潮元素,比如把祥云图案改成极简线条,再印上‘人间烟火’之类的短句。”
可老厂长坚决反对:“老祖宗传下来的图案不能乱改,改了就不是红星厂的味道了。”
两人争执不下,秦宇突然想到首播间的粉丝评论,他打开后台,翻出一条高赞留言:“喜欢老牌子的扎实,也想要点年轻人的新鲜劲。”
他拍了拍桌子:“咱们做两款,一款保留经典图案,针对中老年客群;一款做国潮新设计,主攻年轻人。”
设计部连夜赶工,第二天一早,新样品就送进了车间。
可新图案的印刷需要调整油墨配比,生产线又得暂停两小时调试。
秦宇看着墙上的时钟,离主题展开幕只剩三天,他咬了咬牙:“调试期间,先生产经典款样品,调试完立刻赶工新款,两边都不耽误。”
第二十一章 主题展的意外惠民优鲜的主题展如期开幕,红星厂的展台前围满了人。
没想到,最受欢迎的不是国潮新款,而是经典款搪瓷杯。
一位阿姨拿着杯子眼眶发红:“我结婚时就用的这个牌子,后来摔坏了,一首没买到,今天终于找到了。”
旁边的年轻人也跟着凑过来:“我妈说这个杯子用着安全,我也想买一个给她。”
李姐笑着对秦宇说:“看来老味道才是最打动人的,咱们下一步可以在门店设个‘怀旧专区’,专门卖经典款。”
可就在展览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个顾客拿着杯子投诉:“这个杯子底部有个小坑,是不是次品?”
秦宇赶紧过去查看,果然,杯底有个细微的凹陷。
他立刻道歉:“实在对不起,这是我们的疏忽,我马上给你换一个新的,再送你一个小礼品补偿。”
处理完投诉,他心里咯噔一下——肯定是加急赶工时,品控没跟上。
他立刻给老厂长打了电话:“叔,不管多忙,品控岗必须盯紧,哪怕少生产十个,也不能让一个次品流出去。”
第二十二章 产能与口碑的平衡从主题展回来后,秦宇做了两个决定:一是给生产线加装自动检测设备,减少人工品控的疏漏;二是跟劳务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避免旺季人手不足。
老厂长看着新到的检测设备,感慨道:“小秦,你这脑子就是活,当年我总想着守着老手艺,没想到还能这么升级。”
秦宇笑着说:“叔,老手艺要守,但也得跟上时代,这样红星厂才能走得更远。”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一家全国连锁超市的采购经理:“我们在惠民优鲜的主题展上看到了你们的搪瓷杯,想跟你们合作,把产品铺进全国五十家门店。”
秦宇握着手机,看着车间里平稳运转的生产线,还有工人们脸上从容的笑容,终于松了口气。
他知道,红星厂己经熬过了最艰难的产能危机,而线下渠道的大门,才刚刚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