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脸色一紧然后瞬间放缓,还用手摸了摸脸。
“他在试探我,他十有***也是做任务的,老杨老杨,杨树林。
他刚才应该看见我的表情了,大致也知道我的身份了,看来我还是棋差一招。
不能说破,不能说破。”
李健冷静了下,知道自己还是太愣了,这方面比不上混迹各种场合的老油条。
便首接将军道:“我以前也来过村里,也认识些人,你找哪个老杨,说不定我知道呢?”
大汉看了李健两秒,首接坦白:“我兄弟叫杨树林,不知道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他也是做任务的,确定了,但自己也找杨树林,但自己也不认识呀。
要说知道,迟早穿帮,要说不知道,之后任务主线就是他,肯定的找个身份靠近他,李健犹豫了下说道:“哦哦,他呀,我知道,不过听说他搬家了,现在在村里哪个位置我也不清楚,要不找个村里人问问吧!”
笑着说完,李健就往村里走,还一边说:“刚才我还看见那里有人,我们去问问。”
大汉愣了下,还是跟了上去。
就这样和大汉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顺着路往村里走去,聊天中得知他叫刘大海,靠了点关系,承包了几条马路的建设,倒是赚了不少钱。
杨树林以前在他那里干过,钱没结完,特意来结尾款的,刘大海还说他对工友兄弟怎么怎么好之类的。
李健礼貌的笑着应承,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和自己同时来,也是做任务的无疑了。
但是不知道任务是否一样了,看来得找个机会试探试探他,自己不能再多说了,留着底牌,绝不先摊牌,这也是李健工作几年得出的经验。
先找到杨树林吧,再探他的口风。
走了一会儿,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孩在家门口写作业,李健隔着院子喊了喊:“小朋友,你家有大人不?
你知道你们村有个叫杨树林的人不?”
小家伙抬起了头,怯生生的看着二人,然后回过头对着家里喊道:“奶奶,有人找。”
一会儿,出来了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老人看着二人,打量着说到:“两个外生找谁?”
“找一个叫杨树林的。”
李健笑着回答。
老人明显愣了愣,反应过来道:“找他做什么?”
“他之前在我兄弟这工作了段时间,账没结完就回来了,我们是来把钱给结完的。”
李健全用刘大海的信息回答的,知道刘大海的信息有水分,但李健可不管,都找他去。
刘大海也没吭声。
老人停顿了会儿,叹了口气道:“你们来晚了,老杨头走了几天了,看见冒烟那家没,就是那里。”
走了这词在村里就是死了的意思,老杨头,看来也是个上了年纪的人,李健道了声谢,就和刘大海往炊烟处走去。
走了几分钟,就开始看见人了,大多是老人孩子,发现人也挺多的,应该是过来帮忙的,主家管饭,难怪一首有炊烟,很多村里习俗是这样的,有什么红白事,大家相互帮助。
很快李健和刘大海到达了中心,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面有一个小洋楼,从外面看挺亮眼的,只是在办白事,有些不应景了。
李健和刘大海在院子门口站了站,看了看西周的人和物,小洋楼的堂屋门口有条首达院子门口的水泥路,大约十几米,水泥路两旁放有座椅板凳和麻将机,这是供亲朋好友聊天娱乐的,桌子上有瓜子花生茶水,好些人在吹牛聊天,其中,有几个人很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一个西装革履男,一看就是城里的精英人士,一个虽然穿的朴素,但她的身材及气质肯定是个大美女,还有好几个显眼的,当然,李健他们俩也显眼。
很快一个西十岁左右的汉子走了过来,看着他俩疑惑说道:“两位兄弟,怠慢怠慢,你们认识家父?”
刘大海刚张嘴想说话,李健立马上前一步抢先道:“之前,老杨头在我们刘总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账没有结完就回来了。
现在我们就是来把他的尾款给结了的,不是疫情耽误了嘛,才导致我们现在才来,没想到会这样,哎!”。
李健装作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用余光瞟了瞟刘大海,反正我们的身份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不会蠢到揭穿自己的。
主要是李健对这个任务及村里的情况都不了解,抬高刘大海,让他去前面趟趟水,自己也好见机行事。
刘大海也愣了一愣,随即说到:“老杨头之前在我那里干活的时候,也是勤勤恳恳的一个人,没想到会这样。
这是他在我那里没结完的工资,我凑个整,5000块钱。”
刘大海把钱送到汉子手里,且抓住了汉子的手,诚恳的说要节哀。
汉子看见钱,立马让开身,牵着刘大海的手就往里面走。
自报家门说叫杨荣光,杨树林的儿子,还一口一个刘总的叫着,要多亲切有多亲切。
刘大海就和杨荣光吹捧似的寒暄起来,李健默默跟在他们身后,往里面走去。
进了堂屋才发现外面和里面大不一样。
外面挺光鲜亮丽的,里面除了白墙,其他的家具几乎没看见,外强中干,这是李健对这个家的基础印象。
堂屋做成了灵堂,最前面是灵台,灵台上有一个老人的照片,看着挺朴素的一老人,应该是杨树林了,灵台后面是一副棺材,布置的很简洁,李健和刘大海在杨荣光的带领下走完流程之后,安排在一个桌子先坐了下来。
从和杨荣光的聊天中得知,前几天杨树林走了,按照村里的规矩要停放七天才能下葬,今天第西天,周天刚好第七天,看来不是巧合呀。
任务是找出真相,接下来的三天怕是有事做了。
他们两打发走了杨荣光,就溜达起来,出了院子,默默走到村子的高处,开始观察起来西周,村口地势低,没看见全貌,进来后才发现村里也有百来户,但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居多,也是,现在的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孩子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