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的李曦尧端坐在绣架前,纤细的银针在指尖翻飞,正在绣制父亲治水的《黄淮安澜图》。
这幅图景她已经绣了整整三个月,从初春的微寒绣到如今的春暖花开。
绣架上的丝线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针一线都勾勒出堤坝的坚固轮廓。
"月儿,歇会儿吧,你爹从河道上捎来了新茶。
"母亲周氏的声音从廊下传来,温柔中带着几分宠溺。
曦尧抬头一笑,眉眼间已有了世家贵女的端庄模样。
她是治水总督李斌的掌上明珠,名字取"东方破晓,尧舜盛世"之意,而小名"月儿"更是承载着全家愿她如明月般皎洁的美好期盼。
"娘,等我绣完这段堤坝就好。
"她声音轻柔,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慢,"爹爹说,治水如绣花,都要心细如发。
"周氏走到女儿身边,看着绣架上初具规模的图样,眼中满是欣慰:"你这孩子,倒是把你爹的话都记在心里了。
"这样的时光一晃就是六年。
十八岁的李曦尧已通晓诗书,更从父亲那里学得一身治水本领。
每当李斌与幕僚在书房商议治水方略时,总会让女儿在屏风后静静聆听。
她天资聪颖,过耳不忘,常常能举一反三。
去年山东水患,她提出的"分流导淤"之策,竟真的帮父亲解决了一个棘手难题。
"若是月儿身为男子,定能成为治世能臣。
"那日晚膳后,李斌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忍不住对妻子感叹,眼神中既有骄傲,也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遗憾。
周氏轻叹一声:"老爷何出此言?
月儿马上就要议亲了,这些话若是传出去......""我知道。
"李斌打断妻子的话,语气中带着无奈,"只是可惜了她这一身才华。
"此时的曦尧并不知道父母的这番对话,她正坐在窗前,就着烛光翻阅父亲给她的《河防通议》。
书页已经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父亲的批注。
她的目光停留在"治水先治人"这句话上,若有所思。
第二章 草原来风这年端午,李府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从科尔沁草原前来京省亲的乌兰郡主。
那日的李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