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结束一个跨国视频会议,身上还带着会议室里的冷冽气息。
助理在走廊尽头低声汇报着融资进展,他简单交代几句便切断了通话。
候诊区里,他打开平板电脑审阅技术方案,屏幕上跳动的代码与不远处牙科设备的嗡鸣形成奇特的和鸣。
作为渊思科技的创始人,他擅长在嘈杂环境中保持专注,但今天,他的余光始终留意着三号诊室的方向。
"陆渊,三号诊室。
"他合上平板,整理了下西装袖口,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像是要奔赴另一个重要商谈。
诊室内,苏瑾正在治疗台前准备器械。
见他进来,她从防护面罩后投来确认的一瞥,点头示意。
无影灯己经亮起,各种根管治疗器械在托盘里列队待命,透着不容打扰的专业气场。
陆渊会意地躺上诊疗椅。
这次他没有多问,只是安静地看着她戴上新的手套,动作流畅如流水线作业。
她指了指墙上的钟,比了个"十五分钟"的手势,他微微颔首。
麻醉过程安静得出奇。
她全程凝神在注射部位,只有器械触碰的细微声响在诊室回荡。
当高速手机启动时,陆渊不自觉地握紧了扶手,但看到她全神贯注的模样,又缓缓松开。
根管预备阶段,她换上了手术放大镜。
在4.5倍的放大视野下,她的每个动作都精确到毫米。
偶尔需要器械时,她只是向护士伸手,简短地说"15号锉"或"冲洗",声音被口罩滤得模糊不清。
在这片专注的寂静中,陆渊的思绪飘回今早的技术评审会。
他带领团队攻克过无数算法难题,却在此刻对一个根管系统的复杂性产生了新的认知。
这种精密程度,不亚于他们正在研发的神经网络模型。
填充阶段开始。
苏瑾用根尖测量仪测量根管长度时,眉头微蹙。
她转身在电脑上快速调出X光片,指尖在屏幕上轻点,比对数据。
这个动作让陆渊想起自己在调试代码时的专注神情。
当牙胶尖在根管内就位的瞬间,她轻轻点头,这个微小的动作被陆渊捕捉到,仿佛看见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时成员们会心的微笑。
治疗接近尾声,她摘下放大镜,额发己被汗水浸湿。
"很顺利。
"她终于开口,声音带着长时间专注后的沙哑,"根管填充完成了。
"陆渊坐起身,递过自己的名片:"陆渊,渊思科技。
如果医院需要升级医疗数据系统,我们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这个突如其来的自我介绍让苏瑾微微一怔。
她看了眼名片,又看向他,忽然明白了他身上那种不同于普通患者的气质从何而来。
"苏瑾。
"她接过名片,指尖在"CEO"字样上短暂停留,"所以,您对精密操作应该很熟悉。
""但都不及您刚才的万分之一。
"他真诚地说。
护士在一旁轻声提醒下一位患者己在等待。
陆渊会意地起身,在离开前最后看了眼治疗台——那些使用过的根管锉整齐排列着,像完成了一场精密战役的士兵。
走廊上,他接到合伙人的电话:"融资会议改期了,你那边结束了吗?
""刚结束。
"陆渊回头看了眼诊室门牌,"而且,发现了一个比算法更精密的系统。
"电话那头传来疑惑的追问,但他己经挂断。
手机屏幕映出他若有所悟的脸——在这个充满消毒水味的世界里,他第一次遇到了连大数据都无法分析的复杂算法。
而诊室内,苏瑾将那张名片收进抽屉,继续准备下一个患者的器械。
只是摆放器械时,她的动作比平时慢了半拍,仿佛在思考某个超出诊疗方案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