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巷晨的赤豆香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砚食记:温软时光与规则余响第一卷:巷陌炊暖,旧影初显第一章 巷晨的赤豆香老城区的巷口总醒得早。

寅时刚过,青石板路还沾着夜露的凉,巷尾“砚食记”的木窗就先透出暖黄的光。

苏砚站在灶台前,素白的手指正捏着块湿棉布,轻轻擦过陶锅的边缘——锅里炖着的赤豆元宵,豆子要炖到开花,绵得能抿成沙,这是她昨天傍晚就泡上的新采赤豆,连挑拣都要对着窗棂的光,把有虫眼的都挑出去。

她今天穿了件浅青的旗袍,领口盘扣系得一丝不苟,是最老式的斜襟样式,布料上绣着几枝淡金的桂花,不仔细看几乎融进底色里。

长发松松挽在脑后,用支温润的白玉簪固定,低头搅元宵时,几缕碎发垂在颈侧,随着手腕的动作轻轻晃。

灶火的温度烘得她脸颊泛着浅粉,眉眼间的温润像浸在溪水里的玉,连看向锅里的眼神都软乎乎的。

“哗啦——”窗台上突然传来一阵轻响,苏砚抬眼时,一团雪白的毛球正踩着粉白色的肉垫,慢悠悠跳上柜台。

是小白。

它通体的毛蓬松得像团云,颈间的毛尤其厚,跑起来像拖着片会动的雪,冰蓝色的眼睛此刻半眯着,扫过灶台时,瞳孔缩成两颗精致的蓝宝石。

“又去屋顶晒太阳了?”

苏砚的声音偏缓,语调带着点老式收音机的温吞感,她用木勺舀起一勺元宵,吹了吹递到柜台边,“尝尝?

红糖是昨天刚熬的,没放防腐剂。”

小白没动,却有个清浅的声音首接飘进苏砚脑海里——是精神链接,只有他们俩能听见。

检测到赤豆元宵甜度达标,温度85℃,符合“砚食记”出品标准。

它顿了顿,又补了句,但宿主,你今天比昨天晚起了三分钟,按这个进度,早上第一位客人来的时候,桂花糕可能蒸不熟。

苏砚笑了,把勺子里的元宵放回锅里,伸手戳了戳小白的脸颊:“知道了,我们家的‘系统监工’。”

指尖碰到的毛软得像棉花,小白却故意偏过头,假装生气地用尾巴甩了甩她的手背,尾巴尖的毛扫过皮肤,有点痒。

其实小白哪是真的催,它早上蹲在屋顶,早看见巷口那个扫街的王大爷己经推着清洁车过来了——王大爷每天都要在砚食记门口停一会儿,就为了喝碗热乎的赤豆元宵,苏砚总多给她舀一勺豆子。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店门就被轻轻推开,带着股晨露的凉。

“小苏老板,早啊!”

王大爷扛着扫帚走进来,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今天的元宵闻着就香,比巷口那家早点摊的强多了!”

“王大爷早,”苏砚转身从碗柜里拿出个粗瓷碗,碗沿有圈淡青的花纹,是她特意在旧货市场淘的,“您先坐,马上就好。”

她舀元宵时特意多盛了半勺,又淋了点红糖浆,递过去时还不忘说,“慢点儿喝,小心烫。”

王大爷接过碗,吹着气喝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哎哟,这豆子炖得真绵!

小苏啊,你这手艺真是绝了,要是我家孙女在这儿,肯定要跟你学做甜品。”

苏砚笑着没接话,转身去揉桂花糕的面团。

小白蹲在柜台上,冰蓝色的眼睛盯着王大爷的碗,尾巴轻轻晃着,脑海里又飘来一句话:宿主,根据近一周数据统计,王大爷每次都会剩两颗元宵,建议下次少盛半勺,避免浪费。

“他是想留着给巷口的流浪猫。”

苏砚头也不回地说,手指揉着面团,力度刚好,“上周我看见他把剩的元宵放在花坛边,那只三花猫吃得可香了。”

小白愣了愣,冰蓝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恢复了傲娇的模样,扭过头看向窗外,尾巴却悄悄卷了卷——它倒是没注意到这个细节,看来“人类的日常观察”,比系统的数据统计要复杂些。

太阳慢慢升起来,巷子里的人越来越多。

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趴在店门口扒着玻璃看:“苏姐姐,今天有糖芋苗吗?”

苏砚探出头,笑着点头:“有啊,刚做好的,等会儿给你们装小半碗。”

“耶!

谢谢苏姐姐!”

孩子们欢呼着跑开,约定好放学再来。

小白在柜台里哼了一声,精神链接里的声音带着点嫌弃:宿主,你己经连续三天给他们多装糖芋苗了,再这样下去,本月糖料预算会超支。

“孩子们长身体,多吃点甜的没关系。”

苏砚揉着面团,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个小罐子,里面装着刚炒好的芝麻,“对了,昨天你说红糖快没了,我下午去巷口的粮油店买,顺便给你带小鱼干。”

小白的耳朵瞬间竖了起来,冰蓝色的眼睛亮了亮,却还是嘴硬:我只是……需要补充蛋白质,维持能量感知功能。

不是喜欢吃小鱼干。

苏砚没戳穿它,只是笑着把芝麻撒在面团上。

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她手腕上——旗袍的盘扣刚好遮住那道极淡的疤痕,只有在她抬手揉面时,才能隐约看见一点浅色的印记。

店里的旧座钟慢慢走着,指针比墙上的电子钟慢了五分钟,滴答声混着元宵的咕嘟声,在巷晨里酿出满室的暖。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