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赛巫鬼
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一年一度的赛巫鬼仪式。
这个仪式旨在祈求丰收、驱邪避灾,是全村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仪式前的一周,村民们就着手准备各种供品。
新鲜的水果、刚收割的谷物、精心制作的纸扎人偶,每一样都代表着村民们对土地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妇女们忙着缝制新衣,男人们则负责搭建临时祭坛和装饰村庄。
孩子们则兴奋地跑来跑去,帮助大人们搬运物品,整个村子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柱子的娘亲也不例外,她早早地起床,开始准备供品。
柱子看着娘亲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次的赛巫鬼仪式对于娘亲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关系到全家一年的生计。
于是,他也主动上前帮忙,希望能减轻娘亲的负担。
“娘,我来帮你。”
柱子接过娘亲手中的篮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水果。
娘亲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柱子,你长大了,懂得帮娘分担了。”
柱子腼腆地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跟着娘亲一起忙碌起来。
终于到了春分这一天,村里变得格外热闹。
村口的大槐树下搭起了临时的祭坛,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供品。
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脸上洋溢着虔诚的笑容,纷纷来到祭坛前跪拜。
赛巫鬼仪式的主角是村里的几位资深巫师,他们身穿色彩斑斓的巫袍,手持法杖,神情肃穆。
其中最年长的一位巫师名叫阿婆,她年逾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是村里的灵魂人物,据说拥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
阿婆缓缓走上祭坛,高声念诵着古老的咒语,声音悠扬而有力,穿透了整个村庄。
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声响起,仪式正式开始了。
阿婆手持法杖,缓缓走向祭坛。
她的步伐沉稳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村民的心上,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
她站定后,高举法杖,口中念诵着古老的咒语。
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在这一刻凝固了,只有阿婆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巫师们开始围绕着祭坛跳起了舞步奇特的祭祀舞蹈,他们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村民们跟随巫师的节奏,轻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神圣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柱子站在人群中,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激动和期待。
他从小就对这种神秘的仪式充满好奇,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会挤到人群的最前面,仔细观察巫师们的每一个动作。
这一次也不例外,他紧紧盯着阿婆手中的法杖,那法杖顶端镶嵌着一块蓝光的宝石,那块蓝色宝石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阿婆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庄重而神圣,每一个字眼都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正当柱子沉浸在仪式的氛围中时,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他抬头望去,只见天空中飘来一朵奇异的云彩,形状宛如一只巨大的凤凰。
这朵云彩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七彩光芒,美得令人窒息。
村民们纷纷驻足观看,惊叹不己。
这时,阿婆忽然停下了舞步,目光凝重地看向那朵云彩。
她似乎感受到了某种异样的力量,低声喃喃道:“这是祥瑞,也是警示。”
随后,她再次挥动法杖,一束蓝色的光芒从法杖顶端射出,首冲云霄。
那朵凤凰状的云彩在光芒的照耀下变得更加璀璨夺目,最终化作无数细小的光点,洒落下来,甚至集中的光点似是朝着柱子落下。
柱子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
他感觉到,这次的赛巫鬼仪式与往常有所不同,似乎预示着某种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耳边传来了阿婆的声音:“柱子,你过来。”
柱子一愣,随即走向祭坛。
阿婆递给他一枚精致的玉佩,说道:“柱子你是我们村里这一辈最有胆气和智慧的孩子,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宝物,可以护身避邪。
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勇敢。”
接过玉佩的瞬间,柱子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涌入体内,他感觉,自己的命运或许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一切,可能都始于这场不同寻常的赛巫鬼仪式。
村民们看到这一幕,纷纷议论起来。
有人感叹柱子的好运,有人则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担忧。
阿婆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地说:“大家不要惊慌,这朵凤凰云彩虽然带来了警示,但也预示着新的希望。
柱子是我们村子的希望,他会带领我们渡过难关。”
听到阿婆的话,村民们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
他们相信阿婆的智慧和力量,也相信柱子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
柱子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阿婆重新开始仪式,她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村民们跟着她的节奏,齐声吟唱古老的咒语,祈求神灵的庇护。
柱子紧握着手中的玉佩,心中默念着阿婆的话,感受着那份温暖的力量。
仪式持续了几个小时,首到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上。
阿婆宣布仪式结束,村民们纷纷散去,各自回到家中。
柱子也带着心中的疑惑和那枚珍贵的玉佩回到了家中。
娘亲见他回来,关切地问道:“柱子,怎么了?
今天仪式上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吗?”
柱子点了点头,将阿婆送给他的玉佩展示给娘亲看,并讲述了仪式上的奇异景象。
娘亲听后,眉头紧锁,若有所思地说道:“阿婆给你这枚玉佩,肯定是有深意的。
你要好好保管,说不定将来会有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