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不再有梧桐的清香,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淡淡的硫磺味,混着灼热的火气,扑面而来。
远处的羽山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山体呈赤红色,顶端的火山口冒着淡淡的白烟,阳光洒在山壁上,反射出金属般的光泽。
他停下脚步,从腰间解下守陵人赠予的陶瓶,倒出少许苍梧泉泉水。
泉水接触到掌心时,清凉的气息瞬间驱散了周身的燥热,而掌心的灵气与泉水相融,竟隐隐生出一丝微弱的“水火相济”之意。
林舟心中一动,将泉水重新倒回瓶中——羽山的火气果然浓郁,连寻常的泉水,都能在这环境里与火气形成微妙的平衡,这正是《黄庭经》里“阴阳调和”的修行契机。
继续往前走,路边的植物渐渐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贴着地面生长的暗红色苔藓,苔藓表面泛着极淡的红光,凑近了看,能看到细小的火星在苔藓的纹路里跳动。
林舟蹲下身,用指尖轻轻触碰苔藓——指尖传来一阵温热的触感,一缕纯粹的火气灵气顺着指尖钻入体内,与原本的灵气相融。
没有刻意引导,那缕火气灵气便顺着《黄庭经》的气脉轨迹,缓缓流转,途经丹田时,竟让丹田处的灵气又浑厚了几分。
“羽山的火气灵气,比苍梧的草木灵气更烈,却也更纯粹。”
林舟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随着不断靠近羽山,周围的火气灵气越来越浓郁,甚至能看到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红色光点,像微型的火星,随着风的流动轻轻飘散。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他终于抵达羽山脚下。
山脚下没有寻常山林的灌木丛,只有***的红色岩石,岩石缝隙里渗出暗红色的岩浆,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缓缓流向远处的洼地。
林舟踩着岩石往前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脚下传来的灼热,而体内的灵气似乎被这股灼热唤醒,运转速度比平时快了近一倍。
他沿着山壁往上走,目光始终留意着周围的环境——作为考古学者,他习惯在陌生环境里寻找“人为痕迹”,比如打磨过的石块、刻有纹路的岩壁,这些往往是解开历史秘密的钥匙。
果然,在走到半山腰时,他发现了一块嵌在山壁里的黑色石板。
石板约莫半人高,表面光滑,不像自然形成的岩石,反而像是人工切割打磨过的。
石板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纹路,既不是大荒部落常见的图腾,也不是苍梧石碑上的星图气脉,而是一种更复杂的符号——有的像盘旋的云纹,有的像展开的剑形,还有的像缩成一团的龟甲,纹路之间用极细的线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透着一股古朴而威严的气息。
“这纹路……不像是大荒本土的。”
林舟凑近石板,用手指轻轻抚摸纹路。
指尖触到石板时,一股与火气灵气截然不同的“道韵”顺着指尖传来——不是灵气,却比灵气更沉稳,像是某种沉淀了万年的规则,与《黄庭经》里“大道至简”的意境隐隐呼应。
他拿出《黄庭经》古抄本,翻到空白页,用铅笔将石板上的纹路仔细临摹下来,线条的转折、符号的比例,都一一对应,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临摹到一半时,他的指尖突然被石板上的一道细缝划破。
一滴血珠落在石板中央的龟甲符号上,原本暗沉的石板竟瞬间亮起红光,纹路里像是有岩浆在流动,那些云纹、剑形、龟甲符号依次亮起,最后汇聚成一道红色的光纹,顺着山壁往上延伸,首指羽山顶端的火山口。
林舟心中一惊,连忙收回手。
石板上的红光渐渐褪去,只留下中央龟甲符号上的一道淡红印记,像是被血珠浸染过,久久不散。
他看着那道延伸至火山口的光纹,又摸了摸锁骨处的天龟印记——此刻印记也微微发烫,与石板上的龟甲符号,竟有了一丝微弱的共鸣。
“这石板……难道与天龟有关?”
林舟想起守陵人说的“十六龟甲对应天龟力量”,又想起石板上的龟甲符号,心中冒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在大荒之外,还有另一股势力与天龟有关,而这石板,就是两者之间的连接。
他没有立刻沿着光纹往上走,而是继续观察石板。
在光纹褪去的地方,他发现了一行更小的符号,刻在云纹与剑形符号之间,像是注释。
这些符号比之前的纹路更复杂,却隐隐能看出与《黄庭经》里某些古字的相似之处——比如“道”字的古体,“剑”字的篆写。
林舟试着用解读古文字的方法,将符号拆解、组合,片刻后,他隐约认出了几个字:“截教剑龟”。
“截教?”
林舟心中疑惑。
他从未在大荒的传闻里听过这个名字,却觉得这两个字透着一股莫名的熟悉——仿佛在某个被遗忘的记忆里,或是在某本古籍的残页中,见过类似的记载。
他将这几个字记在《黄庭经》的空白页上,与石板纹路的临摹图放在一起,想着或许日后能从其他遗迹中找到线索。
休息片刻后,林舟决定沿着光纹往火山口走。
光纹虽然己经褪去,但山壁上还残留着淡淡的火气痕迹,像一条隐形的路径,指引着方向。
往上走的路越来越难走,山体的坡度越来越陡,硫磺味也越来越浓,甚至能听到火山内部传来的“轰隆隆”声,像是大地的心跳。
走到火山口边缘时,林舟停下了脚步。
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火山口并非想象中灌满岩浆的熔炉,而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平台,平台中央有一座用暗红色岩石砌成的祭坛,祭坛呈八卦形状,每个卦位上都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刻着与山壁石板相似的云纹、剑形、龟甲符号。
祭坛中央的地面上,嵌着一把半露的剑——剑身呈青绿色,像是用玉石雕琢而成,剑身上刻着细密的纹路,纹路里流淌着淡淡的青光,与周围的火气形成鲜明对比。
“那是……剑?”
林舟小心翼翼地走下火山口,踏上圆形平台。
脚下的岩石带着灼热的温度,却出奇地平整,显然是人工打磨过的。
他一步步靠近祭坛,越靠近,越能感受到那把剑散发出的气息——不是火气,也不是草木灵气,而是一种带着“清正”之意的道韵,与山壁石板上的道韵同源,却更加强烈,仿佛能斩断一切混沌。
走到祭坛边缘,林舟终于看清了那把剑的全貌。
剑长约三尺,剑柄是深褐色的,像是用某种珍贵的木材制成,上面缠着细细的青色丝线,丝线编成的图案与剑身上的纹路相呼应。
剑格呈龟甲形状,上面镶嵌着一颗淡青色的宝石,宝石里似乎有流光在转动。
而剑身的青绿色,并非玉石的本色,更像是灵气凝聚到极致后形成的“剑韵”,透着一股“斩邪存正”的威严。
他没有立刻去拔剑,而是蹲下身,观察剑身周围的地面。
地面上刻着一圈比石柱符号更复杂的符文,符文呈环形围绕着剑,符文之间的缝隙里,残留着极淡的灵气痕迹——不是大荒的灵气,也不是相繇势力的戾气,而是与剑同源的道韵,显然是用来封印或守护这把剑的。
林舟拿出《黄庭经》,翻到之前临摹石板纹路的那一页,将书页与地面的符文对比。
果然,两者的符号体系完全一致,只是地面的符文更完整,还多了一些与“剑”相关的细节——比如符文里的剑形符号,比石板上的更清晰,甚至能看到剑刃的弧度。
他试着用手指沿着符文的线条滑动,指尖传来的道韵越来越强烈,而体内的灵气受到道韵的牵引,竟开始按照符文的轨迹运转,与《黄庭经》的气脉轨迹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新的循环。
“这把剑……应该就是石板上‘剑’字符号对应的器物。”
林舟站起身,目光落在剑身上。
他能感觉到,剑身上的道韵与自己锁骨的天龟印记,正产生着越来越强烈的共鸣——印记发烫的温度越来越高,而剑身上的青光也越来越亮,像是在回应印记的呼唤。
就在这时,祭坛东侧的一根石柱突然发出“咔嚓”一声脆响。
林舟循声望去,只见石柱上的龟甲符号竟裂开了一道缝隙,缝隙里渗出黑色的雾气,雾气中带着熟悉的戾气——与九凤身上、羽蛇部人身上的戾气一模一样,是相繇残魂的气息!
黑色雾气越来越浓,顺着石柱往下流,落在地面的符文上。
符文接触到雾气的瞬间,发出“滋滋”的声响,原本泛着微光的符文竟开始褪色,道韵也变得紊乱起来。
林舟心中一紧——相繇势力的人,难道也来过这里?
这黑色雾气,恐怕是他们留下的“侵蚀印记”,目的是破坏符文,夺取这把剑?
他没有慌乱,而是立刻收敛气息,按照《黄庭经》的“藏气法”,将体内的灵气与周围的火气灵气融为一体。
同时,他仔细观察黑色雾气的流动——雾气虽然带着戾气,却也遵循着“气的轨迹”,从石柱的缝隙里渗出后,沿着地面的低洼处流动,专门朝着符文的薄弱点侵蚀。
“既然是气,就能用《黄庭经》化解。”
林舟想起守陵人说的“观气不迷”,他闭上眼睛,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感知上。
黑色雾气的戾气、符文的道韵、剑身的清正之气、周围的火气灵气,西种气息在他的感知里清晰地呈现出来,像是西条不同颜色的溪流,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
他试着引导体内的灵气,顺着《黄庭经》“阴阳调和”的轨迹,缓缓靠近黑色雾气。
灵气接触到雾气的瞬间,雾气猛地翻滚起来,像是被激怒的野兽,想要侵蚀灵气。
但林舟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引导灵气,将雾气包裹起来——不是对抗,而是用灵气中的“清正之意”(这是与剑身道韵共鸣后生出的气息),慢慢稀释雾气中的戾气。
这个过程很慢,像温水煮冰。
林舟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体内的灵气也在不断消耗,但他没有停下——他能感觉到,每稀释一分戾气,符文的道韵就恢复一分,剑身的青光也亮一分,而自己体内的灵气,也在与道韵、清正之气的共鸣中,变得越来越浑厚、越来越纯粹。
不知过了多久,当最后一丝黑色雾气被稀释殆尽时,地面的符文重新亮起红光,与石柱上的符号呼应,形成一道完整的结界,将剑身护在中央。
林舟睁开眼,只觉得浑身舒畅,体内的灵气比之前浑厚了数倍,甚至在丹田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灵气漩涡——这是筑基初期的征兆!
没有剧烈的突破波动,没有刻意的修炼,只是在化解戾气、共鸣道韵的过程中,修为自然而然地增长了。
他站起身,看向祭坛中央的剑。
此刻剑身上的青光更亮了,剑柄上的青色丝线微微飘动,像是在向他致意。
林舟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到剑身——一股清凉的道韵顺着指尖涌入体内,与丹田的灵气漩涡相融,瞬间抚平了修炼后的疲惫。
同时,一段模糊的信息,像是烙印般,传入他的脑海:“青萍剑,截教教主信物,镇三界邪祟,护天龟一脉……青萍剑!
截教教主信物!”
林舟心中震撼。
之前在山壁石板上看到的“截教剑”三个字,此刻终于有了答案——这把剑,就是截教的信物,而它与天龟的关联,也印证了石板上的龟甲符号并非偶然。
他又想起《山海经》里关于天龟的记载,再结合这段信息,一个更完整的脉络渐渐清晰:上古时期,天龟不仅是大荒的守护神兽,还是截教的护法,或许就是传说中的“龟灵圣母”;而青萍剑作为截教信物,与天龟一脉相互守护,共同对抗相繇这样的邪祟;后来天地异变,天龟碎裂成十六块龟甲,青萍剑也被封印在羽山,等待能与天龟印记共鸣的人出现。
林舟没有试图拔起青萍剑。
他能感觉到,剑身上的封印还未完全解开,而且此刻的自己,还没有能力驾驭这把承载着截教道韵的剑。
他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像解读文物一样,感受剑的气息,记录剑的信息,将这段经历与之前的苍梧石碑、天龟印记联系起来,拼凑出大荒与截教、天龟与青萍剑的完整故事。
他在祭坛旁坐下,拿出《黄庭经》,将“青萍剑截教龟灵圣母”这些关键词,还有剑身上的纹路、符文的轨迹,一一记录在空白页上。
阳光透过火山口的烟雾,洒在青萍剑上,剑身的青光与阳光交织,形成一道淡淡的光柱,笼罩着整个祭坛。
林舟闭上眼睛,感受着青萍剑的道韵、羽山的火气灵气、体内的灵气漩涡,三者在《黄庭经》的调和下,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格物观气”又精进了一层——不仅能感知灵气,还能解读灵气背后的“道韵”,理解器物承载的历史与使命。
不知过了多久,火山口的烟雾渐渐散去,夕阳的余晖洒在羽山上,将山体染成金黄色。
林舟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青萍剑——剑身的青光己经恢复平静,像是重新陷入沉睡,但他知道,这把剑与他之间,己经有了一道无形的联系。
他沿着来时的路下山,脚步比来时更沉稳,体内的灵气也更浑厚。
路过山壁石板时,石板上的龟甲符号又亮了一下,像是在与他锁骨的印记告别。
林舟对着石板微微躬身——既是对这处遗迹的敬意,也是对截教、天龟一脉的尊重。
离开羽山时,天色己经暗了下来。
林舟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有了新的方向:接下来,他要寻找更多与龟甲碎片、截教遗迹相关的地方,或许能从这些遗迹中,找到解开天龟秘密、对抗相繇势力的线索。
而青萍剑的道韵,也像一盏灯,在他的“山海玄途”上,照亮了更遥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