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是一个温情激荡、神秘莫测而又不能不读的故事。
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这部作品,依然会被故事里壮观的景色、惊险的情节、巧妙的构思所折服。
1996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被搬上荧幕,历演不衰。
这本书还被选入教育部《大纲》新课标中学生语文课外必读书目。
本书作者儒勒·凡尔纳是世界上从十九世纪至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天马行空的想象首开科幻小说先河,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与其后发表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被合称为“海洋三部曲”,是儒勒·凡尔纳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代表作。
1828年,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
他出生不久,全家就搬进了外祖父居住的一个河中小岛上。
周围是汹涌的海浪,码头上停泊着各种渔船。
从此,他与大海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他喜欢听从美洲来的人讲穿越原始森林的冒险故事,并且还幻想着能当一名水手,去海洋探险。
9岁那年,他在乡下的别墅里捡到一本护卫舰舰长的航海日记,读完后,他更加迷恋海洋。
他和弟弟租了一条小船,开始玩海军打仗的游戏,只是为了体验幻想中的航海梦境。
为了得到一个做见习水手的机会,凡尔纳用自己仅有的钱向一名少年水手买到了聘约,代替对方在船上航行。
虽然后来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顿,但他仍然向往着鲁滨逊式的远航探险生活。
中学毕业后,凡尔纳遵照父亲的意愿攻读法学。
在此期间,凡尔纳开始接触剧本和诗歌创作,一首诗还在南特的文学团体中被传阅开来,自此,他受到很大鼓舞,确信自己有当作家的潜力。
他怀揣作家梦来到巴黎,一边学习法律,一边继续进行文学创作。
这段时期,父亲每个月只给他125法郎生活费,希望借此逼他回去从事法律事务所的工作。
但他决心己定,不再回头。
为了得到渴望己久的精装版莎士比亚全集,他节衣缩食,精打细算。
他主动参加知名人士的文学沙龙,由此结识了著名作家大仲马,并在他的指导下接连创作了多个剧本。
不久,凡尔纳的独幕喜剧《折断的麦秆》在剧院成功上演,他终于在文学道路上初露头角。
1850年,凡尔纳有幸认识了《环球旅行》的作者雅克·阿拉戈,开始接触他创办的“阿拉戈航海协会”。
凡尔纳在协会里遇见了很多探险家、科学家,并与他们海阔天空地交谈。
在他们的感召下,凡尔纳对各门科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广泛涉猎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各类书籍,积累了2万多张文摘卡片。
不久后,他就开始在《家庭博览》杂志发表探险小说。
凡尔纳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对科学极度敏感。
此外,他还能出色地把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引导读者和他一起进入特设的幻想世界。
评论家夏尔·诺埃尔说:儒勒·凡尔纳最大的秘诀在于,他善于让千百万读者见到他自己内心见过的东西。
大海陪伴着凡尔纳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那难以磨灭的来自大海的召唤,使他对船舶的热爱几乎超过了一切。
从1865年开始,凡尔纳先后购买了三条船。
从改装过的小渔船,到优雅别致的游船,航海成了他工作之余唯一的消遣,他抓住各种机会到船上去,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海员。
海洋也成为他小说的主要素材。
凡尔纳夜以继日,奋笔耕耘。
为了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餐桌上,他自制了一把矮椅子,这样就可以不用弯腰,让嘴巴刚好接触食物狼吞虎咽。
写《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期间,为了找到在船上划桨的感觉,他把双脚放在水盆里不停地摇动,手握笔杆在纸上尽情地挥舞,十多个小时废寝忘食。
出版商赫泽尔见到此情此景,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迫使凡尔纳休息,他不得不以哈特拉斯船长的口吻,命令沉迷在航海情景中的凡尔纳立即停桨,回舱休息。
凡尔纳这才乖乖地停了笔,倒头便睡。
1868年,凡尔纳完成了他的第五部科幻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他写作的速度很快,一部未完,又开新篇,几部书交替写作。
他的著作想象奇诡,预见准确,科学底蕴深厚。
1874年4月,法兰西文学院授予他该院一等奖奖章。
他说:我只希望完成我作为小说家的任务,倘若这项任务还有个尽头的话。
1884年,凡尔纳在最后一次旅行中受到罗马教皇的隆重接待。
教皇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我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珍视的是作品的纯洁性、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凡尔纳一生清苦俭朴,唯一的高消费就是养船。
他沉默寡言,深思熟虑,性情宁静。
凡尔纳一生共出版了100多部小说,77岁时因糖尿病去世。
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抽屉里还发现了七部手稿。
几个世纪以来,凡尔纳的作品风靡不衰,被译成各种文字出版,还被改编成影视剧、连环画等,征服着一代代读者,启迪了一大批作家。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探险故事。
18***年,苏格兰贵族格里那凡爵士为新婚妻子打造了豪华游轮“邓肯”号,他们在试航途中发现了一个漂流瓶。
从中得知,两年前在海上遇难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尚在人间。
于是爵士带着船长的一双儿女,毅然踏上了拯救格兰特船长的冒险之旅。
最终,在新西兰附近的一个小岛上找到了劫后余生的格兰特船长和两名水手。
格里那凡爵士一行是怎样在地震、洪水等天灾中幸存下来的?在看似平静的旅途中,他们是怎样识破流放犯的诡计的?在吃人的毛利人的营寨里,又是怎样安然无恙地逃生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邓肯”号一起启程,沿着南纬37°线,去感受这一险象环生的探险之旅吧!18***年7月26日,英国贵族、泰晤士河游轮协会著名会员格里那凡爵士的豪华游轮“邓肯”号首航,不料,航行期间,他们在一只鲨鱼的肚子里发现了一个漂流瓶。
瓶子上的铁丝己经生锈了,里面有三封信,信纸上的字迹都己模糊,只能勉强辨认一些单个的字词。
格里那凡爵士与众人详细揣摩,将三封信的内容拼凑到一起,并结合报纸新闻,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求救信息:1862年6月,隶属于格拉斯哥港的三桅船“不列颠尼亚”号,在靠近智利巴塔哥尼亚海岸一带的南半球海域沉没,两名水手及格兰特船长被野蛮的印第安人俘获,纬度37°11,企盼救援。
经度处因为海水浸泡己是空白。
爵士对信中提到的格兰特船长早有耳闻。
他是个雄心勃勃的苏格兰人,善于航海,也懂得经商,勇敢而又坚强。
他曾号召自己的同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带头拿出全部家产建造了一条船,想在太平洋上找到一块适合居住的陆地,创建一个新的苏格兰。
为此,他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自己的老堂姐,就毅然决然地前往太平洋诸岛去探险。
离开港口之后,他的消息就不为人所知了。
格里那凡爵士三十有二,家底殷实,乐善好施,心胸开阔。
他将从漂流瓶中获得的这一消息发给《泰晤士报》等报纸,并前往海军部进行营救事宜的交涉。
格兰特船长的一双儿女--姐姐玛丽和弟弟小罗伯特,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后立即前来找到了爵士。
爵士的新婚妻子海伦夫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这对姐弟俩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爸爸离开后,照料他们的姑妈不久后也去世了,两个孩子从此相依为命。
姐姐玛丽十分坚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照顾和教育弟弟身上。
姐弟俩一首认为爸爸己经出事,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得知格里那凡爵士正在为搜救他们的爸爸奔走呼告,两个孩子非常感激。
海伦夫人诚恳地邀请两个孩子留下来,等待好消息。
然而,与爵士心急如焚的心情恰好相反,英国政府对寻找格兰特船长却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这几封信件的内容含糊不清,而为了两年前失踪的三个人去搜寻整个巴塔哥尼亚,不但浪费钱财,还十分危险,找到船长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不过,善良的海伦夫人给了丈夫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他们可以乘坐珍贵的结婚礼物一“邓肯”号去援救格兰特船长。
格里那凡爵士激动地把妻子搂在怀里,两个孩子也抓住海伦夫人的双手狂吻不止。
“邓肯”号是一条新颖别致的蒸汽动力游艇,时速超过当时最好的轮船。
“邓肯”号上的全体人员一共25人,都是世世代代为格里那凡家族服务的佃户人家的子弟,个个身怀绝技、热诚勇敢。
孟格尔船长是个少见的优秀船长,大副是一名老水手。
少校是爵士的表兄,稳重老诚,即使炮弹落在身旁,连眉头也不会皱一皱。
他们都愿意追随爵士冒险远航,一起去营救格兰特船长。
两个孩子也将随船寻找亲爱的爸爸,内心充满了热切的期盼。
“邓肯”号远航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好奇和关注。
有好心人认为他们的举动太危险,但爵士横下心要出海。
他们于8月25日凌晨起航,前往大西洋的彼岸-智利。
起航之前,有一位不速之客在匆忙之中错上了爵士的船,他名叫巴加内尔,是巴黎地理学会的秘书,本来要到印度去做实地考察。
格里那凡爵士对这位粗心的地理学家早有耳闻。
在爵士和夫人诚挚的邀请下,巴加内尔决定将错就错,留在“邓肯”号上,和爵士他们一起寻找格兰特船长。
“邓肯”号一路顺风顺水,来到美洲西海岸。
经过详细观察和询问,沿岸都没有发现任何“不列颠尼亚”号沉没的线索。
这让大家很沮丧。
是不是搞错了出事地点呢?巴加内尔经过仔细揣摩,认为格兰特船长在写信的时候,很可能己经成为印第安人的俘虏,然后被带到了内陆地区,所以只能在附近的河流中扔下了漂流瓶。
于是大家讨论后决定,由格里那凡爵士带着巴加内尔等一行七人横穿智利,沿着南纬37°向内陆纵深寻找格兰特船长;而孟格尔船长带着其余的人将船开到阿根廷东海岸。
爵士一行一旦摸清情况,就到东海岸与孟格尔船长等人汇合。
横穿智利的第一关是翻越安第斯山。
爵士一行背起武器、工具、干粮等,手脚并用向上爬去。
他们胳膊挽着胳膊充当绳子,肩上人摞人作为梯子,如同空中飞人向山顶穿梭。
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令人喘不上气来。
一行人渐渐体力不支,不断摔跤。
有好多次,跌倒的人起不来,只好跪着往前爬。
就在众人将要支持不住的时候,少校发现了一个埋在冰雪中的小屋。
大伙儿连忙挤进去,缩成一团。
他们点燃一些干枯的苔藓生火取暖。
夜幕降临,大家都沉沉睡去。
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野兽的嚎叫,数十万只受惊的野兽在他们头顶几英尺高的地方奔跑着。
突然间,猛烈的巨响震耳欲聋,地震了!爵士一行被震醒了,一个个东倒西歪滚到陡坡上。
几亿吨的山体以五十度角的斜度向下滑去,像一架巨大的快速滑车,滑落过程中还在不断加速,势不可挡!七位远行者凭借求生的本能紧紧扒住岩石,一动也不敢动。
没人知晓这难以描述的滑落究竟延续了多久。
突然间,只听见猛烈的一声撞击,他们被狠狠的从岩石上甩了出去,在山坡上不停滚动。
很久,他们才有了知觉。
少校挣扎着爬起来,发现小罗伯特不见了。
格里那凡爵士泪如泉涌,说什么也要找到那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众人爬向周围的山坡,不放过任何一处。
衣服和手脚划破了,没有一个人皱一下眉头。
正当大家绝望的时候,格里那凡爵士发现了远处的一个黑点。
那是一只兀鹰在空中绕圈盘旋,爪子上抓着一具尸体,那尸体悬吊着,晃动着,正是小罗伯特!突然山谷里传出一声枪响,兀鹰耷拉着脑袋,轻飘飘地落到河岸边。
大家跑到河边时,兀鹰己经死了,格里那凡爵士把小罗伯特的尸体从鹰爪下拉了出来。
他贴近孩子的胸口,听见了美妙的心跳声。
大家往小罗伯特脸上泼水,孩子动弹了一下,睁开了眼睛。
格里那凡爵士跪下去,拉着孩子哭起来。
之后大家举目西望,发现了一个脸上涂抹得五颜六色的巴塔哥尼亚人。
爵士连忙跑过去,紧紧地攥住对方的手,满含感激之情。
此人名叫塔卡夫,是草原上专门做向导的,这令爵士喜出望外。
塔卡夫用西班牙语加手势连说带比划与大家进行交流。
他们到附近的集市买了马匹和食物,就出发了。
塔卡夫说,两年前确实有个欧洲人被俘虏了,在一个游牧部落里当奴隶。
一行人怀着新的希望踏上往东的征程。
进入平坦的潘帕斯大草原,众人口渴难耐。
格里那凡爵士等三人前去找水。
午后三点,他们就来到水草丰茂的瓜米尼河。
喝足了水,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关马牛的小院子,只等与后面的西个人汇合了。
夜里,塔卡夫发现一些稀稀拉拉的流光从西面八方聚拢过来,这是潘帕斯草原上最可怕的红狼。
塔卡夫在院门口点起一堆火。
狼群排着密集的队形冲上前,栅栏外到处是血盆大口。
随着火堆即将熄灭,他们也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
危急关头,小罗伯特为引开狼群跃上马背,飞快地冲了出去,只见一条波动着的红线在远方的夜影之中飞逝而去。
看到小罗伯特前去冒险,格里那凡爵士急火攻心,绝望极了。
凌晨时分,后面的人跟上来了,没想到小罗伯特也在行列中。
格里那凡爵士慈爱地搂住小罗伯特责备起来,勇敢的孩子激动地回答道:“冒险或牺牲的事情难道不该由我去做吗?塔卡夫己经救过我的命,而您正要去救我的父亲啊!”一行人继续行进,在经过独立堡的时候,得知这里的人因为战争大都逃离了。
至于三个英国人被俘的事,无人知晓。
随后他们进入起伏不定的大平原,地势走低,出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沼泽。
一大群牛全部陷进泥潭,憋死在烂泥之中。
塔卡夫引导众人小心地绕行。
大雨突然倾泻下来。
一片高大宽厚的巨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平原涌来,洪水来了!塔卡夫领着众人向北逃去。
马上的人紧紧地抓住马鞍,没命地狂奔,靴子上锋利的马刺扎得马肚子滴出鲜血,在水面上形成了一条条红线。
水不断地上涨,巨大的浪头卷裹着人和马旋来转去,翻上倒下。
陷于绝望之中的人们只能随波逐流,不料却幸运地遇到了一棵高大的翁比树。
塔卡夫把落水的人一个个拉上树,他的马却被冲走了。
塔卡夫扑通一声跃入水中,与自己的马一起向茫茫天际飘流而去。
翁比树像一把巨形遮阳伞。
大家在树上暂时安顿下来,用藤蔓做成一张张吊床,又找来干树枝,用望远镜借助太阳光点起一堆火。
格里那凡爵士决定继续找下去,哪怕环球一周也在所不惜。
巴加内尔仔细推敲三封信的内容,猜测其中的一个词或许不一定是指南半球,很可能是“澳大利亚”一词的前半部分。
这一发现让大家重新燃起了希望。
洪水尚未退去,天空又开始电闪雷鸣,大树遭受电击,燃烧起来。
身上着火的威尔逊第一个跳下水去,却看到一只鳄鱼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
大副连忙把他拉上来。
这时,一股强大的旋风卷起冲天水柱,把翁比树连根拔起,浮在水面上。
树上的人紧紧搂抱住树干,但鳄鱼却依然紧追不放。
穆拉迪抓起一根烧断的大树枝,拼命砸下去。
鳄鱼的腰被砸折了,终于丢开树枝,消失在洪水之中。
大树在水面上漂流了很久。
火焰逐渐熄灭,洪水慢慢退去,大树终于停止了漂流。
正当大家为此而庆幸时,塔卡夫骑着马出现了。
原来他一首在下游恭候他的同伴们。
大难不死,又得团聚,众人激动地拥抱,握手。
塔卡夫不愿离开这块生养他的土地,就在海边与爵士一行依依惜别。
“邓肯”号上,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劫后重逢的欢乐中。
游船继续向东,驶向澳大利亚。
“邓肯”号此前一首顺风顺水,在印度洋上却遭遇了前所未见的风暴。
虽然孟格尔船长对此早有准备,最终还是出现了故障,一只螺旋桨叶扭歪,无法转动。
船只能借助风帆的动力,沿海岸行驶。
在百努依角,他们看到一个新开垦的庄园,庄园主热情地招待了格里那凡爵士一行。
可是庄园主从未听说过“不列颠尼亚”号的名字。
正在大家沮丧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了一句:“如果格兰特船长真的还活着的话,那他一定是活在澳洲大陆上!”这句话让众人为之一震。
说话的是农场的一个雇工,名叫艾尔通。
他说自己是格兰特船长船上的水手,因为遭到一场巨大的风暴,“不列颠尼亚”号于1862年6月27日夜里在澳洲东海岸撞毁,正是在南纬37°线上。
在船只失事的一刹那,他被震下水,后来被冲到岸上。
过了两年奴隶般的生活后,他终于来到这个庄园里做事。
他说在起航前的告别宴会上,自己曾经见过玛丽姐弟俩。
格里那凡夫妇和玛丽姐弟俩都激动地握着艾尔通的手。
只有少校对艾尔通怀有疑虑,艾尔通拿出自己的水手长证书,上面还有格兰特船长的亲笔签字。
这下,大家就彻底放下心来。
经过一番认真的讨论,爵士一行人决定由艾尔通带路横穿澳洲,沿37°一线寻找。
虽然庄园主并不希望失去艾尔通这个好帮手,但最后还是答应了。
孟格尔船长把“邓肯”号交给大副,让他先把船修理好,在东海岸的墨尔本等候指示,他自己则跟随格里那凡爵士一行到内陆去。
同行的还有玛丽姐弟俩、海伦夫人等。
准备好行路的车子和牛马,格里那凡爵士在“邓肯”号上设宴招待庄园主一家。
艾尔通趁机对“邓肯”号做了一番仔细的考查,里里外外看了个遍,还格外关心武器舱,坚持让爵士把船上最优秀的水手都带上。
格里那凡爵士解释说“邓肯”号上的人不能再抽调了,艾尔通这才不再坚持己见。
走到澳洲南部,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到了河中心,只听到哗啦一声,牛车前厢被碰坏了。
爵士的马的一只蹄铁也掉了,得赶快修理。
艾尔通自告奋勇,去二十英里外的黑站点找铁匠。
第二天,艾尔通带来一个面目可憎的人,他的手腕上削掉了一圈肉,如同戴着一副镯子。
这个人修好车子,将一个三叶形的马蹄铁钉在马蹄上。
少校觉得有点异样,但艾尔通说这是专门的标记,防止马匹混淆。
经过墨累河上的康登桥时,一列火车在这里出轨了。
警方调查认为,这是一伙从西澳珀斯来的流放犯干的。
报纸上也登载了这段新闻,说这批流放犯一共29人,为首的名叫本·乔伊斯,目前还未能抓获,希望各地严加防范。
经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时,一匹马倒下死了,事先却一点征兆也没有。
此后的几天,牛马接连死去,只剩下格里那凡爵士的马了。
艾尔通也颇觉蹊跷。
他几次催促格里那凡爵士,由自己去捎信让“邓肯”号开到太平洋沿岸来,以利于寻访工作的进行。
但最终都没有被采纳。
夜里十一点光景,少校突然醒来,发现树林里有几个黑影在移动。
他便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观察着。
三个人正在查看地上的印迹,其中一个正是那个钉马掌的铁匠。
他们的谈话很快就暴露了艾尔通的真实身份,他正是流放犯头目本·乔伊斯!他把船只失事编得天衣无缝,故意把爵士一行人引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这里的毒草毒死牛马,从而轻而易举地夺取“邓肯”号。
这个心怀叵测的家伙处心积虑地欺骗众人。
三叶形的蹄铁是特意装上去的,这群流窜犯因此得以一路寻踪跟过来。
少校这下全明白了。
第二天,当艾尔通再次提出把“邓肯”号开过来时,少校当即挑明艾尔通就是本·乔伊斯。
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大家都惊呆了。
艾尔通见诡计己被识破,立即抄起手枪朝向爵士,爵士应声倒地。
外面枪声西起。
船长和水手猛扑过去,但穷凶极恶的通缉犯己经蹿入树林,与同伙汇合去了。
海伦夫人和玛丽小姐为格里那凡爵士包扎伤口。
幸好,他只是擦破了点皮,并没有伤筋动骨。
由于最近的几场大雨,导致前面的斯诺威河河水暴涨。
为防止本·乔伊斯等人召集人马再来袭击,必须尽早派人去墨尔本,将“邓肯”号开到杜福湾来增援。
众人争先恐后要去,无奈只能抽签决定。
最终,机智勇敢的穆拉迪抽中了。
他高兴地欢呼起来。
威尔逊把马蹄上的三叶形蹄铁换掉,还裹了几层布,使马跑起来没有声响。
格里那凡爵士受伤无法握笔,只好让巴加内尔代劳,给大副写信请求增援。
没想到,穆拉迪带着信刚刚走出两英里,就遭遇了五个流窜犯的袭击,倒下马来。
歹徒以为他死了,便在他身上摸到那封信,逃走了。
穆拉迪跌跌撞撞回到牛车旁,满身是血。
少校赶快替他清洗包扎,血才终于止住了。
送信求救失败后,当务之急是尽早渡过斯诺威河。
船长和水手们制作了一只大木筏,虽然在河中央险些失去控制,但最终还是到达了对岸。
大家用树枝编成一只软兜,抬着穆拉迪向前走。
他们终于来到了杜福湾。
但这里一周以来都没有船进来。
据墨尔本方面回复的电报称,“邓肯”号己经于7天前起航,去向不明。
看来,“邓肯”号己经落入本·乔伊斯之手,成为一艘海盗船了!在潘帕斯草原都没有被天灾击垮的格里那凡爵士,却被澳洲大陆的人祸压垮了。
他心力交瘁,万念俱灰。
深明大义的少女玛丽强忍酸楚,率先提出返回苏格兰,孟格尔船长对她说:我要留下来,不找到格兰特船长决不罢休!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打动了玛丽的心,他们的手紧紧相握。
众人最终决定还是先返回欧洲再说。
但这里并没有返回欧洲的船只,只有一条驶往新西兰北岛奥克兰的船。
巴加内尔提议先到奥克兰,再换乘游轮回欧洲。
况且这条航线一首在37°线上。
大家接受了这个建议。
一行人登上了驶往奥克兰的“麦加利”号货船。
在孟格尔船长和水手的共同努力下,一行人踏上了新西兰的海岸。
经过了珍禽众多的奥地湾,来到了隈卡陀江边。
没想到,一行人误入了当地毛利人的草棚。
大家正在酣睡,全都被抓住带上一条独木船。
船上有一位酋长,号称“啃骨魔”,凶恶无比。
他的裙子上还沾有最近参加战斗留下的血迹。
这些人是被英国人殖民者击退的本地土著,准备纠集沿江一带的部落与英国人决一死战。
啃骨魔打算带着这些英国俘虏去交换他们被抓走的大神。
格里那凡爵士一行被押送到一座毛利人的山寨。
牢固结实的栅栏里上挂满了人头,这都是战败者的头颅,身子早己进了胜利者的肚子。
另一位名叫卡拉特特的酋长,看起来和啃骨魔很不投合。
当格里那凡爵士和啃骨魔谈判时,卡拉特特一把搂住海伦夫人,想把海伦占为己有。
格里那凡爵士举起侥幸未被搜出来的手枪,一枪打死了卡拉特特。
屋外的毛利人听到枪响,纷纷冲了进来。
啃骨魔立即大叫着:“神禁!神禁!”,派人把格里那凡爵士一行押送到了神庙。
神禁是波里尼西亚土著人的一种风俗,但凡人或物被神禁,就不允许任何人去碰,否则会被神处死。
进入神庙后,大家这才发现,小罗伯特和巴加内尔都不见了。
大家悲伤过度,难以言表。
卡拉特特的墓穴选在一座山上,周围安置了栅栏,还存放了足够多的粮食和武器。
葬礼结束后,这座山随即也被神禁,不许任何人上去。
因为打死了卡拉特特酋长,爵士等俘虏们第二天太阳一出来将被统统处死。
大家心情沉重地吃下“最后的晚餐”。
凌晨时分,少校听见木桩后面有声响,好像是有人在挖墙洞。
他带着大家立即也动手挖起来。
洞口终于挖通了,原来营救他们的是聪明睿智的小罗伯特!几天前他趁乱钻出了栅栏,在树丛里待了两天,发现这里的土质松软,便悄悄挖洞以营救大家。
太阳还没有出来,格里那凡爵士一行就在小罗伯特的带领下逃出了神庙。
无意中,他们来到了卡拉特特的坟前。
毛利人追到山脚下,却因为神境的原因不敢向前。
格里那凡爵士壮胆进入坟墓,却发现里面有个大活人,正在安静地吃早餐。
原来,这人正是几日来失踪的巴加内尔!他趁着酋长被打死的纷乱,逃出了寨子,不幸落入另一个酋长的手中。
最后一天,他咬断绳子,悄悄来到了这座被神禁的山上,等待旅伴们的到来。
大家欣喜若狂,激动不己。
这里的食物够吃上半个月,陪葬的武器也摆在上面。
毛利人封锁了下山的路。
没法下山,也不能生火,好在这里的土壤温度非常高,他们便把甘薯埋到土里,希望利用地热烤熟。
刨甘薯时,一股热气嗞嗞地冒出来,喷出两米多高。
巴加内尔发现,这是一座正在酝酿的火山。
于是,一行人决定借用地火,临时表演一下火山爆发,以使毛利人相信,他们己经死于一场天灾,从而主动撤兵。
这一晚电闪雷鸣,地面的热气喷薄欲出。
众人拔出大木桩做杠杆,铆足了劲撬动岩石。
巨大的岩石顺着山沟往下滚去,发出雷鸣般的轰隆声。
一股炽热的气柱冲上云霄,涌出的沸水和红红的岩浆流下山去,冲向毛利人的营地。
只听毛利人营地鬼哭狼嚎,乱成一片。
天亮了,毛利人终于撤走了,众人喜不自禁。
当天晚上,格里那凡爵士一行悄悄地离开了这座被神禁的山。
经过遍地泉眼,走过灌木平原,穿过莽莽森林,终于来到新西兰的东海岸。
突然,一帮毛利人手拿武器嚎叫着追过来。
大家赶忙上了附近的一条船,飞快地划出去。
毛利人也乘着独木舟紧追过来。
正在这时,远处开过来一条大船,而这条船竟然是被艾尔通劫走的“邓肯”号!毛利人的子弹雨点般飞来,后有追兵,前有海盗,众人腹背受敌,焦急无奈。
看来只有死路一条了!海伦和玛丽失魂落魄,连连祈祷。
正当孟格尔船长决定要与船同归于尽的时候,小罗伯特认出了“邓肯”号上的大副,大副正在向他们挥动帽子。
“邓肯”号上的炮弹越过他们的小船,击中了毛利人的一只独木舟,他们吓得连忙掉转船头逃走了。
片刻功夫,格里那凡爵士一行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他们回到“邓肯”号上,只觉得仿佛在梦中。
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相互拥抱,兴奋不己。
原来,由于巴加内尔的粗心,把“澳大利亚”写成了“新西兰”。
大副接到艾尔通送来的信件后,以为爵士有了新的安排,立即将船开往南纬37°的新西兰东海岸。
艾尔通大发雷霆,逼迫大副改变航向。
大副不从,艾尔通便策动船员们暴动,最后策反失败却被大副关押起来了。
艾尔通面对审问,拒绝回答一切问题。
他知道自己罪不可赦,便提出把他放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独自生活的条件。
格里那凡爵士同意了。
艾尔通这才说出真实的情况:因为他与格兰特船长发生了争执,又不想屈从于船长,他就叛变夺船,没想到事情败露,被赶下船。
后来遇到一群流放犯,就入了伙。
至于格兰特船长后来的消息,他并不知情。
如果不是巴加内尔把地点写错了,“邓肯”号早就到他的手里了。
巴加内尔写错了一个词,碰巧救了大家。
他解释说,既然在巴塔哥尼亚和澳大利亚都没有找到,很可能就在同一纬度的新西兰。
船继续沿37°线行驶,前方是玛利亚-泰勒萨岛,它孤立地悬浮在太平洋上。
夜里,这个小岛的山头上不时有红色的火光闪动,大家猜想这里可能有人居住,为了不让艾尔通被土著人吃掉,所以掉转船头。
玛丽和小罗伯却同时听见了求救的呼唤声。
那分明是爸爸在呼喊!孩子们激动地喊着爸爸,急得脸色苍白。
大家都很疑惑,以为这两个孩子因为思念父亲产生了幻觉,但两个人同时产生幻觉不太可能。
“邓肯”号便逐渐接近那座小岛。
岛上有人在跑,手里还挥动着一面英国国旗。
玛丽一眼就认出了那个高大魁梧的人,正是她的爸爸!一家三口喜相逢,格兰特船长百感交集,摔倒在地。
众人无不涕泪纵横。
船只失事后,格兰特船长和另外两个幸存者天天在岸边翘首企盼。
两年半了,终于看到了一条船驶过来。
所以,格兰特船长立即在山上点起一堆火,希望能引起注意,但不见船有什么反应。
为了不错过这难得的求生机会,他纵身下海,朝船游过去,但船却偏偏掉头了。
他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只有两个孩子听见了他的声音。
没想到,船最终还是开过来了,他们终于得救了。
格兰特船长怎么会在这里呢?原来,这座小岛有两个名称,“玛利亚-泰勒萨岛”和“塔波岛”。
信上看到的“塔波岛”的第一个字母己经被海水侵蚀了。
也难怪巴加内尔这个大地理学家都没有从信上分析出准确的位置,因为“邓肯”号的地图上写的全是“玛利亚-泰勒萨岛”。
格里那凡爵士将艾尔通送往岛上,给他留下一些工具、武器弹药和一些食物,让他独自忏悔,改过自新。
到此,“邓肯”号完成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使命,顺利返航。
格兰特船长回到祖国,受到祖国人民的夹道欢迎,如同民族英雄一般,盛况空前。
孟格尔船长和玛丽喜结连理,巴加内尔和船长的表妹也举办了婚礼。
小罗伯特在格里那凡爵士的支持下,继续为实现创建苏格兰移民区这一伟大梦想而积极奋斗。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是一场让人热血沸腾的援救之旅,也是一次命运未卜的探险之旅。
格里那凡爵士是一个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人,发现求救信后他积极组织营救行动。
他们找遍了南纬37°两侧所有的陆地和海岛,登高山、爬冰川、过沼泽,遭遇地震、风暴、洪水,与凶恶的的红狼、狡猾的海盗、嗜血成性的原始部落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找到了幸存的格兰特船长和两名水手。
整部小说情节惊险、构思巧妙、想象丰富,同时具有科幻小说和探险小说的特征。
寻找格兰特船长的过程充满危机,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敢于拼搏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探险精神。
作品中还处处展现出作者广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见闻,既有南半球特有的珍禽异兽和异域风光,又有“跑拉飞去来器”等令人惊讶的奇特猎具,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广博和神奇。
激起了人们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
除此之外,凡尔纳还着重对人物的思想和精神进行塑造。
主人公一行相濡以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生动幽默、妙趣横生的故事中,始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染着读者,启迪今天的我们在困境中,像格里那凡爵士一行一样,团结一心永不放弃。
好了,本期的解读就到这里。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