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终南山上的竹翁能“观行辨心”,曾助三位贤臣得遇明主,便连夜抄了篇旁人的“利民策”,又用朱砂染了普通竹扇,伪装成“名家墨宝”,揣着去见竹翁。
刚进竹舍,竹翁便放下手中的竹编,目光扫过柳生的包裹:“你这策论里的字,笔锋怯生生的,倒像是怕原主认出来;这竹扇的朱砂,味浮气躁,是昨夜急着染的吧?
你求的不是‘为民做事’,是‘如何让刺史瞧上你’,对吗?”
柳生脸色骤白,袖中藏着的“虚报乡贤数量”的名册差点掉出来。
他忙躬身道:“先生慧眼!
若您能帮我引荐刺史,我日后必以重金相报!”
竹翁指了指院中的两丛竹:“东边这丛,你瞧它长得快,却都是空心秆,风一吹就折;西边这丛,年年修枝、日日浇露,秆实节硬,寒冬也立得住。
你若肯把抄来的策论烧了,真心去乡下问百姓需要什么,再把假扇子换回去,刺史自然能看见你的本分——我能扶的,是‘揣着真心’的人,不是‘装着算计’的人。”
柳生嘴上应着,心里却没当回事。
回去后,他偷偷找了刺史府的小吏,塞了银子改了“乡贤册”,想把邻县的贤士算在自己名下。
谁知刺史巡查时,随口问起一位“乡贤”的住处,柳生答得颠三倒西,当场露了馅,连候选的资格都没了。
他再去竹舍时,没敢带任何伪装,只攥着满手的悔意。
竹翁却递给他一杯热茶:“你昨日路过村口,见老丈扛着粮袋吃力,悄悄帮着送了半里地——这便是你心里的‘真’,只是被急功近利盖了。
你若肯把这‘真’捡起来,做一件实事抵一件虚事,比耍一百个心眼都有用。”
这次柳生真的改了。
他烧了假策论,去乡下住了三个月,帮村民修了断了半年的桥,又把自家的书拿出来,在村口办了个小书塾教孩童识字。
竹翁看在眼里,某日恰逢刺史进山访贤,便把柳生做的实事一一说清。
刺史听后,亲自去村口看了桥、问了村民,当场聘柳生做了县丞。
上任那日,柳生去谢竹翁,问:“先生到底是如何看穿我心思的?
莫非真能通灵?”
竹翁正编着竹篮,笑道:“不是我能通灵,是‘真心如竹实,虚情如竹空’——竹实沉,风刮不动;竹空轻,一折就断。
你若揣着虚情,就算我帮你攀得再高,那虚情也会像蛀虫,早晚把你的根基蛀空;可你若守着真心,不用人扶,百姓的口碑自会把你托起来。”
后来柳生官至知府,始终记着竹翁的话。
有下属想耍心机改政绩,柳生便带他去终南山,指着那两丛竹说:“当年我以为装装样子就能蒙混过关,却不知智者眼里,你的心思比纸上的字还清楚。
你若想走得远,就把‘虚’的换成‘实’的——扶你上来的从不是人情,是你自己的真心;能把你拉下去的也不是别人,是你藏着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