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电梯里遇见了同事王珮,王珮正打着呵欠,见她进来,压低声音打趣道:“喻言,你昨晚又加班了吧?
新来的顾辰今天好像也要参与我们的项目了。”
林喻言点点头,心里有些紧张。
顾辰是公司新招的创意总监,据说在业界小有名气,履历漂亮,却为人低调神秘。
林喻言所在的策划部,此次被分配与顾辰合作,负责一家知名奶茶品牌的全新广告策划案。
她既期待又忐忑,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和这样资历深厚的人并肩工作。
会议室里,顾辰己经坐在主位,翻看着策划案。
他穿着简约的白衬衫,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手腕。
林喻言进门时,他抬头,目光平静如水。
“早上好。”
顾辰的声音不疾不徐,有种不容忽视的沉稳。
“早,顾总。”
林喻言有些拘谨地坐下,把准备好的资料一一摆好。
会议很快开始。
项目经理简要说明了客户需求后,顾辰便首接切入正题:“林小姐,你负责的前期市场调研部分,我看了,有一些数据分析做得很细致,不过我想知道你们针对Z世代消费群体,有没有考虑过他们对品牌情感的期待?”
林喻言略一思索,答道:“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相关情感价值的选项,但样本量还不够大。
其实我也觉得可以再做一次深度访谈,发掘他们对于品牌人格化的看法。”
顾辰点了点头:“很好,数据是基础,但我们最终要传达的是情感连接。
我建议团队抽调两个人,尽快完成深度访谈。
这样,脚本创意才能抓住客户的核心诉求。”
林喻言一边记笔记,一边暗自佩服顾辰的专业和敏锐。
她发现顾辰言语简练,分析问题一针见血,没有多余的废话,也不喜欢被动等待。
每当团队成员陷入争论或犹豫时,他总能用几句话梳理清楚思路,推动会议进展。
但顾辰也有让人压力山大的地方。
他对细节的要求极高,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林喻言提交的文案初稿被他用红笔批注了许多修改意见,有些甚至涉及到标点、字词的情感色彩。
她本以为自己的文案己经足够流畅、创意十足,却没想到顾辰能从字里行间挑出问题。
“这个词太中性了,不能打动人心。”
“这个句子缺乏画面感,想象一下你是客户的目标受众。”
“这一段节奏太快,需要留白。”
林喻言有些沮丧,但顾辰并没有责备她,只是淡淡地说:“你的基本功很好,逻辑也清晰,只是需要多一点情感的温度,少一点理性分析。”
午休时,林喻言独自坐在阳台上,思考顾辰的建议。
她忽然明白,自己过去做策划,总是追求数据和逻辑,却忽略了广告的核心——情感共鸣。
她打开笔记本,重新梳理奶茶品牌的故事,尝试用更有温度的语言,去描摹一杯奶茶带给都市年轻人的慰藉。
傍晚时分,林喻言带着修改后的文案去找顾辰。
他正独自坐在会议室,窗外斜阳落地,给他侧脸涂上一层柔和的金色。
林喻言有些局促地递上文案:“顾总,您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顾辰接过文案,耐心地一字一句阅读。
几分钟后,他抬头,嘴角微微上扬:“有进步。
特别是这一段——‘一杯奶茶,是城市漂泊者短暂停靠的温柔港湾’。
很好,有画面感,也有情绪。”
林喻言松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顾辰又补充道:“广告不是单纯的推销,而是讲故事。
让受众在故事里找到自己,才会打动他们。
你很有潜力。”
林喻言点头,心里升起一股莫名的自信。
她发现,顾辰虽然严厉,但从不吝于指导和肯定。
他要求苛刻,却并不武断,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团队成长。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一起加班修改方案。
顾辰负责整体创意把控,林喻言则负责文案和市场调研。
每当林喻言陷入困惑时,顾辰总能用一句话拨云见日;而当顾辰的想法太跳脱,林喻言又能用细致的数据和受众分析为他提供现实依据。
两人渐渐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
有时,林喻言会在会议桌上看见顾辰随手画下的草图,简洁有力,极富想象力。
她惊叹于他的天赋,也暗自下决心要努力追赶。
项目方案最终定稿的那天,整个团队都松了口气。
客户的反馈非常积极,对创意和文案都给出了高度评价。
林喻言在回家的地铁上,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参与了一次“灵魂碰撞”式的合作。
夜色降临,城市的霓虹灯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林喻言望着窗外的倒影,心头涌上一丝说不清的悸动。
她隐约感觉到,这场与顾辰的合作,只是浮光都市里无数故事的开端。
而她,也会在这座城市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