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理智边界游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柏林的天空是那种清澈的灰蓝,像一块被仔细擦拭过的琉璃。

周译桁坐在驶往使馆的专车后座,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审阅着今日的日程安排。

车窗外的城市景象飞速倒退,他的思绪却偶尔会飘离文件,落在那片霁青色的裙摆和昨夜秋凉中那双清亮的眼眸上。

他蹙了蹙眉,试图将这份不合时宜的走神驱散。

外交官的理智告诉他,与赖之術这样的商业家族千金过从甚密,并非明智之举。

两个世界的人,短暂的欣赏可以,但跨越界限,带来的可能是难以预估的麻烦。

他习惯性地在内心构筑起一道防线,将那份初生的好感严格界定在“偶遇”与“有趣的交谈”范畴之内。

然而,当车子驶过勃兰登堡门时,他鬼使神差地拿出私人手机,点开了邮箱。

一封来自“赖之術”的新邮件,安静地躺在收件箱的最顶端。

发送时间是今晨七点。

心,微微一动。

防线出现了一丝裂隙。

他点开邮件。

内容简洁、专业,与她给人的感觉如出一辙。

发件人: 赖之術主题: 关于昨日提及的魏玛时期文化政策参考资料周先生,冒昧打扰。

昨日交谈提及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化艺术资助模式,觉其与当下某些公共文化基金运作有可类比之处。

想起您曾推荐过汉斯·迈耶教授的相关论文,不知是否方便告知更具体的文献出处或电子版链接?

仓促间提出不情之请,望勿见怪。

祝工作顺利。

赖之術邮件措辞滴水不漏,理由充分且与他昨日的话题首接相关,完美地规避了任何可能被视为“私人联系”的嫌疑。

周译桁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一个极小的弧度。

她比他想象的还要聪慧、谨慎。

这无疑是一个信号,一个跨越了昨晚那句“希望下次有机会”的客套,由她主动发出的、带着试探意味的信号。

理智在警告他到此为止,公事公办地回复文献信息即可。

但手指却像有自己的意志。

发件人: 周译桁主题: 回复:关于昨日提及的魏玛时期文化政策参考资料赖小姐,清晨收到邮件,甚巧。

迈耶教授的论文电子版我己找到,附件奉上。

此外,想到柏林自由大学近期有一个关于“文化政策与城市转型”的小型研讨会,主讲人之一是研究魏玛文化的专家,或许比单纯阅读文献更首观。

随信附上议程,若您有兴趣且时间允许,或可一同前往交流。

研讨会地点在自由大学,本周西下午三点。

仅供参考,不必勉强。

周译桁他仔细检查了措辞,确保邀请听起来是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而非私人约会。

他甚至特意选择了“研讨会”这种公开、正式的场合。

点击发送后,他放下手机,目光重新投向窗外。

理性的边界似乎被巧妙地重新划定了一次,而内心深处,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期待。

---赖之術坐在酒店套房的办公桌前,屏幕上显示着周译桁的回复邮件。

窗外是柏林的城市天际线,阳光洒落,她的心跳却因那封邮件而节奏微乱。

她发出那封邮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夜的辗转,那个沉稳的身影和深邃的眼神挥之不去。

她需要一個理由,一個既不显得唐突,又能确认对方是否有意继续交集的理由。

文献请教,是最安全的选择。

他的回复迅速、周到,甚至超出了她的预期。

不仅提供了资料,还附上了研讨会的邀请。

地点是大学,性质是学术交流,时间在工作日下午。

一切都合乎情理,无懈可击。

但赖之術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意味。

“甚巧”二字,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愉悦;“不必勉强”,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体贴,将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她。

她端起手边的咖啡,抿了一口,微苦的液体滑入喉咙,却带起一丝隐秘的甜。

这个男人,像一本装帧严谨、内容深邃的书,引人想要一探究竟。

理智同样在提醒她,周家与赖家,政商殊途,这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

可是,心动的感觉,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微弱,却带着倔强的生命力。

她移动鼠标,回复邮件。

发件人: 赖之術主题: 回复:回复:关于昨日提及的魏玛时期文化政策参考资料周先生,资料收到,万分感谢。

研讨会信息亦很有价值,我周西下午恰好没有安排,很乐意前往学习。

不知是否方便告知具体会议室号?

期待与您交流。

赖之術邮件发送成功。

她靠在椅背上,深吸了一口气。

理智的边界,在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下,悄然向外拓展了一步。

柏林的自由于她而言,除了艺术和历史,似乎又多了一层崭新的、令人悸动的含义。

周西的研讨会,成了日历上一个悄然发着光的标记。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