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金辉懒洋洋地洒下来,给灰瓦木门的房屋、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都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边。
“呜哇……”李家豆腐坊里,一岁的李春仙不知怎地瘪嘴哭了起来。
“哎呦,我的小祖宗,怎么了这是?”
钟金兰放下手里择了一半的韭菜,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从丈夫李柄荣怀里接过女儿,“是不是饿了?
还是尿了?”
李柄荣憨厚地笑了笑,粗壮的手指笨拙地刮了刮女儿***的小脸:“怕是嫌屋里闷,想出去瞧热闹了。
爹娘这边也忙得差不多了,大哥不是说今天带大嫂和定豪定杰回来吃饭么?
我去接定豪放学吧,顺便抱春仙出去透透气。”
钟金兰看了看外面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点点头:“也好。
把囡囡裹严实点,傍晚风硬。
接了定豪就回来,别耽搁,眼看就吃饭了。”
“晓得嘞。”
李柄荣应着,用一个小薄毯将女儿裹好,稳稳抱在怀里。
小春仙到了父亲宽厚温暖的怀里,抽噎了两下,果然止了哭声,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西下张望。
李柄荣抱着女儿,迈出了李家豆腐坊。
一股更浓郁复杂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不仅仅是自家弥漫不散的豆香味,还有隔壁蔡家菜摊飘来的泥土青菜气、朱家肉铺隐约的血腥气、以及不远处老王面馆那勾人馋虫的骨头汤香气。
豆腐坊门口,母亲胡秀英正利落地将最后几块水豆腐捡进搪瓷盆里,父亲李开基则在里间吭哧吭哧地冲洗着石磨,准备明天的豆子。
一切都井然有序,透着日复一日的踏实。
“柄荣,抱春仙出去啊?”
菜摊后的蔡大发笑着打招呼,手里正帮着妻子许三妹归拢没卖完的蔫吧青菜。
“哎,蔡叔,接定豪放学去。”
李柄荣笑着回应。
“快去吧,小学堂该放学了。”
许三妹抬头,慈爱地看了眼襁褓里的春仙,“小丫头真乖,不闹人。”
往前几步,肉铺的朱大顺正拿着巨大的砍骨刀剁着筒子骨,咚咚作响。
案板上己空空如也,显然生意不错。
他妻子杨秀拿着抹布擦拭着油腻的案板,笑着冲李柄荣扬扬下巴:“接少爷去?”
“是啊,朱婶。”
李柄荣脚步没停。
肉铺隔壁就是老王面馆,此刻正是晚饭前的准备时段,灶火熊熊,大锅里的滚水冒着白蒙蒙的蒸汽。
王兴正在揉一个巨大的面团,力气十足。
钱来娣则在擦拭桌椅,看到李柄荣,扬声问:“柄荣,今儿金兰做啥好菜?
闻着你家豆腐香,我家老王揉面都有劲儿!”
“没啥好的,就是我大哥他们回来吃饭。”
李柄荣哈哈一笑。
穿过面馆飘出的浓郁蒸汽,就是乔家的杂货铺。
乔利民戴着老花镜,就着门口的光亮在小本子上记着账,算盘珠子偶尔拨响一两声。
孙梅在店里忙着将新进的酱油、醋瓶子摆上货架。
“乔叔,记账呢?”
“嗯呐,”乔利民从眼镜上方抬起眼,“接孩子?”
“是嘞。”
杂货铺对面是高大民的五金修理铺。
高大民正蹲在地上,叮叮当当地修理一辆二八大杠,满手油污。
他的妻子王小满坐在门口小凳上摘菜,女儿高慧大概在里屋写作业,儿子高剑还没下学。
“高哥,忙呢?”
“嗨,瞎忙!”
高大民头也没抬地应了一声。
再往前,裁缝铺门口,张寡妇正坐在缝纫机后头踩得哒哒响,一边做着活计,一边眼巴巴地望着街口,像是在等谁。
她儿子刘大强在纺织厂当工人,快三十了还没说上媳妇,这是她最大心病。
看见李柄荣,她叹了口气:“柄荣啊,看见王媒婆没?
说好今天来回话的……” “没呢,张婶,您再等等。”
李柄荣宽慰道。
接着是老陈头的理发店,这个点没什么人,老陈头自己坐在椅子上打着盹。
他儿媳向红是纺织厂女工,还没下班。
儿子陈文华在花城三小当语文老师,这个点估计还在学校。
儿媳吴钢铁是二中体育老师,怕是带着学生训练呢。
他们两岁多的女儿陈涛,大概托给哪个邻居看着。
理发店对面,是林新华的书铺。
林老师清瘦,戴着眼镜,正坐在门口藤椅上安静地看着报纸,手边放着一杯冒热气的茶。
他的儿女都在省城当老师,只剩他一人守着这满屋的书和宁静。
李柄荣抱着女儿,一一走过这些熟悉的铺面、熟悉的面孔,不时点头打招呼。
小春仙在他怀里扭动着小脑袋,那些鲜活的色彩、嘈杂的声音、各种各样的气味,仿佛都透过她清澈的眼睛,印入了懵懂的记忆里。
从新华书铺旁边那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道拐进去,后面竟藏着一小片空地,孟婆婆的纸扎铺兼糖水铺就在这儿,显得有些僻静。
此刻铺门半掩,看不太清里面。
李柄荣没多停留,抱着女儿径首穿出了桐花街,来到了稍开阔些的地带。
右边,小清河静静流淌,河对岸是连绵的纺织厂红砖家属楼。
左边,花城三小的围墙己然在望,放学***清脆地响了起来,紧接着,孩子们的喧闹声如同涨潮般涌来。
学校那扇小小的后门开了,孩子们蜂拥而出。
李柄荣踮着脚,很快就在一堆“红领巾”里看到了自家那个虎头虎脑的侄子——六岁的李定豪背着小书包,正和同学打闹着冲出来。
“定豪!”
李柄荣喊了一嗓子。
李定豪闻声回头,看到叔叔和妹妹,立刻咧开嘴笑了,像颗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小叔!
妹妹!”
他伸手就想摸妹妹的脸,被李柄荣轻轻拍开:“手脏!
走,回家吃饭,你爸你妈和弟弟都快到了。”
李柄荣一手抱着女儿,一手牵起侄子的手。
李定豪兴奋地叽叽喳喳说着学校里的趣事。
三人转身,再次融入那片温暖喧嚣、弥漫着豆腐香、面汤香、生活香的桐花巷,走向那个炊烟袅袅、即将充满家人欢声笑语的家。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深深印在这条刚刚开始故事的老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