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潜深,是唯一的感知。李维坐在狭小的深潜器舱内,透过厚实的丙烯酸玻璃窗,
外面是吞噬一切光线的墨蓝。唯有深潜器前方的探照灯,像一柄无力的短剑,
勉强划开一小片黑暗,照亮偶尔飘过的、形态诡异的深海絮状物。
随着压力计的数字不断攀升,他的耳膜也因持续的压力变化而阵阵作痛。“波塞冬科研站,
我们看到了。”驾驶员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打破了舱内长达数小时的沉闷。
李维精神一振,向前倾身。在探照灯的光束边缘,一个巨大的、如同蜂巢般的金属结构,
依附在陡峭的海底山崖上,逐渐显露出它狰狞而宏伟的轮廓。无数点亮的圆形舷窗,
像是怪兽的眼睛,冷漠地注视着不速之客。对接过程缓慢而精确,
当深潜器最终与科研站的气闸舱完成锁闭,响起一阵沉重的金属啮合声时,李维才松了口气。
舱门打开,一股混合着机油、臭氧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淡淡的咸腥气味扑面而来。
消毒程序比他预想的还要严格,他穿过一个雾气弥漫的净化间,
高强度紫外线灯照得他皮肤发烫,随后是强劲的气流吹拂。
一位穿着灰色制服、表情刻板的安保人员递给李维一套崭新的工装和一张胸卡。“李维,
海洋地质学实习生。权限:B1公共区,B2地质分析实验室,B3宿舍区。
”安保人员毫无感情地复述着,同时将一本薄薄的蓝色册子塞到他手里。
“这是《员工守则》,入职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读懂它,记住它,严格执行它。
在这里,规则不是建议,是保命的底线。”李维低头看了看册子,
封面上是简洁的“波塞冬科研站员工守则”字样。虽然感觉安保人员的话很奇怪,
但他还是点点头,将胸卡别在胸前。接待他的是张工,一位头发花白、面带笑容的老研究员,
也是他未来的直属导师。张工热情地带他熟悉环境,介绍着餐厅、实验室和宿舍的位置。
科研站内部是冰冷的金属风格,管道纵横交错,白色的灯光照亮每一条通道,
但总给人一种压抑感。空气循环系统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背景里似乎还夹杂着某种更深的、来自站体结构本身的细微呻吟。“别紧张,小伙子。
”张工拍拍他的肩膀,“刚来都这样,觉得憋得慌。习惯就好。记住,
这里最宝贵的就是‘规律’。按时工作,按时休息,遵守规则,就出不了大乱子。
”在分配给自己的狭窄宿舍安顿下来后,李维疲惫地揉了揉脸,走到洗手池前。
他打开水龙头,用冷水冲了把脸,试图驱散深潜带来的眩晕感。当他抬起头,
看向镜中那张湿漉漉、略显苍白的脸时,
似乎瞥见自己的瞳孔里闪过一丝奇异的、类似珍珠表面的晕彩。他愣了一下,
凑近镜子仔细看,那光泽却消失了,仿佛只是灯光在水珠上的反射造成的错觉。夜深人静时,
李维躺在狭窄的床上,努力入睡。就在他意识朦胧之际,
一阵极其微弱、却直钻心底的声音隐约传来。那不是机器运行的噪音,
更像是……某种悠长、空灵的鲸歌,混合着液体在巨大管道中流动的吮吸声。他猛地睁开眼,
声音又消失了,只剩下科研站固有的低沉嗡鸣。“是幻听吗?”李维翻了个身,
把《员工守则》压在枕头底下,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不安。第2章 蓝色警示早上7点,
刺耳的铃声准时响起。李维按照守则要求,前往医疗中心进行每日的瞳孔检查。
队伍缓慢前进,气氛颇有些凝重。轮到李维时,
他发现今天坐诊的是一位戴着玳瑁色边框眼镜的年轻女医生,艾米丽。“姓名?
”艾米丽医生头也不抬,声音冷淡。“李维。”她拿起一个笔式手电,示意他坐下。
就在她准备检查时,李维突然想起守则第四条:“若医护人员佩戴玳瑁色眼镜,
请谎称头痛并改期检查。”虽然觉得这条规定莫名其妙,但想起安保人员的警告,
他还是开了口。“医生,我……我有点头痛,可能是水压不适还没缓解,能晚点再来吗?
”艾米丽医生动作顿了一下,透过镜片看了他一眼,那眼神似乎有些复杂,
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可以。去休息一下,下午再来。不要耽误。”她挥了挥手,
示意下一个。李维松了口气,离开时,他注意到排在他后面的一位同事,
眼白的部分布满了血丝,而虹膜的颜色似乎过于……油亮了些。
下午的工作是在B2层的地质分析实验室,协助张工处理一批新采集的岩芯样本。
实验室里一切正常,直到下午三点左右。突然,头顶原本冷白色的照明灯光,
毫无征兆地切换成了均匀的、令人心慌的蔚蓝色,整个实验室被笼罩在一片诡异的蓝光之中。
“糟了!”张工脸色一变,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快,跟我来!”李维记起守则第二条,
连忙跟着张工跑出实验室,
冲进最近的一个壁挂式“安全舱”——一个仅能容纳两三人的密闭小空间。
张工迅速按下舱内唯一的黄色按钮,舱门自动闭合。在狭小寂静的安全舱内,
李维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透过舱门上的小窗,外面是一片死寂的蔚蓝,
他仿佛听到蓝光中有细微的、湿漉漉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在舱门外停留片刻,
然后渐渐远去。十五分钟变得无比漫长。终于,灯光闪烁了一下,恢复了正常的冷白色,
张工又等了一分钟,才小心翼翼地打开舱门。走廊空无一人,这时,
安保队长带着一名队员巡逻经过。“反应很快,新人。”安保队长,一个名叫雷克斯的壮汉,
赞许地对李维点了点头,但他的目光却像探照灯一样,锐利地在李维的眼睛上停留了几秒,
似乎在确认什么。“应该的,守则上写了。”李维努力保持镇定。“很好。保持下去。
”雷克斯说完,便带人离开了。晚上在餐厅吃饭时,李维听到邻桌两个工程师在闲聊。
“听说了吗?数据部的老王,上周好像误入了B7层,回来就怪怪的,然后就被紧急调离了。
”“B7?守则上不是说B6以下就没常规项目了吗?”“谁知道呢,
也许是去维修什么秘密设备了吧……”李维默默吃着餐盘里的人工合成肉,
心里那丝不安再次扩大。守则的条文,和现实中听到的流言,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明显这所研究所不太对劲。第3章 珍珠之眼经历了蓝色灯光事件后,
李维对《员工守则》的信赖加深了一层,但疑虑也更深了,他决定更仔细地研究这本册子。
下班后,他来到了位于B1层的科研站图书馆,这里藏书不多,
大多是专业文献和过期的学术期刊。他假装查阅海洋地质资料,
实则在仔细寻找任何可能与站内异常相关的线索。在一排落满灰尘的书架深处,
他找到了一本厚重的、封面是皮革的《深渊生物学概论》,
如此奇怪的书名引起了李维的注意。当他随手翻开时,
一叠对折起来的、质地不同的打印纸从书页中滑落。李维心脏一跳,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然后迅速捡起那叠纸,躲到图书馆最角落的座位上展开。
纸张抬头是“安保部门应急协议机密版”,
上面盖着“限B4权限以上阅览”的红色印章,
具有认知污染特性的‘深渊共生体’……”· “……感染初期表现为虹膜出现类珍珠光泽,
后期出现行为异常及生理异化……”· “……蔚蓝色灯光为共生体高活性区域标志,
具有精神诱导效应……”· “……对任何拒绝接受瞳孔检查或已确认感染的个体,
授权使用非致命武力进行强制隔离……”李维的手心开始冒汗。
原来守则上那些看似荒诞的规定背后,隐藏着如此离谱的真相。
“共生体”、“感染”、“认知污染”……这些词汇冲击着他的认知。
官方守则更像是一层温和的面纱,而这份机密协议才揭示了血淋淋的现实。“这还是地球吗?
”李维感觉自己是在做梦。就在这时,整个科研站的广播系统突然响起,不是平日的音乐,
而是持续不断、令人心悸的尖锐警报声!紧接着,
一种低沉的、如同巨大吸管在空容器里吮吸的声音,从四面八方管道中渗透出来,
与警报声混杂在一起。守则第八条:“若警报持续且伴随管道的吮吸声,
请前往B2的球形观察舱而非避难所,面朝舷窗静坐直至声音停止。”李维不敢怠慢,
立刻冲向最近的楼梯,跑向B2层。球形观察舱是一个突出于站外的透明舱体,
用于直接观测深海环境。此时舱内没有开灯,只有警报灯的红光偶尔扫过。他推开舱门,
里面已经坐着一个人影。借着闪烁的红光,
李维认出这正是他早上在医疗中心看到的那个虹膜油亮的同事。此刻,这位同事正背对着他,
面朝着舷窗外无尽的黑暗,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在聆听着什么,
他口中发出一种满足的、梦呓般的叹息声。李维感到一阵寒意,他依守则面朝舷窗坐下,
强迫自己看向窗外的黑暗。就在警报声和吮吸声达到顶峰时,窗外的深海中,
似乎有某个难以形容的、无比庞大的阴影,缓缓蠕动了一下,又迅速隐没在黑暗里。那一刻,
李维确信,那绝对不是错觉。有什么东西,就在外面,就在这深海里,
窥视着这座孤悬于深渊之上的钢铁牢笼。警报声在十分钟后戛然而止,吮吸声也消失了,
观察舱内恢复了寂静,那个同事缓缓站起身,看也没看李维一眼,梦游般地离开了。
李维独自一人留在冰冷的观察舱内,望着窗外永恒的黑暗,第一次感受到了彻骨的恐惧。
规则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连接着无法理解的、深不见底的恐怖。他安宁的实习生活,
从这一刻起,正式结束了。第4章 两个指令平静只持续了不到一周。那日午后,
李维正在B2实验室整理岩芯样本数据,刺耳的警报再次撕裂科研站的宁静。
但与上次测试性的短鸣不同,这次是持续不断、令人头皮发麻的长鸣。
几乎在警报响起的同时,广播里传来一个冷静但急迫的男声。“紧急事态!重复,紧急事态!
所有人员请立即前往各自区域指定的避难所!这不是演习!”实验室里顿时一片混乱,
张工和其他几位研究员立刻起身,准备冲向门口。李维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下意识地要跟随人流。但就在此刻,广播里的声音像是被电流干扰,扭曲了一下,
另一个略显低沉、带着奇异安抚感的女声覆盖了之前的广播“系统误报。事态可控。
所有非安保人员请坚守当前岗位,保持冷静。海平面读数稳定,无外部风险。重复,
系统误报,请坚守岗位。”两个指令。完全矛盾。李维的血液几乎瞬间冷却。
他想起了守则第十条:“当广播同时出现两个相互矛盾指令时,
以最先提及‘海平面’的指令为准。”“坚守岗位!海平面!”他几乎脱口而出,
一把拉住了正要冲出去的张工。同时他也很不理解,
周围的同事明明都是比他资历更老的员工,
为什么此时对于守则上的内容好像都不经意间忽视了一样。张工愣了一下,
看了看门口慌乱的人群,又看了看李维苍白的脸和紧抓着他胳膊的手,眼神里充满挣扎。
“可是……避难所……”“守则!第十条!”李维低吼道。就在这犹豫的片刻,
惨剧已然发生。透过实验室的观察窗,他们看到跑向走廊尽头避难所方向的几名同事,
被一队全副武装、戴着密闭头盔的安保人员拦截。没有过多的言语,电击枪的蓝色电弧闪烁,
挣扎的人影在抽搐中倒下,被迅速拖走,消失在侧面的通道里。整个过程安静、高效,
透着一种非人的冷酷。走廊很快空无一人,只剩下凄厉的警报声在回荡。
李维和张工瘫坐在实验室里,冷汗浸透了后背。他们遵守了规则,活了下来,
但目睹他人因“错误”选择而被清除,带来的不是庆幸,而是更深的寒意与后怕。
警报声在十分钟后停止。惊魂未定的李维准备返回宿舍,在经过一条僻静的管道通道时,
一个穿着沾满油污维修服的人影猛地从阴影里将他拽了进去。李维吓得差点叫出声,
对方却用力捂住了他的嘴,是那个之前见过的维修工,眼神锐利而疲惫。“听着,新人,
”他声音沙哑急促,“别信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医生,艾米丽。她看你的眼神不对劲。
”他塞给李维一个揉皱的纸团,“拿着,或许能保命。”说完,
他像幽灵一样迅速消失在管道深处。李维背靠着冰冷的管壁,展开纸团。
上面是用潦草的笔迹写着的几句话:· “B4泄压舱门,三角标记后有路。
”· “影子朝东时,去B2观察舱。”· “‘潮汐未至’是回答,不是问候。
”这些没头没尾的话,像密码一样,但李维紧紧攥住了纸团,
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来自“规则之外”的提示。他又开始主动在站内寻找线索,
利用《应急协议》碎片中的信息,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
的刮痕、通风口偶尔飘出的异样腥气、某些同事刻意回避的目光…在一次清理废弃储物柜时,
他找到了新的线索——几页被撕下的、属于Dr. Aris的研究日志早期部分。日志里,
这位首席生物学家以狂热的笔触描述了一种从海沟深处采集到的“胶质样本”,
称其为“生命演化的奇迹”,能够与地球生命形成“打败性的共生关系”。
字里行间充满了科学发现的喜悦,丝毫没有意识到灾难的临近。真相的碎片正在聚集,
但拼图的全貌却更加扑朔迷离。第5章 盛宴与暗影“嘿,李维!好消息!
”张工兴冲冲地找到他,晃了晃手中的电子板,“深海养殖部搞了个内部品鉴会,
说是搞到了极其新鲜罕见的深海贝类,晚上一起去尝尝鲜?
”李维的电子邮箱也收到了同样的通知,落款正是“深海养殖部”。
他想起了守则第五条:“餐厅永不供应活体海鲜。如收到‘新鲜海产品尝会’通知,
请忽略……”“张工,我……我肠胃不太舒服,可能是水土不服,就不去了。
”李维找了个借口推脱。他也意识到某些人不再遵守“规则”,
或许正是受到了所谓共生体的影响?张工显得有些失望,但也没强求:“那太可惜了。
那你好好休息。”晚餐时分,李维独自去了餐厅,只要了份合成营养膏。
他看到餐厅里比平时热闹许多,
不少同事面带期待地走向那个被临时布置成“品鉴区”的角落,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常鲜甜的气味,却让他胃里一阵翻腾。就在他默默进食时,
艾米丽医生端着一个餐盘走了过来,放在他面前。
盘子里盛着一片烹制好的、纹理异常对称完美的白色贝肉,旁边配着几根翠绿的蔬菜。
“李维,听说你不舒服?”艾米丽医生推了推她的金丝眼镜,
镜片后的目光带着一种探究的意味。“没去品鉴会可惜了。这是养殖部送来的样品,
给你留了一份,补充点优质蛋白对恢复有好处。
”守则第五条的后半段在他脑中炸响:“若在餐食中发现具有对称纹理的贝肉,
停止进食并假装吞咽困难前往医务室。”李维的背脊瞬间被冷汗浸湿。
他强迫自己挤出一個笑容,然后突然用手捂住脖子,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剧烈地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