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了十年了。今天是我三十岁生日。如果我还活着的话。我躺在冰冷的墓碑下,
听着上面我妈的哭声。每年都这样,她总在我生日这天来,一坐就是一下午。“小雅,
妈妈好想你啊...”她的声音老了,比去年更哑。我听着心里发酸,
却连给她递张纸巾都做不到。十年前那场车祸来得太突然。我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骑着自行车想去告诉暗恋的男生这个好消息。然后一辆卡车闯了红灯。就这么简单。
死后世界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没有天堂地狱,就是飘着。能看见人间,但摸不着。
能听见声音,但说不了一句“我在这儿”。最难受的是头七年。看着爸妈一夜白头,
看着朋友渐渐不再提起我,看着那个暗恋的男生交了女朋友,结了婚,有了孩子。
直到三年前,我妈终于开始整理我的遗物。她一直没敢动我的房间,
保持着我离开那天的样子。书本摊在桌上,半杯水放着,连床单都没换过。那天她鼓起勇气,
打开我的抽屉。最底下压着那本粉色日记本。我忘了还有这东西。从十三岁写到十八岁,
五年青春全在里面。暗恋的心事,考试的焦虑,和爸妈吵架的委屈,
对未来的憧憬...少女的所有秘密。我妈坐在我床上,一页页地翻。哭得喘不过气。
我飘在旁边,尴尬得想钻地缝。有些内容真的太羞耻了。比如描写第一次月经来潮的那篇,
比如偷偷喜欢语文老师的那段。“这孩子...”我妈摸着纸张,像是摸我的头。第二天,
她做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她把我日记里一些片段打出来,发到了网上一个育儿论坛。
那论坛她常去,自从失去我后,她就在那里帮助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今天整理女儿遗物,
发现她的日记。分享一些片段,也许能让其他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她选了最普通的几段。关于考试压力的,关于想要一件新衣服不敢开口的,
关于希望爸妈少吵架的。帖子没什么人回复。有几个网友留言说“泪目了”,“抱抱楼主”。
我以为就这样了。没想到过了一周,有个网友留言:“楼主,可以多分享一些吗?
我女儿也青春期,我完全不懂她在想什么。”我妈又贴了几段。这次多了些回应。
有人说“原来孩子这么敏感”,有人说“我女儿也这样,我一直以为她叛逆”。渐渐地,
这个帖子火了。更多人要求更新。我妈开始定期分享我的日记片段。她很小心,
隐去了所有真名和地点,只留下那些普通又真实的少女心事。一年后,有出版社联系她。
“这些日记很真实,我们想出本书,让更多父母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我妈问我爸的意见。
我爸沉默了很久,说:“小雅会愿意吗?她那么害羞。”我在旁边急得跳脚。我愿意!
我当然愿意!至少这样,我好像还活着,还有价值。最后他们同意了。
书名叫《少女小雅的日记》,出版后没什么声响。青春期教育类的书,市场不大。
直到有一天,一个有名的育儿博主偶然买了这本书。她在直播里读了其中一段。
那段写的是我十五岁时,因为脸上长痘被同学嘲笑,回家对着镜子哭了半小时。
最后写道:“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告诉我,长得不好看也可以被爱?”直播评论区炸了。
“这是我啊!”“哭了,我现在还因为外貌自卑。
”“要是当年有人对我说这句话...”视频火了,我的日记也跟着火了。出版社加印,
这次封面做得鲜艳多了。书店摆在显眼位置。然后有导演找上门,说想改编成电影。
事情越来越大。电影开机那天,我妈被请去现场。她看着扮演我的那个年轻演员,
眼泪一直没停过。“这姑娘不像小雅,”她对我爸说,“小雅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她不会。
”我爸搂着她的肩,“没人像我们小雅。”我在一旁看着,心里酸酸甜甜的。
被人记住的感觉真好,即使是以这种方式。电影上映前,制作方搞了个宣传活动。
他们在网上发起“写给青春期的自己”话题,鼓励大家分享少年时期的困惑与秘密。
响应的人多得惊人。话题阅读量一夜破亿。无数人分享自己从未说出口的往事。
校园暴力、家庭问题、初恋心碎、自我怀疑...那些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经历过的孤独,
原来那么多人都经历过。我的日记成了这种共鸣的催化剂。电影上映那天,全家都去了。
我爸妈,我外婆,还有我已经结婚生子的表哥。黑暗中,我妈一直紧紧抓着我爸的手。
当放到我出车祸那场戏时,她整个人缩在座位里。我爸把她搂进怀里。“别看了,”他说,
“我们出去吧。”“不,”我妈哽咽着,“我要看。这是小雅的故事。”银幕上,
“我”躺在医院里,浑身插满管子。医生对爸妈摇头。现实中,我妈哭得喘不过气。
周围一片抽泣声。电影结尾,银幕上出现一行字。“谨以此片,
献给所有曾感到孤独的年轻人。”灯光亮起,没人起身。大家都在擦眼泪。后来我知道,
那场电影院里坐满了人,却安静得能听到呼吸声。第二天,影评出来了。“十年后,
一个女孩的日记让所有人看到了青春的本质。”“最真实的青春片,没有之一。
”“如果你曾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一定要看这部电影。”电影票房一路飙升。
我的日记原文被做成电子版,免费发布。一周后,发生了我完全没想到的事。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电视节目里分析我的日记。“小雅的文字之所以引起共鸣,
是因为她完美表达了青少年时期的‘情感孤独’。”专家说,
“那种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无人理解的感受,其实是青春期最普遍的经历。”节目播出后,
#原来我们都一样#上了热搜。成千上万人分享自己曾经隐藏的感受。
“我高中时因为家里穷,从来不敢让同学去我家玩。”“我因为口吃被嘲笑整整三年。
”“我曾经为了合群,假装喜欢根本不喜欢的东西。”一夜之间,
我的日记不再只是我的故事。它成了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内心的脆弱与坚强。
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个我曾经暗恋的男生也站出来了。他现在是个普通的程序员,已婚,
有两个孩子。他在微博上发长文。“高中时坐在我后面的女孩总是借橡皮,
原来不只是借橡皮。对不起,小雅,那时候我太迟钝。希望你所在的世界,有人懂得你的好。
”我看得眼泪汪汪。死后的眼泪,不知道算什么。我妈看到这篇文章,又哭了一场。
“那男孩现在挺胖的,秃顶了,”她对我爸说,“咱们小雅没跟他,挺好。”我爸笑了,
十年了我第一次见他笑得这么开心。事情越来越超出想象。
有学校把我的日记列入课外阅读书目。有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用我的句子做宣传语。
“长得不好看也可以被爱”成了流行语。最让我爸妈欣慰的是,他们开始收到年轻人的信。
“谢谢您分享小雅的日记,它让我知道我的感受是正常的。”“我和父母关系不好,
看了日记后,我们试着沟通了。”“因为小雅的故事,我决定再坚持一下。
”我妈每封信都回。她买了一堆信纸信封,每天坐在书房里写回信。我爸说她比退休前还忙。
死后第十年的生日,我妈照例来墓地看我。这次她不是一个人。墓园外停着好几辆车。
一群人静静地站着,大多是年轻人。我妈有点困惑。“你们是?”一个女孩走上前,“阿姨,
我们是来看小雅的。今天是她生日,对吧?”我妈愣住了,
“你们怎么...”“日记里写的,”另一个男孩说,“8月17日,狮子座。
她说这是最好的生日,因为暑假还没结束,又能收到两份礼物。”我妈的眼圈立刻红了。
她没想到有人会记得这么细。一群人跟着我妈来到我墓前。他们放下鲜花,
有的还带了小礼物。一本书,一盒巧克力,几张手绘卡片。一个女孩开始唱生日歌。
其他人加入进来。“祝你生日快乐,亲爱的小雅...”歌声在墓园里轻轻回荡。
我妈站在那儿,眼泪直流,却笑着。我飘在空中,看着这一切。十年了,
我从没想过这样的场景。人群安静后,一个年轻女子走上前。“阿姨,我能说几句吗?
”我妈点头。女子转向我的墓碑,“小雅,谢谢你。我高中的时候...过得很不好。
差点就放弃了。看了你的日记,我知道不只是我这样。现在我当了老师,总是告诉学生,
他们的感受很重要。”接着一个男孩说:“我因为你的故事,开始写日记。现在好多了。
”一个人接一个人,分享着我的日记如何影响了他们。原来,这十本少女日记,
默默改变了许多人的生命。最后,一个一直沉默的女孩走上前。她看起来很紧张,
手指绞在一起。“我...”她声音很小,“我今天本来不想来了。但最后还是来了。
”她深吸一口气,“我带了安眠药来的。打算看完小雅,就去...但是听了大家的话,
我改变主意了。”现场一片寂静。女孩哭了,“我觉得没人理解我。但现在我知道,
不是这样的。”我妈走上前,抱住她。“好孩子,活着就好。活着就有希望。
”所有人都围上来,拥抱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女孩。我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了。
我的死不是结束。那些文字,那些真实的感受,穿越了死亡,连接了生者。那天人群散去后,
我妈一个人留在墓前,像往年一样。但这次她没哭。她摸着墓碑,微笑着说:“小雅,
你看到了吗?你成了这么多人的朋友。妈妈为你骄傲。”夕阳西下,她慢慢走出墓园。
我知道,她明年还会来。后年也会。每一年都会。但不再只是她一个人了。风吹过,
翻动着人们留下的卡片和信件。一页纸被吹起,那上面写着我的句子,
也是现在许多人的心声。“我希望有人记得我。不是因为我多特别,
而是因为我也曾真实地活过,爱过,痛过。”我的愿望实现了。以一种我从没想过的方式。
从那之后,《少女小雅的日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里组织关于日记的读书分享会,
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从日记里得到的感悟。家长们也开始重视和孩子的沟通,
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有一天,一个教育机构联系到了小雅的父母。
他们想邀请小雅妈妈去做一场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的讲座。小雅妈妈有些犹豫,
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没什么专业知识。但在小雅爸爸的鼓励下,她还是答应了。
讲座那天,会场坐满了人。小雅妈妈站在台上,有些紧张。她深吸一口气,
开始讲述小雅的故事,从发现日记,到把日记片段分享到网上,
再到后来书的出版和电影的上映。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感情。
台下的听众们听得很认真,不少人眼里闪着泪花。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围上来,
向小雅妈妈请教问题。小雅妈妈耐心地回答着,她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
也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雅的日记影响到了更多的人。
有一个公益组织找到小雅父母,希望能以日记为主题,
开展一项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益活动。他们计划在各个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
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小雅父母欣然答应了。他们和公益组织一起,为活动出谋划策。
活动开展得很顺利,许多学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烦恼。
在这个过程中,小雅也一直在关注着一切。她看到自己的日记能给这么多人带来帮助,
心里充满了欣慰。她觉得自己虽然死了,但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有一次,
小雅在飘游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和她一样的灵魂。这个灵魂看起来很迷茫,他告诉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