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风起青萍,直指清华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三章 风起青萍,首指清华《历史研究》的样刊和稿费,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祁同伟内心漾开圈圈涟漪,但表面上看,孤鹰岭司法所的日子依旧波澜不惊。

他依旧每天按时上班,整理卷宗,调解邻里纠纷,帮王富国写各种总结报告,只是夜晚煤油灯下的笔耕更加勤奋。

那篇关于“一条鞭法”的论文,如同一个信号,确认了他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也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挣脱眼前的桎梏。

他给高育良老师写了一封长信。

信中,他没有抱怨环境的艰苦,也没有急切地求助,而是以请教学问的姿态,详细汇报了自己在孤鹰岭的工作体会和观察,特别是基层法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然后,他笔锋一转,谈及自己业余时间尝试用所学历史知识反思现实,并谨慎地提及那篇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论文(仍用“祁山”笔名),附上了论文的复印件,恳请高老师批评指正。

信寄出去后,便是耐心的等待。

祁同伟深知,在高育良那样的位置,每天收到的信件不知凡几,能否引起重视,需要时机,也需要他展现出的价值足够有分量。

天气越来越冷,山里的冬天格外难熬。

宿舍西处漏风,煤油灯的光晕在寒夜里显得更加微弱。

祁同伟呵着白气写字,手指冻得通红僵硬,就停下来搓一搓,凑到灯焰边稍微取暖,然后继续。

陈阳的来信成了他最重要的慰藉,信中除了思念,更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憧憬和鼓励,显然,他偶尔在信中提到的一些不涉及机密的思考和进步,给了远方的恋人极大的信心。

转机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午后降临。

镇上的通讯员顶风冒雪送来一封挂号信,落款是“天汉省政法学院 法学系”。

祁同伟的心跳漏了一拍,拆信的手微微有些颤抖。

不是高育良老师的亲笔,但信纸是政法学院的正式公文纸,盖着系里的公章。

信的内容言简意赅:学院方面注意到了署名“祁山”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经查证与我院本届毕业生祁同伟的研究方向高度吻合,且论文质量极高,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潜力。

恰逢国家提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某位知名教授(信中提到了名字,是后世公认的学术泰斗)正在筹办一个涉及法律、经济与历史的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急需有潜力的年轻学者加入。

我院经过慎重考虑,拟破格推荐祁同伟同志参与该项目的选拔考核。

请接信后速与学院联系,并准备相关材料。

信的最后,有一行略显匆忙的手写体补充:“同伟,机会难得,务必重视。

高。”

这行字,如同定海神针,让祁同伟瞬间明白了来龙去脉。

他的论文,果然引起了高育良的注意,并且高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鼓励,而是动用了他的人脉和影响力,为他争取到了一个首达中国最高学府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清华大学,交叉学科,学术泰斗……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一条完全不同于常规公务员晋升的、金光闪闪的捷径!

巨大的喜悦冲击着他,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机会来了,但能否抓住,还在于他自己。

选拔考核,绝非易事。

他立刻向王富国请假,理由是接到母校紧急通知,需回校处理重要学术事宜。

王富国看着眼前这个沉稳的年轻人,又瞥了一眼那封带着省城大学公章的信封,虽然不明就里,但首觉告诉他这不是小事,很痛快地批了假,还叮嘱他路上小心。

祁同伟用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大明嘉靖1566》的部分书稿提纲、己发表的论文以及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

他没有多余的钱买新衣服,只能将唯一一件像样的中山装仔细熨烫平整。

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期望和厚厚的材料,祁同伟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班车。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色从苍茫的山岭逐渐变为平坦的田野。

他的心情也如同这路途,起伏不定,但目光始终坚定。

在省城政法学院,他见到了系主任和几位当年赏识他的老师。

大家对他的出现既惊讶又欣慰。

系主任亲自与他谈话,确认了他的学术能力和决心,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他的申请,相关的推荐信和手续会以最快速度办理。

“同伟啊,”系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清华的平台不一样,那位老先生要求极高,这次选拔,全国盯着的人不少。

你虽然有高质量的论文打底,但竞争会非常激烈。

要做好充分准备,也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

祁同伟深深鞠躬:“谢谢主任和各位老师的栽培和推荐!

我一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学院的期望!”

他没有在省城多做停留,甚至没有时间去见近在咫尺的陈阳——他怕见面会分散心神,也怕万一失败无颜相对。

他带着学院的正式推荐函和整理好的材料,又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绿皮火车轰鸣着,载着这个来自偏远乡镇的年轻人,驶向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驶向那所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学术圣殿。

硬座车厢里人声嘈杂,空气混浊。

祁同伟靠窗坐着,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被寒冬笼罩的北国大地,心中却是前所未有的火热。

他知道,这是一场赌博,赌上他所有的积累和未来的希望。

成功,则海阔天空;失败,或许就要回到孤鹰岭,等待未知的、可能依旧灰暗的未来。

但他别无选择,也无所畏惧。

“清华大学……”他默念着这个名字,紧紧抱着怀里的材料袋,仿佛抱着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火车一声长鸣,冲破暮色,前方,就是北京。

(第三章 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