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1 第一章 芒砀山雨夜:放徒斩蛇,绝境里的龙种初显秦二世元年秋,

一场瓢泼大雨把芒砀山浇得透湿。泥泞的山道上,三十多个刑徒缩着脖子往前走,

铁链子在雨水中拖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极了催命的符咒。刘邦拎着半壶劣质米酒,

脚步虚浮地走在队伍最后,粗布短褐早被雨水泡透,贴在背上凉得刺骨,

可他满不在乎地灌了口酒,酒气混着雨水从喉咙里烧下去,才算压下了心里的烦躁。“亭长,

前面…… 前面又有人跑了!” 一个年轻刑徒颤着声喊,手指着山道前方空荡荡的铁链。

刘邦眯起眼,借着闪电的光看过去,

果然少了两个身影 —— 这已经是三天里跑的第五个了。他心里清楚,按秦律,

刑徒逃了半数,押送的官吏就得腰斩。可他看着眼前这些面黄肌瘦、眼神里满是绝望的人,

又想起自己这三十多年的日子,突然觉得那所谓的秦律,也没那么可怕。“都停下吧。

” 刘邦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盖过了雨声和铁链声。刑徒们愣了愣,纷纷停下脚步,

疑惑地看着他。刘邦走到队伍中间,把剩下的酒壶举起来,

对着众人晃了晃:“去骊山修陵墓,就是个死。你们要是想跑,现在就跑,往哪儿跑都行,

别回头。”这话一出,刑徒们炸开了锅。有人不敢信,以为刘邦是在试探;有人眼里冒了光,

却还在犹豫;还有人抹起了眼泪,觉得这是临死前的玩笑。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汉子往前迈了一步,瓮声瓮气地问:“亭长,您这话当真?我们跑了,

您咋办?”刘邦笑了,笑得有些自嘲:“我?我还能咋办?总不能回去受那腰斩之刑。

从今天起,我刘邦也不是什么泗水亭长了,就是个逃犯。” 他说着,拔出腰间的青铜剑,

“哐当” 一声砍断了身边一个刑徒的铁链。那刑徒愣了愣,突然 “噗通” 一声跪下,

对着刘邦磕了三个响头:“亭长仁义!俺王二这辈子都记着您的恩!”有了第一个,

就有第二个。十几个刑徒没跑,反而围着刘邦跪了下来:“亭长,俺们也不跑了!您去哪,

俺们就去哪!跟着您,总比到处逃命强!” 刘邦看着眼前这些人,心里突然热了起来。

他这辈子,除了小时候跟卢绾一起掏鸟窝,还从没被这么多人信任过。他把剑插回鞘里,

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好!既然你们信我,那咱们就一起在这芒砀山里活下去!走,

找个山洞避雨去!”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刚转过一个山坳,

前面突然传来 “窸窸窣窣” 的声响。闪电划过夜空的瞬间,

所有人都看清了 —— 一条碗口粗的白蛇横在路中间,鳞片在电光下泛着冷光,

信子吐出来,嘶嘶地响。刑徒们吓得往后退,连那几个刚才说要跟着刘邦的汉子,

也缩了缩脖子。刘邦酒劲上来了,加上刚才放徒的豪气,只觉得一股热血往头顶冲。

他拔出剑,往前走了两步,对着众人喊:“怕什么!不过是条长虫罢了!

” 白蛇像是被他的气势激怒,猛地抬起头,就要往他身上扑。刘邦眼疾手快,双手握剑,

对着蛇头狠狠劈了下去 ——“咔嚓” 一声,蛇头掉在地上,血水喷了他一身。

剩下的蛇身扭了几下,就不动了。众人都看呆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纷纷围上来,

对着刘邦竖起大拇指:“亭长厉害!真是天神下凡啊!” 刘邦喘着气,看着地上的蛇尸,

突然觉得刚才那一瞬间,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他低头看了看自己沾血的双手,

又看了看身边信任的眼神,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或许,我刘邦这辈子,真能做点不一样的事。

雨还在下,可没人觉得冷了。刘邦带着众人找到一个干燥的山洞,生起了火。

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都带着一丝希望。王二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硬的饼,递给刘邦:“亭长,

您吃点东西。” 刘邦接过来,掰成几块,分给身边的人:“大家一起吃。

以后咱们就是兄弟了,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们一口。”夜里,刘邦靠在洞壁上,

听着外面的雨声,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刘太公总骂他不如大哥二哥勤快,

说他这辈子就是个混吃等死的料;想起去大梁投奔信陵君,

却得知信陵君早已去世的失落;想起在张耳门下,听那些旧臣讲天下大势时,

心里燃起的那点火苗。那时候他以为,自己最多就是当个泗水亭长,混到白头,可现在,

他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路口,往前走,或许就是一条从未想过的路。他摸了摸腰间的剑,

剑上还带着蛇血的腥味。他突然笑了,对着漆黑的山洞轻声说:“信陵君,张耳先生,

你们看着吧,我刘邦,不会一辈子只做个混子的。”2 第二章 沛县吕公宴:空手贺万钱,

白富美嫁了混小子刘邦在芒砀山里躲了半个多月,期间又有几个逃犯来投奔他,

队伍渐渐壮大到了五十多人。可他知道,总在山里躲着不是办法,

得找个机会回去 —— 沛县才是他的根,那里有他认识的人,有他能依靠的人脉。

就在他琢磨着怎么回去的时候,萧何派人来了。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跟刘邦算是老熟人,

两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派来的人带了个消息:山东单父县的吕公,因为得罪了豪强,

举家迁到了沛县,还跟县令是旧相识。县令为了给吕公接风,要在县里举办一场宴席,

邀请所有官吏和名流参加,让刘邦也去凑凑热闹,

顺便跟县令缓和缓和关系 —— 毕竟刘邦放了刑徒,县令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刘邦一听,

眼睛亮了。他知道这是个好机会,既能跟县令修复关系,又能认识吕公这样的大人物。

可他摸了摸兜里,一分钱都没有 —— 宴席规矩说了,送礼不满一千钱的,

只能在堂下就坐;超过一千钱的,才能到堂上跟吕公、县令平起平坐。“亭长,

要不咱不去了?没钱送礼,去了也是丢人。” 王二在旁边说。刘邦瞪了他一眼:“丢人?

我刘邦什么时候怕过丢人?没钱怎么了?照样能上堂!” 他换了身干净点的衣服,

又让手下人把那把斩蛇的剑擦亮,别在腰间,然后大摇大摆地往沛县县衙走去。

县衙门口热闹得很,萧何站在门口登记礼金,看到刘邦来了,赶紧走过去,

拉着他的胳膊小声说:“你怎么来了?兜里有钱吗?没钱就赶紧找个地方坐,别在这儿瞎闹。

” 刘邦拍了拍萧何的手,笑着说:“萧大哥放心,我自有办法。”他走到登记台前,

对着萧何大声喊:“刘邦,贺钱一万!”这话一喊,全场都安静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刘邦身上 —— 谁不知道刘邦是个混子,平时蹭吃蹭喝,

哪来的一万钱?萧何赶紧打圆场:“诸位别当真,刘邦这人就爱说大话,他哪有一万钱。

” 可里面的吕公听到声音,却掀开门帘走了出来。吕公六十多岁,穿着锦缎长袍,

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眼神里透着一股精明。他盯着刘邦看了半天,突然走过去,

拉着刘邦的手说:“这位壮士,快请进!堂上坐!” 刘邦愣了愣,

没想到吕公真把他当回事了,赶紧顺着话茬说:“多谢吕公抬举!”萧何还想拦,

吕公却摆了摆手:“萧吏掾,我看这位壮士气度不凡,不是普通人。今日宴席,

就该让他上堂。” 说着,就把刘邦拉进了大堂。大堂里,县令正陪着几个名流喝酒,

看到吕公拉着刘邦进来,脸色有点不好看,但也没说什么。

吕公把刘邦按在自己身边的座位上,又让人给刘邦倒酒,然后盯着刘邦的脸,

越看越满意:“壮士,我这辈子见过不少人,还从没见过像你这样有贵相的。天庭饱满,

地阁方圆,将来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啊!”刘邦心里乐开了花,嘴上却谦虚:“吕公过奖了,

我就是个普通的泗水亭长,哪有什么贵相。” 他一边跟吕公喝酒,一边听旁边的人聊天,

时不时插两句话,要么说点沛县的趣事,

要么点评两句天下大势 —— 这些都是他在张耳门下听来的,此刻说出来,

倒也显得见识不凡。宴席快结束的时候,吕公拉着刘邦的手,把他带到后院,

小声说:“壮士,我有个女儿,叫吕雉,今年二十三岁,长得还算端庄,也勤快。

我看你是个有出息的人,要是不嫌弃,我就把女儿嫁给你,如何?”刘邦这下是真愣住了。

他三十多岁,没房没地,还有个私生子刘肥,人家吕公是大户人家,女儿是白富美,

怎么会看上他?他以为自己听错了,赶紧问:“吕公,您说什么?我没听清。

”吕公又说了一遍,语气很认真:“我想把女儿吕雉嫁给你。我不会看错人,

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刘邦反应过来后,赶紧跪下给吕公磕了个响头:“多谢吕公!

我刘邦要是娶了吕雉,以后一定好好待她,绝不会让她受委屈!”消息传出去,

整个沛县都炸了。刘太公气得在家骂刘邦:“你个混小子,走了狗屎运!

吕公怎么会把女儿嫁给你?你要是敢欺负人家姑娘,我打断你的腿!” 乡邻们也议论纷纷,

有人说刘邦走了桃花运,有人说吕公老糊涂了,把女儿推进火坑。吕雉听说自己要嫁给刘邦,

心里也有点慌 —— 她早就听说过刘邦的名声,知道他是个混子。可吕公跟她说:“雉儿,

刘邦不是普通人。你看他虽然现在混,但有胆识、有气度,身边还有一群愿意跟着他的兄弟。

将来天下大乱,他必定能脱颖而出。你跟着他,不会错的。”吕雉是个懂事的姑娘,

虽然心里有点不安,但还是听了父亲的话。结婚那天,刘邦穿着借来的喜服,骑着一头毛驴,

把吕雉娶回了家。新房很简陋,就一间土坯房,家具也没几件,可吕雉却没抱怨。

她看到刘邦的私生子刘肥躲在角落里,怯生生地看着她,就走过去,摸了摸刘肥的头,

笑着说:“以后我就是你娘了,别怕。”刘邦看着吕雉的样子,心里突然暖暖的。他这辈子,

没人对他这么好过 —— 父亲骂他,乡邻笑他,只有吕雉,明明是大户人家的小姐,

却愿意跟着他受苦,还对刘肥这么好。他拉着吕雉的手,小声说:“雉儿,委屈你了。

以后我一定好好努力,让你和孩子过上好日子,穿丝绸,吃白面。”吕雉靠在刘邦的肩上,

轻声说:“我信你。”婚后的日子,刘邦还是经常出去喝酒,跟樊哙、卢绾他们厮混,

家里的事大多靠吕雉打理。吕雉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带着刘肥下地干活,

种庄稼、喂鸡、织布,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有时候刘邦喝醉了回来,吐得一塌糊涂,

吕雉也不生气,只是默默地给他擦干净,再端碗热水给他喝。有一次,

刘邦跟樊哙在酒馆里喝酒,喝到半夜才回来。吕雉还在灯下缝衣服,看到他回来,

赶紧站起来:“饿不饿?我给你热了粥。” 刘邦看着吕雉眼里的红血丝,

心里突然不是滋味 —— 他知道吕雉每天都要忙到很晚,为了这个家,操碎了心。

他走过去,从背后抱住吕雉,声音有点沙哑:“雉儿,以后我少出去喝酒,多帮你干活。

”吕雉转过身,摸了摸他的脸,笑着说:“不用,你有你的事要做。

我知道你不是真的混日子,你心里有想法。我等着你那天。”刘邦看着吕雉的笑容,

心里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绝不能辜负她的信任。

3 第三章 张耳门下客:大梁梦碎又逢生,眼界开了野心长刘邦想起自己年轻时,

最难忘的就是在张耳门下的日子。那时候他二十多岁,正是心高气傲的时候,

总觉得自己不该一辈子困在沛郡的田间地头,该去外面闯一闯。

他的偶像是信陵君魏无忌 —— 战国四公子之一,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

刘邦从小就听人讲信陵君的故事:窃符救赵,率领魏军打败秦军,救了赵国;对待门下食客,

不管是贤才还是市井之人,都一视同仁,哪怕是看城门的、卖狗肉的,只要有一技之长,

他都以礼相待。“要是能跟着信陵君,就算是做个门客,也值了!

” 刘邦那时候经常跟卢绾这么说。卢绾是他的发小,两人一起长大,一起掏鸟窝、摸鱼,

感情好得像亲兄弟。卢绾笑着说:“你就别做梦了,信陵君在大梁,离咱们这儿千里迢迢,

你怎么去?”刘邦却当了真。他攒了几个月的钱 —— 帮人耕地、帮酒馆跑腿,省吃俭用,

终于凑够了路费。出发那天,卢绾来送他,塞给他一个布包,

里面是几个干饼:“路上小心点,要是不行就早点回来,别在外面受苦。

” 刘邦拍了拍卢绾的肩膀:“放心,我一定能跟着信陵君,将来回来,带你一起干大事!

”他一路辗转,走了半个多月,终于到了大梁。可刚进城门,

就听到有人说:“信陵君去年就去世了,听说葬礼那天,大梁的百姓都去送了,哭成一片。

”刘邦的心一下子凉了 —— 他千里迢迢赶来,竟然连信陵君的面都没见到。

他站在大梁街头,看着人来人往,心里又委屈又失落,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找了个酒馆,

点了一碗酒,一边喝一边想:难道我刘邦这辈子,真的没机会干大事了?

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酒馆老板跟他说:“壮士,你要是想跟着信陵君那样的人,

不如去外黄县找张耳。张耳是信陵君生前最得力的门客,现在在外黄招贤纳士,

跟信陵君一样,礼贤下士,你可以去试试。”刘邦一听,眼睛又亮了。他赶紧付了酒钱,

往外黄县赶去。到了外黄,他找到张耳的府邸,递上名帖,说自己是沛郡来的,想投奔张耳。

没想到张耳很快就见了他。张耳四十多岁,穿着长袍,气质儒雅,

跟刘邦想象中的门客不一样。他问刘邦:“你为什么要投奔我?

” 刘邦实话实说:“我想跟着信陵君,可他已经去世了。听说您是信陵君的门客,

所以来投奔您,想跟着您学本事,将来干一番大事。”张耳笑了:“你倒是坦诚。

不过干大事,光有志向不够,还得有见识、有本事。你在沛郡,都做过什么?

” 刘邦把自己帮人耕地、在酒馆跑腿的事说了,

又把自己听来的沛郡趣事、百姓生活说了一遍。张耳越听越满意:“你虽然没读过多少书,

但了解民间疾苦,说话也实在。以后你就在我门下吧,跟着其他门客一起学习。

”在张耳门下的日子,是刘邦这辈子最充实的时光。张耳门下有很多六国的旧臣,

有的是曾经的将军,有的是谋士,还有的是商人。刘邦每天跟着他们一起吃饭、聊天,

听他们讲六国的兴衰:秦国怎么灭韩、赵、魏,楚国怎么抵抗秦国,

齐王怎么被骗…… 这些故事,刘邦以前连听都没听过,现在听来,

只觉得眼界一下子开阔了。有一次,

一个曾经的赵国将军跟刘邦讲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那场面,太惨了。

赵国百姓恨秦国恨得牙痒痒,可没办法,秦国太强了。” 刘邦听了,

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就没人能打败秦国吗?” 将军叹了口气:“难啊。秦国兵力强,

又有商鞅变法,国力雄厚。不过,秦国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将来总有一天,

会有人起来反抗的。”刘邦把这话记在了心里。他开始思考:如果真的有人反抗秦国,

自己能做什么?他跟着张耳学习待人接物 —— 张耳告诉他,不管对谁,都要尊重,

哪怕是下人,也要客气;他学习识别人才 —— 张耳教他,看一个人,不能看他的出身,

要看他的本事和人品;他还学习分析天下大势 —— 张耳跟他说,秦国虽然强,

但根基不稳,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各地百姓一定会响应。刘邦还认识了很多朋友,

其中有个叫陈余的,跟张耳关系很好,后来也成了刘邦的朋友。

陈余跟刘邦说:“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将来一定能超过张耳先生。

” 刘邦赶紧说:“我只是想跟着张耳先生学本事,没想那么多。

” 陈余笑了:“有野心不是坏事,只要好好努力,将来一定能实现。”可惜好景不长。

公元前 225 年,秦国灭了魏国,张耳作为魏国的旧臣,成了秦国追捕的对象。

张耳没办法,只能遣散门下的食客。他对刘邦说:“现在秦国追捕我,我不能连累你们。

你还是回沛郡吧,将来要是天下有变,咱们再见面。”刘邦舍不得离开,可也知道没办法。

他给张耳磕了个响头:“先生的恩情,我刘邦这辈子都记着。将来要是有机会,

我一定报答您。” 张耳扶起他,递给了他一些钱:“路上用。回去后,

别忘记我教你的东西,好好生活,等着机会。”刘邦拿着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外黄。

回到沛郡的时候,他已经三十一岁了,还是一事无成,父亲照样骂他,乡邻照样笑他。

可刘邦自己知道,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会蹭吃蹭喝的混子了 —— 他的心里,

装着天下大势;他的脑子里,想着将来的机会。他跟卢绾说:“卢绾,等着吧,总有一天,

我会干出一番大事,让所有人都不敢小瞧我。”卢绾看着刘邦眼里的光,

点了点头:“我信你。不管你干什么,我都跟着你。

”4 第四章 泗水亭长的日常:混日子的表象下,藏着的人脉网刘邦回到沛郡后,

闲了两年。这两年里,他还是经常跟卢绾、樊哙一起喝酒,有时候也去蹭萧何的饭,

看起来还是个混子。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没闲着 —— 他在暗中结交人脉,

为将来的机会做准备。公元前 223 年,秦国灭了楚国,沛郡正式纳入秦国版图。

秦国推行郡县制,需要大量基层官吏,

于是在沛郡选拔泗水亭长 —— 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管理户籍、接送刑徒。刘邦觉得这是个机会,虽然官不大,

但能接触到县里的官吏,还能认识更多百姓。他找萧何帮忙 —— 萧何是主吏掾,

负责选拔官吏。萧何知道刘邦有本事,只是平时爱装混子,

就跟县令推荐了刘邦:“刘邦虽然看起来不靠谱,但他熟悉沛郡的人情世故,口才也好,

能跟百姓打交道,适合当泗水亭长。” 县令听了萧何的话,

又看刘邦在百姓里有点名声毕竟是个 “混得开” 的人,就同意了。当上泗水亭长后,

刘邦每天的日子看起来很悠闲:早上起来,去亭里看看户籍,

跟手下的小吏聊聊天;中午去樊哙的狗肉摊蹭点狗肉吃;下午要么去酒馆喝酒,

要么去田间地头跟百姓聊天;晚上就回家,跟吕雉、刘肥一起吃饭。可他做的每一件事,

都有目的。去亭里看户籍,他会记住哪些百姓家里困难,哪些百姓有本事 —— 比如王二,

家里穷,但力气大,为人老实,刘邦就经常帮他;跟小吏聊天,他会打听县里的消息,

比如县令最近在忙什么,有没有新的政策;去樊哙的狗肉摊蹭吃,他会跟樊哙聊百姓的生活,

比如今年收成怎么样,秦国的徭役重不重;去田间地头跟百姓聊天,他会听百姓抱怨,

然后记在心里,能帮忙的就帮忙 —— 比如有个百姓因为交不起赋税,要被抓去坐牢,

刘邦就找萧何说情,让百姓缓几天交。时间长了,

沛郡的百姓都觉得刘邦是个好亭长 —— 虽然爱蹭吃蹭喝,但对百姓好,有什么事找他,

他都愿意帮忙。县里的小吏也跟刘邦关系好 —— 刘邦经常请他们喝酒,

有好处也想着他们。萧何、曹参这些县里的大官,

也越来越看重刘邦 —— 刘邦总能给他们提供有用的消息,比如哪个地方有百姓要闹事,

哪个地方有逃犯,让他们能及时处理。樊哙是刘邦最好的朋友之一。樊哙卖狗肉,生意不错,

刘邦经常去蹭吃,有时候还不给钱。樊哙嘴上骂刘邦:“你个混子,天天来蹭我的狗肉,

再蹭我就要亏本了!” 可每次刘邦来,他都会多切一块狗肉,还给刘邦倒酒。有一次,

一个地痞来樊哙的狗肉摊闹事,说樊哙的狗肉不好吃,还想抢钱。樊哙跟地痞吵了起来,

地痞就要动手。刘邦正好来了,拔出剑,对着地痞说:“你敢动樊哙一下试试?

” 地痞知道刘邦是泗水亭长,不敢惹,赶紧跑了。事后,樊哙拉着刘邦的手说:“谢了,

兄弟。” 刘邦笑着说:“跟我客气什么?你是我兄弟,我不帮你帮谁?

” 其实刘邦心里清楚,樊哙为人正直,力气大,将来要是有事,樊哙肯定会跟着他。

卢绾跟刘邦是发小,刘邦当上亭长后,卢绾经常来帮刘邦做事 —— 比如帮刘邦整理户籍,

帮刘邦接送刑徒。有一次,刘邦要押送刑徒去咸阳,卢绾担心刘邦路上出事,

就跟刘邦一起去。路上,刑徒们闹情绪,卢绾就帮刘邦安抚刑徒,还跟刘邦一起轮流守夜。

刘邦跟卢绾说:“这辈子,有你这个兄弟,值了。” 卢绾说:“咱们从小一起长大,

我不帮你帮谁?”刘邦还跟曹参关系不错。曹参是沛县的狱掾,负责管理监狱。

刘邦经常去监狱跟曹参聊天,

听曹参讲监狱里的事 —— 比如哪个囚犯是因为反抗秦国被抓的,

哪个囚犯是因为交不起赋税被抓的。曹参跟刘邦说:“秦国的法律太严了,百姓日子不好过。

再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 刘邦点点头:“我也觉得。咱们得做好准备,万一出事了,

也好有个应对。”表面上,刘邦还是那个混吃蹭喝的泗水亭长;可实际上,

他已经在沛郡织了一张人脉网 —— 百姓支持他,小吏跟他关系好,

萧何、曹参、樊哙、卢绾这些人都愿意跟他打交道。他知道,只要机会来了,

这张人脉网就能帮他成事。有一次,刘邦跟萧何喝酒,萧何问他:“你当了亭长,

以后有什么打算?” 刘邦看着萧何,认真地说:“萧大哥,我不想一辈子只当个亭长。

秦国暴政,百姓苦不堪言,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起来反抗。到时候,我想带着沛郡的百姓,

干一番大事。”萧何愣了愣,然后笑了:“我就知道你不是普通人。好,要是真有那么一天,

我萧何一定跟着你。”刘邦看着萧何,心里很感动。他知道,有萧何这样的人支持他,

将来的路,会好走很多。5 第五章 陈胜吴广起:沛县举旗,

混子成了沛公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

喊出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沛郡。

刘邦正在亭里整理户籍,听到消息后,手里的笔一下子掉在了地上 —— 他等的机会,

终于来了!他赶紧去找萧何、曹参。萧何正在处理公文,看到刘邦急急忙忙地进来,

就问:“出什么事了?” 刘邦说:“陈胜、吴广起义了!他们在大泽乡反秦了!

这是咱们的机会!” 曹参也在旁边,听了刘邦的话,点了点头:“我也听说了。

现在各地百姓都响应陈胜,咱们沛郡也该有所行动了。”萧何皱了皱眉:“可县令是秦国人,

他肯定不会反秦。咱们要是想反,得先解决县令。” 刘邦想了想,说:“我有办法。

咱们可以让百姓去劝县令,说陈胜大军快到了,要是县令不反秦,百姓就会杀了他,

投靠陈胜。县令胆小,肯定会同意。”三人商量好后,就让百姓去劝县令。县令果然害怕了,

同意反秦,还让萧何、曹参去芒砀山找刘邦,让刘邦带着手下的逃犯回来,一起反秦。

刘邦听说县令同意了,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带着王二、还有五十多个手下,往沛县赶。

可刚到沛县门口,就看到城门关着,城楼上站着县令的手下。萧何、曹参从城里跑出来,

跟刘邦说:“县令后悔了!他说咱们是逃犯,要抓咱们!还把城门关了,不让咱们进去!

” 刘邦气得咬牙:“这个老东西,出尔反尔!”曹参说:“现在怎么办?进不去城,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