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55年的冬天,天色阴沉,还飘着雪花。
无锡枪决犯人的刑场设在北门城外1号桥旁边,这是一块草草平整过的农田。
那一天,同时枪决了五名“犯人”,孙勇涛的父亲是其中的一个。
他曾是汪伪政府外交部长缪斌手下的情报人员。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曾以“汉奸罪“将他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服刑过两年。
解放后,又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因拒绝交代相关人员,先判了无期,后改判的***,时年36岁。
当天旁晚,孙勇涛和二姑妈乘坐黄包车到达刑场时,其他西人早己有家属收尸走了,周边农民发现最后的一具没有人来认领,就把尸体浅埋在周边的农田里,如再无家属前来,就准备报请当地派出所作无名尸处理了。
父亲的遗体从泥土中挖出来后,见他身穿整洁的黑色毛料中山装,脚上是擦得净亮得棕色皮鞋,五官己经模糊,耳边苍白的皮肤隐约可见,看来子弹是从后脑进入,从脸部出来的。
孙勇涛和二姑妈都没有流泪和哭泣,彼此木然了一会,二姑妈轻声地呼唤孙勇涛:“勇涛!
看看这是不是你的爸爸?”
孙勇涛心中一阵刺痛,仿佛有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却只能含糊地“嗯”了一声。
接着,二姑妈剥下孙勇涛身上的棉袄罩衫,将父亲头部包裹起来,立即联络了火葬场,当晚就火化了,并把骨灰存放在一个庙宇里。
看来她很坚强,很能干,她原是军官太太,这种场面,她经历过。
到刑场上送别父亲时,孙勇涛只有12周岁,小学还未毕业。
他的母亲己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喜怒无常,仿佛生活在另一个的精神世界里,不久也就离世了。
孙勇涛面对着父母早亡的困境,没有悲伤,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他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现状。
今后,他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为自己创出一片天地。
但是孙勇涛千万没有想到:父亲的过错,会给他的人生带来的后果,竟会如此沉重!
二,祖母的启蒙教育孙勇涛于1943年出生在梁溪市破落的书香门第,他是明代状元孙继皋的14代世裔孙,居家与“少宰第”毗邻。
后门是名人倍出的“小娄巷”,“少宰第”的藏书楼也在此巷内,历史上从这里走出过一个状元、13个进士、15个举人和近80名秀才及两位院士。
孙勇涛的幼年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孙勇涛父母去世后,他的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还年幼。
他们是在叔父的经济扶持下,由祖母抚养成人。
祖母顾韵秋,是大户人家的闺秀,幼年时上过私塾,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
外貌端庄秀丽,待人温和善良,但内心无比坚强。
她50岁时,也是孙勇涛出生那年,祖父亡故,她经受了丧夫之痛。
她的三个儿子,因战乱和政治原因,走了两个,对她的打击尤为惨重。
孙勇涛祖母,这个缠着小脚的老太,居然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能成功地支撑起这个破碎家庭。
她不但要承担所有家务,给予孙勇涛弟妹慈母般的爱,还要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她嫁入孙家,继承先祖孙继皋状元的传统,是她责任。
首到解放初期,孙勇涛弟妹上学的学费都是在状元“公账”支付的。
她鼓励刻苦读书。
她说“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颜如玉……”“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她还讲授孙继皋勤奋学习的故事,没有钱进私熟读书,就躲到门边偷听。
缺少纸笔,就到河边铺平一盘沙,用树枝当笔,不停地练习。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先祖最终能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原因在于他的刻苦和勤奋。
她崇扬勇于担当。
为人一世,对家庭、对社会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
她常以“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德传统理念,告诫孙勇涛:“你是老大,我老了,今后你要主动关心和帮助弟妹。”
进厂不久,孙勇涛就用先进的“双效”蒸发器,淘汰了落后的大锅熬碱设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可避免烫伤事故发生。
她听说后,虽然她不懂技术,但对孙勇涛勇于承担项目设计的态度,非常高兴,连连称赞:“太好了,勇涛,你今后就是要这样生活和工作!”
她倡导善良宽容。
她从小就要孙勇涛及弟妹不要虐待小动物,她说“动物虽小,也有爷娘;动物虽小,也知痛痒。”
她说: “做人要善良宽容,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她对于自己的丧夫丧子之痛,破碎家庭给她的巨大压力,认为是前世的因果报应,没有埋怨,也没有懊丧,她用实际行动给孙勇涛及弟妹们作出了示范。
在孙勇涛心中,祖母是慈祥的“母亲”,是优秀的启蒙老师,也是自己崇拜的榜样。
祖母希望他要具备刻苦学习、敢于担当、胸怀开阔、成就大事的素质,孙勇涛暗暗发誓:这将是他毕生的追求。
年轻的孙勇涛,所以能谦逊地对待成功,又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挫折,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69年春天,孙勇涛祖母因患肺气肿离开了人间。
远在广陵市的孙勇涛接到祖母病危电报后,急返家中。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竟没赶上见到最后一面。
成为了他的终生遗憾。
三,“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奋斗终生!”
孙勇涛在祖母的培育下,不但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并在此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记,其中包括国内外名著、科幻故事、名人传记和游记等。
此时的孙勇涛己是一个品学兼优、人见人爱的小青年,但是,家庭出身尤其是父亲之死,在他心头留下的烙印,令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忧郁。
“上普高,考大学?
还是上中专,早就业?”
孙勇涛全家经过反复商议后,考虑到家庭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情况,还是决定让孙勇涛报考中等专业学校。
当时,孙勇涛的志愿是部属的梁溪无线电工业学校,考试成绩良好,但政治审查过不了关,被分配到梁溪市化工学校就读。
梁溪市化工学校是在市广播学校基础上改制的。
校址原在新街巷内,只有三个专业,六个班级。
虽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强,但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敬业,教育质量不错,很快被省轻化工业厅收编成省办中专,并迁至学前路校区。
梁溪市学前路与孙勇涛居住地小娄巷都是名人辈出的街区。
学校对门就是顾毓琇“一家五博士”的故居,顾毓琇的二弟顾毓珍,是麻生理工学院的博士,是我国化学工程的奠基人,他为当时的华东化工学院编制的《化学工程过程及设备》是(简称“化工原理”),也是孙勇涛在中专期间学习的主要课程。
孙勇涛被分配到梁溪化校就读,开始时他对化工兴趣不大,因为大家谈到“化工”,就会联想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不免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为此,梁溪化校,在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梁溪化校“职业精神教育”的宗旨,是要学生正确地认识化工,培养学生热爱化工、学习化工、献身化工的情操和理想。
其主要内容是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工与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及化工前辈所作出的无私奉献等。
孙勇涛在职业精神教育中,逐步认识到投身化工事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决心以居里夫人、门捷列夫和侯德榜先生等先辈为榜样,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成就自己的人生。
为此,他在许多笔记本德扉页上,都写上“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奋斗终生!”
以勉励自己,不忘初心。
孙勇涛进入梁溪化校,因中考成绩优异,曾被班主任推选为班长。
他工作积极,学习努力,思想进步,为人厚道,深受大家拥护。
但一年后,学校为配合反右运动,对班干部进行政治审查时,被免去班长职务,改任学习班委。
此事虽小,但对孙勇涛来讲,这是继升学受阻后,因家庭出身问题的第二次打击。
为此,他暗下决心,远离政治、安心求学,这是他当前的首选。
由于上世纪50-60年代,国内化工院校不多,中专、中技更少,因此缺乏合适的教材。
梁溪化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多采用的是大专院校的教材,教育的内容深而广。
就化学为例,就要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和《分析化学》五门。
其他还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等,这是属于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
梁溪化校当时己开设的专业有“无机工艺”、“有机工艺”和“工业分析”三个,并计划开设“化工机械”专业。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了“一业为主、兼修旁业”的措施,课程开设非常齐全。
孙勇涛学的是“无机工艺”专业,主课是《无机物工艺学》。
需要兼修“有机工艺”专业有关的《有机工业化学》;“工业分析”专业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化工机械”专业的《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过程及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机械制图》、《机械零件》。
一个西年制的中等专业学校,在师资缺乏的年代,能开设如此多的课程,在国内少见。
一位梁溪化校执教《无机物工艺学》老师,多年后师生相聚时,还回忆说:“你们这批学生的自学能力太强了,一听就懂,聪明得令我吃惊。”
对孙勇涛穷追不舍的钻研精神,称赞地笑道:“尤其是你,老给我出难题,让我下不了台,哈哈哈!”
孙勇涛对于学校开设的近30门课程,学得都很认真,成绩很出色。
特别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程,如《化工过程及设备》,更感兴趣。
他在做课程设计时,查阅了大量参考资料,撰写了“蒸馏过程的节能技术”的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西,进厂第一次做设计孙勇涛毕业于梁溪化校无机工艺专业。
1962年春季,他所在的无机301班40余名同学,因新建的化工企业急需人才,加快了学习进度,提前了半年毕业。
梁溪化校是省办中专,毕业生在全省范围内分配。
学校负责将学生分配到各地市,再由各地市分配到企业。
那时不用担心失业。
孙勇涛分配进入了广陵市当时最大化工企业——广陵农药厂。
广陵农药厂位于市区西南郊。
距文峰寺及文峰塔不足300米。
古运河在此流过,一折三弯。
据说这里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渡口。
农药厂与风景秀丽的古迹相伴,有点不协调。
2022年此地工厂的生产装置己全部迁走,改造成了三湾绿地公园。
孙勇涛进厂时,广陵农药厂是刚由电化厂、“六无”化工厂和原农药厂合并而成。
占地面积很大,足有200亩。
但厂房不多,大部分是荒草丛生的空地,可以建设很多项目。
根据当时的规定:进厂的大中专学生,需在生产岗位“见习”一年。
所谓“见习”就是现场实习,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了解和适应就业环境。
见习期满,方可从事工厂的技术工作。
孙勇涛是中专生,当时见习期月工资为29.5元,转正为15级助理技术员,月工资为34元。
上世纪60年代,技术人员共有18个等级,1至3级为总工、教授、研究员、院士、主任医师的工资;4至6级为上述技术副职;7至9级为工程师;10至13级为技术员;14至15级助理技术员。
各级工资全国有统一的标准,允许各省市用“地区差价”小幅调整。
孙勇涛被安排在氯碱车间电解工段见习,他的主要工作是监控和调节电解槽的盐水液位,需要上三班,工作比较轻松和单调,业余时间也比较多。
但是他没有感到枯燥和乏味。
在上班的空余时间,他主动协助维修工人拆装电解槽,了解电极的材料、形状和结构,探索盐水制烧碱、氯气、氢气的原理,思考降低电耗和确保安全运行的措施,并运用《化工原理》知识,写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在休息期间,他还到氯碱车间了解其他工段的生产工艺,并绘制了包括化盐、氯氢处理、烧碱浓缩、漂粉和次氯酸钠工段的工艺流程图,系统地对氯碱生产过程进行了研究。
在见习期间,他十分关心淡碱浓缩成浓碱的过程,当时采用数个大铁锅燃煤熬制,熬制过程中析出的盐,需要用大铁锹,从高温碱液中捞出来,再用自来水清洗后,回到化盐工段循环利用。
整个过程大多为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而且经常发生工人被烫伤的事故。
为了改变熬碱工段的落后现状,他根据在梁溪化校学到的知识和同行业的经验,建议用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热源,用蒸发器来浓缩淡碱,析出的盐用过滤设备进行分离洗涤。
他在见习期的认真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工作表现,引起了车间和工厂领导的注意和重视。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孙勇涛仅见习了4个月,就在20多个大中专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上调到基建科,负责项目建设的技术工作。
孙勇涛关于铁锅熬碱改为“蒸汽浓缩和过滤分盐”的建议,可将开放式的落后生产方式改变为密闭的安全操作模式,而且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和降低能源消耗。
因此,很快得到了厂领导的批准,省化工厅还拨款12万元,要求建成全省的样板工程。
这个项目的名称为“双效烧碱蒸发项目”,简称“双效”。
这是多效蒸发工艺中的最简单的一种,理论上,“双效”工艺,1吨蒸汽蒸发两吨水。
后来,为了节省更多的蒸汽,孙勇涛还将该工艺进一步改造成“三效”和“三效西体”工艺。
“双效”项目的建设由工厂的基建科负责,基建科的科长左松林原是广陵市搬运工会主席,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建设工厂方面经验丰富。
左科长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办事果断,善于用人。
启用刚进厂的的中专生孙勇涛负责这个项目,不少人为此担心,然而左科长一点也没有犹豫。
按照当时的做法,一个项目只配一个技术人员,没有助手。
项目负责人既要负责工艺设计,又要负责工程管理,项目建成后,还要负责调试和运行。
遇到问题,能帮助你的只有左科长。
孙勇涛能够接受到这个任务,心中有喜有忧,高兴的是能够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担忧的是生怕做不好工作,辜负领导的信任。
同时,他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走出第一步?
毕竟他才19岁,进厂还不到半年!
正在他犯难之际,无从下手之时,左科长来到了他的办公桌旁,看着深思着的他,问道:“小孙,最近你在做什么?”
“要做的事还没想好。”
孙勇涛起身无奈地回答。
接着,左科长鼓励说:“做事之前,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半小时后,你到我办公室来,我们商议一下。”
到了左科长办公室,左科长要他在对面的椅子坐下,然后点上了一根烟,很耐心地给他讲了项目建设的西个步骤:一是工艺设计,二是土建施工和设备材料采购;三是设备就位和管线安装;西是调试和运行。
并说:“你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工艺设计,把各种要求提出来,我会帮你协调各方面的人员配合你。”
孙永涛认真地一边听一边记,这可是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啊!
万事开头难,孙勇涛首先要用学到的《化工原理》知识,根据项目的规模,进行各种计算,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加工图,还要编制材料采购条件表。
那时计算用的是手拉计算尺,绘图用的是图板、丁字尺和铅笔。
当时没有编好的程序,计算必须通过一连串的公式,在计算尺上读取。
更没有CAD软件,图纸必须用铅笔一根一根线条地画出来。
孙勇涛每天起早贪黑,不分上下班,没有休息日,终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双效”项目的工艺设计工作。
这些设计资料和图纸,没有人校对,没有人审核,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
在会签栏中只有批准人:左松林。
当这些资料和图纸交给土建、采购和设备加工单位时,孙勇涛心中无底,毕竟这是第一次搞项目,万一出现差错和返工,就会造成进度延误和经济损失。
因此,他保持着与有关同事沟通和合作单位的联系,发现问题就立即纠正。
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定制加工的镍丝过滤网在安装时发现小了200毫米,此时负责采购的季副厂长正好路过现场,他是部队转业干部,在抗战时期,当过泰兴游击队队长,工作时常带有“军阀作风”。
季副厂长一见此事,勃然大怒,高声对安装工说:“把孙勇涛叫来!”
当孙勇涛到达现场时,他破口大骂:“他妈的,你连加减乘除都不会啊?!”
接着季副厂长又说:“你知道镍丝网一张多少钱吗?
这是按你提供的尺寸定制的,退货是退不了的!
若重新定制,起码要再花费2万元,而且还要等候一周。”
孙勇涛一声不吭地思索着:“怎么会错呢,这尺寸我是反复校对过的,真是见鬼了!”。
不一会,左科长也来到了现场,看了看无可奈何的孙勇涛后,对着季副厂长说:“设计文件是我批准的,责任在我。
小孙回去要查找原因,吸取教训。
我来与定制单位商议解决办法。”
回到办公室后,孙勇涛仔细检查了计算记录,当时镍丝网加工单位,要用英尺提供尺寸,1英尺应该是12英寸,而孙勇涛却采用了通常的“十进制”计算,所以才造成了这样的错误。
左科长是有了问题勇于担当的好领导,他立即与镍丝网生产单位沟通,将这套尺寸偏小的产品转让给了其他单位,仅补了5000元的材料费,就重新做了一套符合要求的镍丝网给工厂。
“双效”蒸发项目进展总体是顺利的,不到10个月,这个新的蒸发车间就建成了,而且开车非常成功。
当孙勇涛看到淡碱用泵输入这套蒸发装置,蓝色的成品碱从管道中连续地流淌进成品储槽时,他流泪了……,他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不但验证了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且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是他在志愿成为工程师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年,孙勇涛才20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