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弄堂口的偶遇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接下来的两天,林凡拉着阿强,像两个幽灵般穿梭在上海的街巷之间。

他们没有再去码头碰运气,而是开始了林凡口中的“市场考察”。

阿强虽然满腹疑惑,但出于对伙伴的信任,还是闷头跟着。

他们的足迹遍布城隍庙的小商品市场、南京路上的几家大型百货公司,甚至是一些居民区附近的杂货铺。

林凡看得多,问得少,大多数时间只是沉默地观察,一双眼睛锐利地扫过柜台里陈列的商品,留意着人们购买时的选择和交谈。

城隍庙市场里,小商小贩聚集,气氛比国营商场活跃许多。

但出售的商品大多粗糙、样式陈旧。

发卡多是简单的黑色一字夹或塑料圆点,手帕则是印着大红牡丹或“安全生产”字样的棉布。

人们的穿着依旧是一片灰蓝的海洋,但林凡敏锐地注意到,一些年轻姑娘的辫梢上,会小心翼翼地系上一小段颜色鲜艳的毛线或玻璃丝,或是努力地把衬衫领子翻出一点点不同的样式。

这一点点对“美”的微小渴望,如同石缝中挣扎出的小草,微弱却顽强。

在百货公司,他们遇到了冷眼。

售货员隔着柜台,用打量可疑分子的眼神看着他们这两个只看不买、衣着寒酸的年轻人。

林凡试图询问几种布料的价格,得到的只是不耐烦的敷衍。

计划经济的壁垒森严,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商品明码标价,但很多紧俏商品需要凭票供应,甚至只是摆在柜台里的样品,可望不可及。

阿强越来越沮丧,嘟囔着:“林子,看这些有啥用?

咱又买不起。

还不如去码头蹲着,好歹能挣几个现钱。”

林凡却摇摇头,指着百货公司门口一个匆匆走过的年轻女工,她辫子上系着的那段红色玻璃丝在灰暗的背景下格外显眼,低声道:“看见没?

阿强,人们想要点不一样的,哪怕只是一点点。

这就是机会。”

“机会?

就靠那几分钱的玻璃丝?”

阿强觉得林凡魔怔了。

林凡没有解释。

他的思维己经跳出了单纯的商品本身。

他意识到,在这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点点“差异化”和“审美优势”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他需要的不是一个庞大的计划,而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微小到足以避开监管视线,又能满足人们潜在需求的切入点。

这天下午,天色渐晚,林凡和阿强拖着疲惫的步伐往回走。

路过离家不远的一条相对宽敞的弄堂口时,林凡的脚步慢了下来。

弄堂口一侧的围墙边,一个身影吸引了他的目光。

那是一个年轻的姑娘,看起来十***岁的年纪,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浅蓝色碎花衬衫,虽然旧,却干净整洁,衬得她肤色愈发白皙。

她坐在一个小马扎上,身前铺着一块干净的蓝布,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几块手帕。

不同于百货公司里那些印着俗气图案的货色,这些手帕是素色的棉布,但每一块的角落,都用彩色的丝线绣着小巧精致的图案——有的是几朵淡雅的兰花,有的是一支挺拔的翠竹,还有的是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她微微低着头,专注地看着膝盖上的一本书,偶尔抬头望一眼过往的行人,眼神清澈而安静,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安静地等待。

夕阳的余晖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与周围嘈杂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像一幅静谧的油画。

林凡的心跳漏了一拍。

不仅仅是因为这姑娘的清丽脱俗,更因为她面前的那些手帕。

在那一片灰蓝的色调中,那一点点精致的绣花,仿佛黑暗中的萤火虫,瞬间击中了他心中关于“差异化”和“审美”的那个点。

“看啥呢?”

阿强顺着林凡的目光望去,也看到了那个姑娘,“哦,是晓芸啊。

她爹原来是中学老师,走得早,她妈身体不好,家里困难。

她好像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等通知呢。

平时就靠绣点东西偷偷换点钱,贴补家用。”

周晓芸……林凡在心中默念着这个名字。

原来她叫周晓芸。

一个等待高考结果的女孩,一个用柔弱肩膀承担家庭责任的女儿,一个在困窘中依然保持着整洁和优雅的姑娘。

这些信息碎片,迅速在他脑海里组合成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形象。

“她在这里卖,没人管吗?”

林凡压低声音问。

“咋不管?”

阿强撇撇嘴,“市管会的人来了就得赶紧跑。

不过她一个姑娘家,东西又少,平时躲着点,街坊邻居也大多睁只眼闭只眼,不容易被抓到。”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臂膀上戴着红袖章的中年男人从弄堂另一头走了过来,脸色严肃。

是市管会的人!

周晓芸显然也看到了,她脸色微微一变,迅速合上书,利落地将蓝布西角一拎,把那些手帕包好,站起身就准备离开。

动作熟练,显然不是第一次应对这种情况。

然而,也许是起身太急,也许是心慌,她膝盖上那本书滑落下来,“啪”地一声掉在地上。

那本书的封面映入林凡眼帘——《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

在这个大多数人还为温饱挣扎的年代,一个在弄堂口偷偷卖绣花手帕补贴家用的女孩,看的竟然是这种书?

林凡心中再次受到触动。

这个周晓芸,和他想象中不太一样。

市管会的人越来越近,周晓芸犹豫了一下,想去捡书,又怕被抓住。

就在这一刻,林凡动了。

他几步上前,自然地弯腰捡起了那本书,轻轻拂去封面的灰尘,然后递向周晓芸,同时用自己的身体巧妙地挡住了市管会人员投过来的视线。

“同志,你的书。”

林凡的声音平静,听不出任何波澜。

周晓芸愣了一下,抬起头,正好对上林凡的目光。

那是一双深邃的眼睛,不像一般同龄人那样懵懂或浮躁,里面有一种她看不懂的沉静和……洞察力?

她的脸颊微微泛红,接过书,低声道:“谢谢。”

两人的手指有瞬间的接触,林凡感到一丝微凉。

“快走吧。”

林凡低声说,目光示意了一下市管会人员的方向。

周晓芸感激地看了他一眼,不再犹豫,抱着那个小包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迅速消失在弄堂的拐角。

市管会的人走了过来,狐疑地打量了一下林凡和阿强:“你们俩,在这里干什么?”

阿强有些紧张,林凡却坦然答道:“同志,我们刚回来,路过。

看见那位女同志的书掉了,帮她捡一下。”

市管会的人没发现什么异常,又扫视了一圈,嘟囔了一句“不要聚集”,便继续往前巡逻了。

“吓死我了。”

阿强松了口气,拍了拍胸口,“林子,你胆子真大。”

林凡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还望着周晓芸消失的方向,手指间仿佛还残留着那本书粗糙的触感和她指尖微凉的温度。

那本《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她面前那些精美的绣花手帕,形成了奇妙的组合。

这个女孩,不仅有着超出环境的审美,还有着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追求。

在1978年的上海弄堂口,林凡遇到了第一个让他感到“不寻常”的人。

一个模糊的计划,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形。

或许,他的第一次尝试,可以不是冰冷的发卡,而是带着温度和巧思的……绣花手帕?

而眼前,似乎就有一个现成的、极其合适的合作伙伴。

“阿强,”林凡收回目光,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们可能找到第一个‘项目’了。”

“项目?”

阿强再次听到这个陌生的词,一脸茫然。

林凡笑了笑,没有详细解释。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夕阳己经沉下,暮色开始笼罩这座城市的轮廓。

但在他心里,却仿佛点亮了一盏微弱的灯。

弄堂口的这次偶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他重生后的世界里,荡开了第一圈涟漪。

而周晓芸这个名字,和她那安静而坚韧的身影,己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他知道,他们的故事,绝不会止于这一次短暂的相遇。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