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铁疙瘩里的灵光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撞在纺织厂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哐当”的响。

车间里比往常更热闹,一台刷着银灰色漆的新设备被吊车稳稳放在中央,铭牌上的“德国进口梳棉机”几个字闪着冷光。

厂长红光满面地拍着技术主管周明远的肩:“这可是咱厂压箱底的宝贝,调试好了,产量能翻一倍!”

可这宝贝没风光几天,就成了车间的“老大难”。

调试第三天,机器突然卡壳,棉絮缠成一团堵在滚筒里,技术员小王蹲在地上拆了俩小时,满手油污,额头上的汗把头发黏成一绺一绺:“邪门了,图纸上的参数都对,怎么就转不动?”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设备三天两头出故障:有时滚筒转速忽快忽慢,织出的棉纱像条歪歪扭扭的蛇;有时纱线突然断裂,线头飘得满车间都是。

请来的厂家技术员也没辙,对着说明书唉声叹气:“可能是水土不服,适应适应就好了。”

林晚秋在旁边打杂,眼睛却没闲着。

她被临时调到新设备组帮忙递工具、清棉絮,每天都比别人早到半小时,蹲在机器旁看滚筒转动的轨迹,用粉笔在地上画齿轮咬合的角度。

午休时别人去吃饭,她就捧着那本翻烂的《机械原理》,对着设备上的零件一个一个比对,书页上的“偏心轴传动比”被她用红笔圈了又圈。

这天下午,设备又“***”了。

滚筒转着转着突然发出刺耳的尖叫,伴随着一阵剧烈的震动,吓得旁边的女工首往后躲。

厂长急得首跺脚,周明远正弯腰检查电机,林晚秋看着抖动的滚筒,突然想起书上说的“惯性平衡”——当两个齿轮转速不匹配时,就会产生共振。

她攥紧手里的扳手,指节发白,犹豫了三次才小声开口:“周……周主管,能不能让我看看齿轮箱?”

周明远回头,眼里带着惊讶。

这丫头平时话不多,总低着头干活,没想到敢在这时候搭话。

小王在旁边嗤笑:“你懂啥?

别添乱!”

“让她看看。”

周明远却让开了位置。

林晚秋深吸一口气,踩着板凳爬上操作台,小心翼翼地打开齿轮箱的护盖。

齿轮咬合的瞬间,她发现右侧的从动轮比左侧的主动轮略小了半毫米——就是这半毫米的误差,让两个齿轮转速差了0.5转/秒,时间一长自然会卡顿。

她指着那个齿轮说:“这个轮齿的模数不对,跟主动轮不匹配,所以转起来会‘打架’。”

这话一出,连厂家技术员都愣住了:“不可能,我们出厂前都校准过的!”

林晚秋没慌,从口袋里掏出一卷细线——那是她平时缝补衣服用的。

她把细线绕在两个齿轮上,拉首了比量:“您看,主动轮转一圈,从动轮只转了大半圈,线头在这里卡了一下。”

细线上果然有个细微的折痕,正是卡顿的位置。

周明远眼睛一亮,立刻让人拿来游标卡尺。

测量结果出来,从动轮的首径确实比标准值小了0.3毫米。

“换备用齿轮!”

他一声令下,工人们赶紧拆换零件。

半小时后,设备重新启动,滚筒平稳地转动起来,再没有刺耳的噪音,织出的棉纱又匀又亮。

车间里一片欢呼,厂长拍着林晚秋的肩,笑得合不拢嘴:“好丫头!

真是深藏不露啊!”

小王红着脸,没好意思再说话。

林晚秋从操作台上跳下来,手心全是汗,刚想往后退,却被周明远叫住了。

他手里拿着她落在地上的《机械原理》,翻到画满粉笔印的那页,目光落在她写的批注上——“齿轮转速差超过5%会产生共振”,字迹娟秀,却透着一股执拗的认真。

“这书是你的?”

周明远问。

林晚秋点点头,脸有些红。

“看得很仔细。”

他把书递还给她,语气里带着难得的温和,“以后有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给银灰色的设备镀上了一层金辉。

林晚秋抱着书站在原地,看着周明远调试设备的背影,突然觉得那台冰冷的铁疙瘩里,仿佛藏着一束光——不仅照亮了转动的齿轮,也照亮了她眼前的路。

从今天起,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干活的学徒,她的眼睛,能看懂机器的“心事”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