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梅雨淅淅沥沥下了整日,苏念收起最后一把租借的油纸伞,锁上了“忆江南”伞坊的玻璃门。

这是江南古镇尽头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专卖手工制作的绸伞和油纸伞。

二十三岁的苏念从外婆手中接过这家店已经三年,日子就像门前的运河水流淌得平静而缓慢。

她转身时差点撞上一个身影。“抱歉,还租伞吗?”苏念下意识地问,抬头却愣在原地。

檐下站着的人被雨水打湿了肩头,模样却熟悉得让她心头一紧。

十年光阴把少年拉成了修长挺拔的男人,但那双眼依然清澈如古镇的河水。“周屿?

”他微微一笑,雨水顺着发梢滑落:“还记得我。”怎么会不记得。十三岁那年夏天,

周屿随父母从大城市搬来古镇,成了她的邻居兼同桌。

他是那种能在枯燥数学课上突然望向窗外说“看,麻雀在跳舞”的男孩,

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你怎么...”苏念一时语塞,手中的钥匙串叮当作响。

“来采风,”周屿指了指河对岸新开的民宿,“杂志社的专题,写江南雨巷。”雨声渐密,

苏念犹豫片刻,重新打开店门:“进来吧,借你把伞。”店内空间不大,

四壁挂满了各式手工伞。周屿的目光掠过一把把绣着梅兰竹菊的绸伞,

最后停在柜台后那柄单独悬挂的红色油纸伞上——伞面上绣着罕见的金色并蒂莲,

在昏黄灯光下流转着微妙的光泽。“这柄不卖,”苏念注意到他的目光,“是样品。

”“和当年那柄很像,”周屿轻声道,“你外婆做的那把。”苏念动作顿了顿,没接话,

从柜台下取出一把深蓝色素面油纸伞:“押金五十,明天十点前归还。

”周屿接过伞却不急着走:“一起吃个饭?叙叙旧。”“下雨天,外婆的腿疼又犯了,

我得回去做饭。”苏念低头整理着账本。“明天呢?”她终于抬眼看他:“周作家,

你不是来采风的吗?”“采风也包括拜访老街坊。”周屿笑起来眼角有细纹了,

可那笑容还似少年时有着难以拒绝的温度。雨声填满了两人之间的沉默。“明天打烊后,

”苏念终于说,“带你去尝真正的本地菜。”周屿撑着伞消失在雨巷尽头后,

苏念拉下店铺卷帘门,却久久站在檐下。十八岁那年夏天,周屿不告而别。没有道别,

没有联系方式,就像从未出现在这个江南小镇。她曾在那年梅雨季的每一个黄昏,

撑着他们一起画过的那柄红伞,站在石桥上等他归来。直到外婆说:“念丫头,

有些人就像雨滴,落入河水就再也寻不回了。”后来她才知道,周屿的父亲生意失败,

一家人连夜搬离了小镇。十年间,她从美术专科毕业,拒绝了省城的设计工作室offer,

回到日渐冷清的古镇,接手了外婆的伞坊。手机震动拉回她的思绪,

是闺蜜林薇发来的消息:“听说周屿回来了?”小镇的消息总是传得很快。“采风,暂住。

”苏念简短回复。“十年前不辞而别,现在突然回来?小心点,别又被他带进沟里。

”苏念没回复,撑开自己的伞走进雨中。水花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涟漪,

如同她心中泛起的波澜。第二日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瓦檐上。

周屿准时来还伞,还带了一盒苏念小时候最爱的桂花糕。“老街东头那家居然还在。”他说。

“王婆婆的店传给她女儿了,”苏念接过糕点,语气缓和些许,“味道没变。

”“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周屿望着她,话中有话。那天下午,他留在店里帮忙。

顾客不多时,周屿试着修复一把破损的竹骨伞,手指却不听使唤。“还是这么笨手笨脚。

”苏念忍不住笑,接过他手中的工具。初中时劳技课上,周屿总是把竹篾削得乱七八糟,

最后都是苏念帮他完成作业。“我在其他方面有进步,”周屿从包里取出平板电脑,

展示他这些年为各大旅行杂志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文章,“看,我会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美了,

虽然还是不会创造。”苏念翻看着一幅幅作品,从北极光到撒哈拉星空,

从东南亚市集到欧洲古堡。世界那么大,他却回来了。“为什么真的做了这行?

”周屿轻声问,“你当年美术成绩那么好,完全可以...”“去大城市做设计师?

”苏念打断他,手中修复伞骨的动作不停,“外婆老了,店需要人接手。而且,我喜欢做伞。

”沉默片刻,周屿说:“我记得。你总说每把伞都有自己的灵魂。”黄昏时分,苏念关店,

带周屿穿过曲折小巷,来到一家临河的家庭餐馆。老板娘看到苏念,

熟络地引他们到二楼小阳台的位置,正对着运河和石桥。“你常来?”周屿问。“每周一次,

陪外婆来听评弹。”苏念点了几个菜,都是本地人才会点的搭配。等菜时,

周屿取出笔记本:“和我讲讲这些年古镇的变化吧。”“变化很大,有些老手艺失传了,

多了很多民宿和咖啡馆。”苏念望向河面,“游客多了,真正的江南味道却淡了。

”“所以你坚持做传统手工伞?”苏念点头:“机器生产的印花伞便宜又耐用,

但手工伞有着不同的温度。每把伞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

削伞骨、裆伞纸、绘花稿、刷桐油...就像外婆说的,慢工出细活。”菜上来了,

都是周屿记忆中的味道:菱角烧肉、清蒸白鱼、莼菜汤。他吃得认真,

仿佛要把每口味道都记住。“为什么真的回来了?”苏念终于问出心中疑惑。

周屿放下筷子:“除了采风,还有个项目。一家文创公司想在江南地区寻找传统手工艺合作,

开发高端文化产品。我推荐了你...和你的伞坊。”苏念怔住了:“什么意思?

”“他们想投资扩大生产,将你的伞推向高端市场。”周屿语气认真,“念姐,

你的手艺不该被埋没在这个渐渐沉寂的小镇上。

”苏念低头搅动着碗中的汤:“这就是你回来的真正原因?”周屿沉默片刻:“不全是。

”这时,楼下传来轻柔的琵琶声和吴侬软语的吟唱。老板娘笑着解释:“今天是十五,

有老师傅来说唱《三笑》。”弦琶声如水荡漾,周屿轻声说:“记得吗?

我们曾经也试过做一把那样的伞。”苏念当然记得。十六岁那年的雨季,周屿突发奇想,

要在伞面上画下整个古镇的地图。他们花了整整两个周末,趴在伞坊后院的大桌子上,

一笔一画地将每座桥每条巷子都描绘在那柄红色油纸伞上。完成后,

两人挤在那把伞下走过伞上的每一条街巷,雨水敲打伞面,仿佛敲打着整个小镇的回音。

那柄伞后来成了周屿十八岁生日礼物,也是他带走的不多的几件物品之一。

“那把伞...”苏念刚开口,周屿的手机响了。他看了一眼,神色微变:“抱歉,

接个工作电话。”阳台上只剩苏念一人。她望着河面上摇曳的灯光,心中泛起说不清的失落。

十年过去,周屿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他依然有着说走就走的自由,

而她的世界依然只有这座小镇和一方伞坊。周屿回来时带着歉意:“杂志社的紧急会议,

明天要去邻镇拍一组照片。”“要去多久?”苏念问,随即后悔显得太过在意。“两三天。

”周屿注视着她,“回来后,我能去看看外婆吗?她以前总给我做糖藕。”苏念点头,

心中却莫名觉得,他这一去或许又会消失不见。结账时,周屿抢着付了钱。离开餐馆,

夜幕已垂,小巷亮起暖黄的灯笼光。“我送你回去。”周屿说。“就几步路。”“还是送送。

”他坚持。两人并肩走在狭窄的巷中,胳膊不时相碰。苏念想起少年时,每逢雨天,

周屿总会绕路送她回家,两人挤在一把伞下,她总是小心翼翼不让肩膀碰到他的手臂。

到了伞坊门口,苏念找出钥匙:“那就...再见。”“念姐,”周屿突然叫住她,

这是他从少年时就用的称呼,“这次不会不告而别。

”苏念转身看他:“十年前为什么连道别都没有?

”周屿在灯光下神情复杂:“那时家里出了很多事...我觉得没脸见你。

”“因为我们家借给你父亲的那笔钱?”周屿怔住了:“你知道?”“小镇没有秘密。

”苏念轻声说,“而且外婆从来没后悔过,她说周家人品值得信任。

”周屿眼中闪过感动:“父亲三年后还清了借款,还加了利息。他本想亲自回来道谢,

但前年已经...”“我知道,”苏念柔和了语气,“外婆去了殡仪馆,回来说看见你了,

但你很快走了。”“那天人太多...”周屿深吸一口气,“我后来想联系你,

但听说你去了省城学美术,觉得你可能开始了新生活,不该打扰。

”苏念望着青石板上摇曳的树影:“我毕业后就回来了。”“为什么?”周屿问,

“你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因为这里是我的根,”苏念抬头看他,

“就像你文章里写的那种‘乡愁’,有些人渴望远方,有些人守护故乡。

”周屿眼中有什么闪烁了一下:“我明天一早走,回来后再聊合作的事?”苏念点头,

看着他转身走入巷子深处。那一刻,她几乎要叫住他,

问他是否还留着那把他们一起画的红伞。但她终究没有开口。接下来三天,苏念的生活照旧。

开店,关店,照顾外婆,修复旧伞。只有林薇时不时发消息打听周屿的动向。

“他真说要投资你的店?”林薇在电话里问,“小心点,别是骗人的。”“不至于。

”苏念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没底。第三天黄昏,周屿发来消息:“明天回,

带了邻镇的特产麻饼,给你和外婆。”苏念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好久,才回了个“好”字。

第四天午后,周屿果然出现在伞坊,风尘仆仆但眼神明亮。他带来了一盒麻饼和一叠照片。

“看,这是我拍的邻镇手艺人的作品。”他展示照片,是精美的竹编和木雕,

“他们的手艺不如你的细腻,但已经有了品牌和市场。”苏念翻看着照片,心中波动。

她从未想过自己的伞能走出这个小镇。“周末文创公司的人要来实地考察,”周屿小心地说,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