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序幕:赣水畔的少年咸淳十年的一个秋日,江西庐陵富川江畔,

一位中年官员驻足凝望滔滔江水。他身着褪色的青衫,虽已洗得发白,却依旧整洁挺括。

江风拂动他颌下长须,清癯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与忧患的痕迹,唯独那双眼睛,

依然如少年般明亮如星,燃烧着不灭的火焰。"丞相,风大了,添件衣裳吧。

"老仆人文福捧着外袍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担忧。这位跟随文家三十年的老仆人,

亲眼看着主人从意气风发的状元郎,变成如今忧国忧民的丞相。文天祥摆手,

依然凝视着江水:"你看这赣水,千回百转,遇山绕行,遇石分流,终究东流入海。

人生亦当如此,无论多少曲折,总要朝着认定的方向前行。"远处,几个孩童正在岸边嬉戏,

清脆的童声随风飘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微微一怔,

这诗句如此熟悉。他想起十八年前,也是在这富川江畔,自己挥毫写下这壮烈诗句的情景。

刹那间,时光倒流四十载,他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降临人世...第一章 神童出世端平三年五月,

江西庐陵淳化乡富川寨,文家大宅笼罩在连绵暴雨中。暴雨已连下三日,富川江水汹涌奔腾,

如怒龙咆哮。文家祖父文时用在房中踱步,不时望向窗外,眉宇间凝结着忧虑。

儿媳临盆在即,这般天气,请产婆都成了难事。是夜,文时用辗转难眠。朦胧间,

忽见天际祥云缭绕,一婴儿踏云而降,落入自家宅院。婴儿怀中抱着一卷竹简,

展开竟是《春秋》。正惊异时,忽闻雷声大作,将他从梦中惊醒。惊醒时分,

恰听产房中传来响亮啼哭。"老爷!夫人生了,是个公子!"产婆喜滋滋地报喜,

额上还带着汗珠。文时用奔至窗前,忽见天际乌云散开,一束阳光破云而出,

正照在院中那棵百年楠木上。楠木枝叶顿时熠熠生辉,如镀金边。"此子必非凡人,

"文时用抚须颔首,眼中闪着泪光,"就取名云孙吧。"小名云孙的文天祥自幼聪颖过人,

五岁能诵诗百篇,八岁通晓《论语》《孟子》。他不仅天资聪颖,更难得的是胸怀天下。

他尤爱听祖父讲述忠臣烈士的故事,每每听到屈原投江、诸葛亮北伐,便目光炯炯,

不能自已。一日午后,小云孙独自在书房习字。窗外春雨淅沥,他忽然搁笔,

问侍立一旁的文福:"你说,这雨可能润泽多远?"文福笑道:"小公子,

这雨不过润泽咱家庭院罢了。"小云孙却摇头:"不对。春雨虽微,能润万物。

我愿为天下雨,润泽遍苍生。"次日乡塾中,先生以"春雨"为题让学生作诗。

小云孙略加思索,提笔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为天下雨,润泽遍苍生。

"先生读罢大惊,墨笔险些脱手:"此子胸怀,非常人可及!日后必为国之栋梁!

"文天祥十二岁那年,与伙伴们在富川江畔嬉戏。见江边祠堂香火鼎盛,便好奇进去观看。

祠中供奉的是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庐陵先贤,个个都是忠烈之臣。

小云孙凝视着这些先贤的塑像,忽然整衣肃立,郑重言道:"他日死后若不配享于此,

便非丈夫!"同伴们笑他狂妄:"云孙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

"唯独塾中先生闻知后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此子志存高远,将来必为国家栋梁。

"第二章 状元及第宝祐四年春,临安城万人空巷。三年一度的殿试刚刚结束,

皇榜即将公布。二十岁的文天祥站在人群中,一袭青衫,面容平静却难掩眼中的期待。

此前在礼部会试中,他以一篇《法天不息》的文章震惊四座。

主考官王应麟读后拍案叫绝:"是卷古道若龟镜,忠肝如铁石!此子他日必为国之干城!

"殿试之上,年轻的理宗皇帝亲自出题:"天道与人道何以相继?"文天祥运笔如飞,

文中写道:"天道流行,赋予万物,人得之以为性。故君子必法天而行,

自强不息..."文章直指时弊,言及权奸误国、边备松弛,满纸忠愤之气。

阅卷官们争议不休。有人认为文章太过直率,应当降名;但王应麟力排众议:"科考取士,

非为取巧媚上之徒。此文正气凛然,若非第一,何以服众?"皇榜张出,

万众哗然——"第一名:文天祥!"按照惯例,新科状元要骑马游街,接受百姓瞻仰。

文天祥红袍加身,跨骏马而行,端的是意气风发。临安百姓争相围观,

无不赞叹:"好个少年状元!真乃人中龙凤!"游街至西湖断桥处,忽见一老道拦路。

侍卫正要驱赶,文天祥摆手制止,下马施礼:"道长有何见教?"老道目如明星,须发皆白,

声若洪钟:"状元郎文章锦绣,然可知今日之宋朝,已如风中残烛?

"文天祥肃然:"愿闻其详。"老道长叹:"北有蒙哥厉兵秣马,内有贾似道专权误国。

状元郎他日若居庙堂,当何以处之?"文天祥正色答道:"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老道闻言大笑:"好!好!但愿他日刀剑加颈时,犹记今日之言!

"言毕转身而去,瞬息消失于人海。文天祥怔在原地,耳边回荡着老道之言,心中莫名沉重。

喜庆的锣鼓声忽然变得遥远,他抬头望天,但见北方天际乌云翻涌,似有暴雨将至。

第三章 宦海浮沉文天祥及第不久,还未及施展抱负,父亲文仪就病逝于临安。按照礼制,

他必须弃官回乡守孝三年。庐陵老家,文天祥结庐守墓,日夜苦读。

他深入研究历代兴亡之道,愈发感到国家危如累卵。北方密报频传,蒙哥汗已平定吐蕃大理,

对南宋形成合围之势。守孝期间,文天祥不仅研读经典,更实地考察民情。

他常常徒步走访乡里,与农夫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一次,见一老农在田间痛哭,

询问得知其子被征戍边,家中田地荒芜。文天祥当即解囊相助,

并写下《悯农》诗一首:"夏税未了秋税来,官府催逼如狼虎。老农扶犁泪如雨,

辛苦一年尽充公。"三年服满,文天祥重返仕途,却被任命为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只是个闲散文职。当时朝中贾似道专权,排斥异己。文天祥曾数次上书直言边患,

均如石沉大海。开庆元年,蒙哥汗亲率大军攻宋,围困鄂州。贾似道领兵出征,

却暗中遣使求和,答应称臣纳贡。适逢蒙哥汗在钓鱼城战役中身亡,蒙古军北撤,

贾似道竟谎报大捷。文天祥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

上书痛斥贾似道欺君误国:"似道以和议误国,以谎言欺君,此乃奸臣之行也!

"结果被贬为瑞州知州。在瑞州任上,文天祥赈济灾民,重修学堂,深得百姓爱戴。

他亲自监督粮仓发放,确保每一粒米都送到灾民手中。然而不过半年,

又因"恃才傲物"被调任闲职。咸淳十年,文天祥因得罪权贵被罢官归乡。富川江畔,

他望着东去江水,回想二十年仕途坎坷,不禁感慨万千,挥毫写下名篇:"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年冬,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大军南下,襄阳告急!

第四章 国难当头咸淳十年深秋,庐陵文宅。文天祥正在书房教导长子文道:"圣贤之道,

不在空谈,而在践行。读万卷书,须行万里路,方知民生疾苦..."忽然门外马蹄声急,

老仆文福慌张来报:"老爷!朝廷急使!"文天祥快步出迎,使者风尘仆仆,

手持金牌:"圣旨到!宣文天祥即刻入京!"原来元军已破襄阳,顺长江东下,

鄂州、黄州接连失守。贾似道率十三万大军出征,却在丁家洲遭遇惨败。如今元军直逼临安,

朝廷危在旦夕!文天祥星夜兼程赶赴临安。沿途所见,尽是逃难百姓,扶老携幼,哭声震天。

一处破庙中,饿殍遍野;几个孩童围着一具妇人的尸体哭泣。文天祥心如刀绞,

将随身干粮尽数分给难民,赋诗明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抵达临安时,京城已乱作一团。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但朝中大臣各怀心思:左丞相留梦炎称病不出,右丞相陈宜中主张议和,

枢密使张世杰建议迁都。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他当即提出四条救国方略:一是分天下为四镇,各自为战;二是募兵勤王,

固守待援;三是联结海外,夹击元军;四是遣使议和,拖延时日。然而朝中主和派占优,

最终决定派遣文天祥前往元军大营议和。临行前,文天祥深知此行凶多吉少,

对副使贾余庆说:"我此去必不得返,然为国纾难,义不容辞。你若能归,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