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登楼抽梯,孔明献计
蔡夫人那边,他只说是偶遇皇叔,被其热情邀请,叙了叙旧,她虽然眼神怀疑,但毕竟刘备的面子在那,也不好深究。
接下来的两天,刘琦彻底开启了“摆烂”模式。
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对外宣称病情反复,需要静养,实际上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历史性会面”养精蓄锐。
终于,在第三天的下午,刘备派人传来消息,说卧龙先生己经到了他的客舍,让刘琦过去一叙。
刘琦激动得差点从床上蹦起来,赶紧换上一身体面的衣服,对着铜镜反复打量。
镜子里的人,面色虽然有些苍白,但眉清目秀,五官端正,也算是个翩翩公子。
“可惜了这张帅脸,摊上这么个倒霉身份。”
他自恋地感慨了一句,随即整理好心情,在下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了刘备的客舍。
这一次,客舍的气氛明显不同。
刘关张三人都在,神情肃穆。
而在主位之侧,安然坐着一位年轻人。
他看起来不过二十六七岁的年纪,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他手中拿着一把羽扇,轻轻摇动,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
“***!
这就是诸葛亮?
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还要帅!
这颜值,放在现代,妥妥的顶流偶像啊!”
刘琦一时之间竟有些看呆了。
这就是那个“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的妖人?
“贤侄,这位便是我常与你提起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
刘备见他进来,笑着介绍道。
刘琦回过神来,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姿态放得极低:“晚辈刘琦,拜见先生!
久仰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公子不必多礼。”
诸葛亮站起身来,微微还礼,声音清朗,如玉石相击,“亮一介山野村夫,蒙主公不弃,方得出仕。
公子乃金枝玉叶,折煞亮了。”
“大佬!
您可别村夫了,您这一出山,多少王侯将相要人头落地啊!
我这条小命,可就全指望您了!”
刘琦在心中疯狂刷屏。
寒暄过后,五人分主次坐下。
刘备将刘琦的困境又向诸葛亮详细说了一遍,最后问道:“孔明,以你之见,此事当如何破解?”
刘琦满怀期待地看着诸葛亮,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
然而,诸葛亮听完,却只是摇着羽扇,微微一笑,并不答话,反而将目光转向他,问道:“敢问公子,此事,公子心中可有定计?”
“我靠!
这是在考我?
我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键盘侠,能有什么定计?
我要是有计策,还用得着来抱你们的大腿?”
刘琦顿时有些慌了。
但他知道,在这种顶级谋士面前,不能露怯,必须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哪怕是装的。
他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历史上那段著名的“登楼抽梯”。
有了!
刘琦故作沉吟,然后一脸诚恳地对诸葛亮说:“先生,此事实在是机密,事关身家性命,晚辈……晚辈不敢在众人面前轻言。
不知……不知可否请先生移步,与晚辈私下详谈?”
这话一出,张飞的脸当场就黑了:“你这小子什么意思?
俺大哥二哥都信不过?!”
刘备也有些尴尬。
刘琦赶紧解释:“皇叔误会了!
非是信不过皇叔与二位将军,实在是此事……唉,隔墙有耳,不得不防。
琦……也是一片苦心啊!”
诸葛亮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似乎明白了刘琦的意图。
“主公,公子所虑极是。
亮,愿随公子一行。”
刘备见自己的军师都这么说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点头同意。
于是,刘琦带着诸葛亮,来到了他事先准备好的地方。
一座府中的藏书楼。
这楼有三层高,是府内最高的建筑之一。
他将诸葛亮请到顶楼,这里视野开阔,且只有一道楼梯上下。
他早己命心腹下人备好了酒菜。
“先生,请。”
他亲自为诸葛亮斟上一杯酒。
酒过三巡,刘琦眼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对候在楼梯口的心腹使了个眼色。
那心腹会意,悄无声息地退下,并带人将上楼的唯一那架木梯给……撤走了。
“登楼抽梯”的戏码,正式上演!
刘琦“噗通”一声,再次跪倒在诸葛亮面前,这一次,比之前抱刘备大腿时还要决绝:“先生!
如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出君之口,入琦之耳,还请先生赐教!”
诸葛亮看着他,脸上没有丝毫惊讶,仿佛一切尽在他预料之中。
他放下酒杯,用羽扇轻轻敲打着手心,目光悠远:“公子可知,江夏太守黄祖,新丧于东吴之手,江夏如今无主?”
“来了!
正戏来了!”
刘琦心中一动。
“公子之父,荆州牧刘景升,虽坐拥九郡,然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掣肘,亦是心力交瘁。”
诸葛亮缓缓说道,“公子若能主动请缨,前往江夏,镇守荆州东面门户,一来可为父分忧,抵御江东,此为孝;二来可手握兵权,远离襄阳这是非之地,此为智。
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
公子以为如何?”
他那现代人的脑子又开始疯狂转动了。
“江夏?
那不是对抗孙权的最前线吗?
历史上周瑜一把火烧了赤壁,曹操八十三万大军都差点交代了,我这点人马过去,不是送人头吗?
这诸葛亮,该不会是想拿我当炮灰,给他老板刘备取荆州铺路吧?”
这个念头一出来,他背后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不行,得再确认一下。
“先生之策,诚乃金玉良言!”
他先是一顿猛夸,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只是……江夏乃西战之地,东吴兵精粮足,周郎智勇双全,琦……琦恐非其对手,届时若有失,岂不辜负了父亲与先生的厚望?”
他得让诸葛亮给一个定心丸。
诸葛亮闻言,笑了。
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孺子可教”的欣慰,和一丝“你这点小心思我早就看透了”的了然。
“公子勿忧。”
他摇着羽扇,胸有成竹道,“公子此去江夏,非是与东吴决一死战,乃是自保。
公子只需收拢黄祖旧部,加固城池,严守不出。
亮料定,不出半年,天下必有大变。
届时,主公(指刘备)必会挥师南下,以为公子之外援。
有主公在,江夏可保万无一失。”
刘琦听明白了。
合着自己就是个先遣队,过去占个坑,然后等刘备大部队过来接管。
虽然还是有当炮灰的嫌疑,但好歹有了后援承诺。
总比留在襄阳,不知哪天就“病死”要强一百倍。
“干了!”
“多谢先生指点迷津!
琦,茅塞顿开!”
他对着诸葛亮,真心实意地磕了一个响头,“先生大恩,琦永世不忘!
日后若能脱困,定当厚报!”
“公子请起。”
诸葛亮扶起他,淡淡一笑,“亮亦是为主公分忧而己。”
危机解除,刘琦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胆子也大了起来。
他看着眼前这个帅得人神共愤的男人,忍不住用现代人的思维开了个玩笑:“先生,等我在江夏站稳了脚跟,一定给您搜罗全天下最漂亮的***送过去!”
诸葛亮的笑容,瞬间僵在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