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章 这姑娘真好哄
那姑娘是哪家的?
她家有什么要求没有?”
李二婶子摆了摆手,示意陈大家的不要着急:“这姑娘呀,是你二叔那边的一个亲戚,叫沈兰。
要说要求吗,只有一个,她有个哥哥,长得也不差,就是没上过什么学,人也老实,家里孩子多,又是老大,也没什么手艺,所以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媳妇儿,所以呢,他们家呀,想换亲!”
“换亲?”
陈大家的听了,心里有些意动,她知道自家儿子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是人老实,干活也勤快,如果能娶到沈兰这样的姑娘,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可是换亲的话,眼下也只有自己的三闺女这才刚满十八岁,还没有定亲,可是孩子年龄小啊,还不想让她这么早就跌进那道大坑里呀。
才刚刚十八岁,虽然对方也不是太大,也才25,但是自己这水灵灵的闺女,就这样换出去了,心里也真不是滋味。
这手心手背都是肉,于心不忍啊!
“我不同意,这媳妇不娶也罢,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能拿妹妹给我换媳妇呢?”
不知什么时候,陈家柱回来了。
他坚定而有力的声音传进了李二婶子和他母亲的耳朵里,他的眼神中更是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虽然自己的婚事让父母操碎了心,但是用妹妹的幸福去交换自己的婚姻,这样的事情他做不出来。
李二婶子见状,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她没想到陈家柱的态度如此坚决。
她咳嗽了一声,试图缓和气氛:“家柱儿,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你妹妹还小,我们也不是那个意思。
这换亲的事情,也就是提一提,主要还是看你和沈兰的婚事。”
陈家柱摇了摇头,他走到母亲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妈,我知道您和爸都是为了我好,但是这种事情,我不能答应。
我自己的幸福,怎么能牺牲妹妹的未来。”
陈大家的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儿子说得对,但是作为母亲,她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子女操心。
她叹了口气,对李二婶子说:“二婶子,这换亲的事情,我们家里再商量商量。
不过,如果沈家愿意,我们可以正常地谈婚论嫁,不涉及换亲。”
李二婶子见陈家柱态度坚决,也不再坚持说换亲的事情,她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回去和那边说说,看看他们的意思。”
陈家柱送走了李二婶子,回到屋里,看到母亲还在为刚才的事情发愁,他走过去,握住母亲的手:“妈,您放心,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会解决的,现在是新社会了,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陈大家的看着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她知道儿子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心地善良,是个好男人。
她点了点头:“好,妈相信你。”
几天后,李二婶子再次来到陈家,带来了沈家的消息。
沈家那边只同意换亲,而且这事情就是沈兰自己一定要坚持的,要不然她就不嫁。
“他爸,你说这事可咋办?
难得有一个合适的人家愿意嫁给家柱,可是这家柱就是不同意啊!”
砰砰砰陈大将手里的水烟锅子在炕沿边上磕了磕,又重新将烟锅子按在水烟袋里装满了烟丝。
靠近旁边的煤油灯,一吸一吐,这才说道:“这事也好办,让这西个孩子都见一面吧,没准儿他们都看对眼了,到时候也就好办了!”
“咦,对呀,我咋就没想到呢!”
陈大家的皱了几天的眉头,终于又一次舒展开了。
“爸,妈,这么大的事情,你们都没跟我说一声就决定了?
我才十八岁,你们这是要为了大哥把我卖了不成?”
这件事情,一家人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跟陈金鱼提起,然而,己经约好了明天的见面了,今天再不说,明天万一孩子闹情绪怎么办?
“孩子,你也成年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对方今年二十五岁,听说长的也是一表人材,咱就去看一眼,看上了,一切都好说,如果看不上,以后妈再也不提这茬子事了,好不好?”
陈金鱼嘟着一张小嘴,将身子一转,独自在炕尾上生着闷气,陈大叼着水烟锅子,一声不吭蹲坐在炕头上一口一口的抽着烟。
陈家柱看了看自己的妹妹,又看了看父亲母亲,“爸,妈,三妹不愿意,要不就算了吧!”
话虽这般说,但他心里还是有点失落的,只因为上次他送李二婶子出门后,老太太在他面前可是把沈兰夸的,那简首就是十里八村同龄人没一个能比的上的。
长相身材不说,最主要的还识字,通情达理,尤其是干活,那可是一把好手。
作为一个31岁的光棍汉,哪能不思春?
所以,虽然还没有见面,但是这脑子里,来来***己经杜撰出好几种类型的沈兰了。
“去,明天必须去,三儿,明天开开心心去,爸给你带点钱,你不是早就想去照相吗,正好明天去县里照一张去!”
“真的?
啊,太好了,那我明天去。”
村里的孩子真好哄!
30公里外,沈家庄。
“大哥,明天你就穿这身衣服吧,这是爸留下来的最好的一身衣服了。”
沈兰手里拿着一身叠得整整齐齐的,半新的蓝色知青服,上面还放着一顶蓝色大顶帽,那个年代村里标配的衣服。
“哦”“还有这两块钱也给你,除了路费,这是家里所有的钱了,据说人家那边不同意换亲,你明天可得争点气,这媳妇能不能娶回来,还得看你自己!”
“哦!”
大哥沈聪,接过衣服和钱,看了二妹一眼,张了张嘴,但是却没说出话来,自己一个人默默的退出了屋外。
沈兰看着自己这个闷葫芦的大哥,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老天爷,希望你明天能让我们成了这事。
天还没亮,去镇里的三轮车己经在大门口突突上了。
这是附近十里八村唯一一辆跑镇里的客车,车厢是钢筋焊的架子,外面覆着一层帆布,车厢里面长条木板围了一圈,上面坐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