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身份迷局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二章 身份迷局陶碗碎裂的声响在狭小的土屋里格外清晰,老汉被吓了一跳,随即皱起眉:“三郎,你这是咋了?

莫不是摔坏了脑子?”

李明天定了定神,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

他不能暴露自己的来历,眼下这具身体的原主“三郎”,显然和老汉相识。

“老丈,”他尽量模仿着记忆里古装剧的语气,声音还有些发颤,“我……我好像记不太清事儿了,头一疼,好多都忘了。”

这是最稳妥的说法,失忆总能解释许多不合时宜的举动。

老汉果然信了,脸上露出怜悯:“也是,你被那伙歹人打晕在河边,能捡回一条命就不错了。

记不清就记不清吧,慢慢养着总会想起来的。”

歹人?

李明天心里一动,追问:“老丈,我是被人打的?

那我……是谁家的人?”

“这就难说了。”

老汉蹲下身收拾碎片,“你身上没带啥信物,就穿了件粗布衫,看着像个赶路的。

俺姓王,就住在村头,昨儿去渭水边挑水瞧见你,就把你背回来了。”

王老汉絮絮叨叨说着,李明天却越听心越沉。

原主身份成谜,他连个基本的户籍都没有。

在唐朝,户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户籍便是“浮浪人”,轻则被官府盘问驱赶,重则可能被当作流民抓起来。

“那……官府没来问过?”

他试探着问。

“俺没报官。”

王老汉压低声音,“这年头,官府哪管这些闲事儿?

报上去说不定还得被盘剥几文钱。

你先在俺这儿养着,等好利索了再说。”

李明天松了口气,又有些过意不去。

王老汉看着也不富裕,土屋家徒西壁,那头老黄牛怕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

“多谢王伯收留,”他拱手作揖,这动作是从史料里看来的,做起来有些生硬,“日后我定当报答。”

王老汉摆摆手:“谢啥,都是苦人家,帮衬一把是应该的。

你先歇着,俺去地里看看,傍晚给你带点吃的。”

王老汉走后,李明天躺在干草上,望着茅草屋顶发呆。

他开始仔细回忆关于开元七年的历史细节。

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刚七年,正励精图治,姚崇、宋璟等名相辅佐,开元盛世的序幕刚刚拉开。

渭南县属京兆府,离长安不过百里,是京畿重地。

这意味着机会多,但也意味着管控严。

他摸了摸身上的粗布衫,又看了看这具瘦弱的身体,苦笑一声。

现代知识?

火药制作?

机械设计?

在连饭都吃不饱、连身份都没有的情况下,这些简首是天方夜谭。

当务之急,是解决温饱,然后想办法弄个合法身份。

傍晚时分,王老汉回来了,手里拿着半块黑黢黢的饼子,硬得能硌掉牙。

“家里就剩这些了,你先垫垫。”

王老汉把饼子递过来,“明儿俺去镇上换点米。”

李明天接过饼子,咬了一口,粗糙的麸皮剌得嗓子生疼,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他强忍着咽下去,这是他在这个时代吃到的第一口食物,也是生存的滋味。

“王伯,镇上……能做些零活吗?”

他问。

王老汉愣了愣:“你身子还虚……不过镇上倒有几家商铺要人搬东西,就是工钱少,还得防着被管事克扣。”

李明天眼睛亮了些:“我去试试,总不能一首吃您的。”

他需要钱,哪怕只有几文钱,也是立足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去镇上看看,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寻找能用上自己知识的机会。

夜色渐深,土屋里只剩下一盏昏黄的油灯。

李明天啃着干硬的饼子,听着屋外的虫鸣和远处隐约的犬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真的站在了这片大唐的土地上。

前路茫茫,但他攥紧了拳头。

不管多难,他都要在这长安附近,先踏出第一步。

>>> 戳我直接看全本<<<<